道理我都懂…創傷卻不斷被觸發 為什麼要「放下」這麼難?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陳宛婷(諮商心理師)

日常看似平靜的生活,有時卻會被不經意的訊息、畫面或舉動而觸發情緒。

「FB上看到好多人買車買房了,我到底還在幹嘛呢?」

「爲什麼過了這麼久,想到這件事情還是會難過呢?」

就算看了很多的激勵書籍、文章,或是與前輩、朋友、專業人員都聊過,學到了如何從不同的理論或眼光,來理解眼前所遇到的困難。

「我知道不該拿別人的好來跟自己比較。」

「我知道每一個人的步調都不同。」

一開始似乎很有道理而稍微平靜心情,但我們總以爲,知道了這些事情之後,當下就能夠改變,且未來遇到類似情境時,情緒也會神奇般的消失,讓我不再生氣、不再害怕或是難過。

然而更多時候是:「我明明都知道了,但我卻仍然感覺很糟。」

我們「知道」再多,創傷仍然有可能再度被觸發。

當生活中出現了觸發不安的訊號,且脫離身心安適的情況下(像是情緒被激發而憤怒、焦慮,或是疲憊到悲傷、難過或無助),若僅拿出過去所學的知識或大道理,來說服或是合理化自己所遭遇到的困頓,結果就像是喝到毒雞湯的感覺,沒有幫上忙,還難過到想吐。內心反而覺得自己好沒有用、好糟糕。怎麼知道了這麼多,卻仍然重蹈覆徹,又或是根本沒有什麼改變,也會對於學習與改變感到無力而想放棄。

療愈的過程不只是理智與大腦上的工作,還有更多重新養育自己的過程。

此時,我們其實需要的是,幫助自己辨別此時此刻需要的資源與協助是什麼。在困頓與情緒籠罩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有更多不同類型的資源來調節,像是生理、環境、心理能量等評估哪些是可以安頓自己感受的。

除了在大腦的「思考」外,偶爾要停下來幫助自己慢慢「感受」。

「我是否餓了?是否累了?是否在現在處於很不安的環境中?」

若能吃好、睡飽,並幫助自己待在安心與舒適的情境中,身體與情緒亦可更加穩定,腦袋會有更加清晰的思考,同時也更能幫助自己做適切與公平的評估。

雞湯與大道理並沒有錯,錯誤的是不當的時機點(蜜糖就變成毒藥了🥺),在足夠的安適狀態下,知識的學習確實能提供方向,成爲更好的自己。但創傷療愈並非僅靠理智上的工作,同時需還要更多不同的照顧資源,加上平時不斷的覺察與練習。當創傷再度被觸發,自己面臨苦難與辛苦時,多些照顧與安撫,幫助自己能夠回到身心安適的情境下。

自我照顧需要耐心、時間與自我同理。歡迎你可以尋找合適心理師,協助自己辨識創傷的觸發點、探詢合適的照顧與調節資源。

(本文經《看見心理諮商中心》授權,原文出處「我明明都知道,但卻仍感覺很難受」,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