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爲什麼火了?觸動大家的是什麼?

近日,8集迷你劇《我的阿勒泰》播出後引發熱烈反響,多個相關詞條如“阿勒泰旅遊”和“這次輪到阿勒泰”等屢次登上熱搜,豆瓣評分高達8.7。播出沒多久,#阿勒泰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等相關話題,就在網上瘋狂刷屏。

該劇情改編自我國新疆作家李娟的同名作品,生動描繪了新疆阿勒泰地區,漢族少女李文秀一家與當地哈薩克族牧民和諧相處的故事。劇中真實展現了阿勒泰的自然風光和地域風貌。

阿勒泰的故事傳達了怎樣的信息呢?簡要概括一下,這個故事講述了小鎮女孩李文秀在大城市奮鬥卻遭遇重重困境,無奈返回故鄉與經營小賣部的母親共度生活的歷程。在故鄉的日子裡,她結識了新朋友。

那麼

這部劇觸動大家的是什麼?

保留原著文學風貌受到核心受衆追捧

01

《我的阿勒泰》電視劇改編自李娟的多部散文作品,包括《羊道》三部曲(《春牧場》、《前山夏牧場》、《深山夏牧場》)以及《冬牧場》等,這些作品是李娟在不同時期回到阿勒泰時撰寫的,內容多樣。

《我的阿勒泰》作者 李娟

一些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常常受到原著黨的詬病,原因在於改編後的作品失去了原著的味道,或者未能將原著的精髓得以傳達。然而,《我的阿勒泰》卻成功地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內核,緊扣生活,將自然風光、民族文化以及個體成長巧妙地融合,爲觀衆帶來了獨特的敘事與視聽體驗。

讀過原著的朋友都會感受到書中所傳達的“治癒”力量。導演滕叢叢也表示,原著吸引她的地方在於:“人們對物質生活和名利地位的追求並不苛求。儘管他們並不富裕,但卻能安之若素,將生活過成詩。這體現了一種極爲樸實的智慧。”因此,在劇中,諸多無關緊要的“閒筆”隨處可見,其目的就在於還原原著中的恬淡氣質。

例如,張鳳俠家的電視信號不佳,她便用石頭堆成一臺“電視”,爲奶奶口播節目,一羣人聽得津津有味。這一場景雖非原著所有,但其中所體現的苦中作樂的精神與原著一脈相承。又如,晚上睡覺時牀榻了,文秀在一旁焦急地呼喚,張鳳俠卻迴應:“又不是天塌了。”隨後繼續打呼嚕。這種在艱苦環境中所展現的帶着淡淡憂傷的幽默感,同樣是原著中所強調的人性光輝之處。

正是保留了原著的底蘊與氣質,使得原著黨對該劇給予了認可與共鳴。原著黨也成爲該劇的核心受衆之一。藉助他們對作品的熱愛,爲劇集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奠定了傳播基礎。

劇情展現非常細膩

02

“去愛、去生活、去受傷。”這句話開場便深入人心,揭示了人生的真諦。

另一句臺詞:“再顛簸的人生,也要閃亮地過。”同樣鼓舞人心。

對於哈薩克族和蒙古族人民,轉場是他們心目中的盛大節日,他們會身着盛裝慶祝,但對於我們而言,這只是抵達目的地的行程。然而,對他們來說,旅途本身就是生活,是年度放牧生活中難得的與牛羊共赴旅程的時光。

許多視頻中展現的生活看似和諧美好,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卻常常面臨種種困擾。正是《我的阿勒泰》這部作品,通過接地氣的美滿方式告訴我們,無論人生境遇如何,都要學會熱愛當下的生活,即使路途遙遠,也要秉持美好期待前行。

雖然我並非牧民家庭出身,但也是在牛羊陪伴下長大,因此我對這部劇所傳達的一切充滿熱愛。其中對暗戀的描繪更是細膩入微,令人深感共鳴!

自然場景呈現令人嚮往

03

劇中的主要取景地位於我國哈巴河縣,那裡的湖泊、草原、雪山、沙漠等自然景觀應有盡有,宏大而全面的遠景更是頻繁出現在劇中。 撇開人物與劇情不談,這些自然景觀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治癒力量。 不禁讓人想起去年在川西的經歷,置身於那樣的環境中,生活與工作中的瑣事瞬間變得微不足道。

相較於都市劇,《我的阿勒泰》展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慢節奏生活,充滿隨性自由的魅力。對於長期受困於城市壓力與焦慮的人們,這無疑是一種心靈的治癒。令人難忘的是劇中的一幕:文秀協助母親的小賣部討債,過程頗爲曲折,隨後她走進附近的森林。正當她靜靜注視着這片森林時,巴太騎着馬漸漸靠近,宛如仙境中出現的翩翩少年。

隨後,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呈現出來:清澈水底的視角映襯出巴太的身影,他揮舞着木棍輕撥水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靜謐美好。女導演的細膩溫柔體現在每一個細節,水的清澈、人的純樸,以及漣漪盪漾的水面,都象徵着男女主角內心的波動。

文秀在一秒之前還在爲討債之事煩惱,下一秒卻被眼前的美景與人物所吸引,相信觀衆在此時也與文秀一同感受到了治癒的力量。在面對壯麗的自然景觀時,人類顯得如此渺小,不禁對自然產生敬畏之心。在這樣的環境中,許多瑣事都變得微不足道。

後來,蘇力坦送來一匹駱駝抵債,文秀對張鳳俠表示:“我這也算要賬成功了,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吧?”張鳳俠的回答同樣充滿治癒之力。

人物塑造感染力強引發共鳴

04

劇集對原著中的人物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二次塑造,不僅主角個性鮮明,諸多配角也深入人心。如在哈薩克女性生存困境的描繪上,導演巧妙地將原著中的簡短描述拓展爲深入的衝突,融入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據報道,導演在新疆採風時,特意與當地女性交談,瞭解她們的生存狀況,從而塑造出託肯這一角色。

託肯在婚姻中遭受丈夫忽視,獨自承擔起照顧孩子和繁重家務的重任。丈夫過世後,她渴望改嫁,卻遭受孃家指責,公公亦不允許她帶走孩子。然而,託肯並未放棄追求理想生活的信念,執着於爭取帶着孩子改嫁的權利,同時保持活潑開朗的性格。在與文秀、庫蘭相處時,她宛如一個年輕小女孩;面對自己的孩子,則展現出母性的光輝。在學會用漢語說“我愛你”後,託肯頻繁地將這句掛在嘴邊,帶動了內斂的文秀變得活潑起來。這樣一個純樸、善良、開朗、樂觀的角色,具有極強的觀衆感染力。

此外,巴太的父親蘇力坦也是一個頗具特點的角色。他表面上是個固執己見的老頭,實則懂得道理。巴太與父親之間的矛盾,反映了時代變遷中新舊兩代人的觀念碰撞。在古老的遊牧文化逐漸消失、新一代哈薩克族孩子接受現代化教育的背景下,蘇力坦雖然不希望自己所鍾愛的生活方式改變,但最終學會放手,適應變化,同意巴太去馬場工作,也同意託肯帶着孩子改嫁。

這一敘事線充分展現了時代變遷中,我們與父輩之間思想觀念的矛盾,引發觀衆共鳴。

阿勒泰的美麗與和諧

05

若尋求一片純淨天地,阿勒泰定能滿足你的期待!

這裡的天空湛藍如洗,空氣清新宜人,恍若置身於一個遙遠的童話世界。攀登山巔,俯瞰萬象,塵世喧囂瞬間煙消雲散。而阿勒泰的冬季,更呈現出一幅別具一格的畫卷。白雪皚皚,大地銀裝素裹,寂靜無聲。冬季的阿勒泰猶如一位純潔無瑕的少女,靜謐而迷人。

阿勒泰的四季各有特色,每個季節都能帶來別樣的驚喜。

春日的阿勒泰,萬物復甦,生機勃勃;夏季的阿勒泰,清涼宜人,成爲避暑勝地;秋天的阿勒泰,金黃滿目,美不勝收;而冬季的阿勒泰,銀裝素裹,如詩如畫。

阿勒泰歷史悠久,留下了無盡的傳說。

劇中展現的風土民情、壯美山水、優雅雪山以及演員們精彩絕倫的演繹。原著亦令人讚歎不已,道出了人生的美妙體驗。

陌生的阿勒泰爲劇集帶來感染力

06

這部劇以北疆草原、雪山、曠野、森林爲背景,深深觸動了廣大打工人的心靈,展現了美好的生活意境,讓許多年輕人找到了心中的“世外桃源”。有網友感慨:“嚮往阿勒泰,渴望與巴太一同放羊”,“屏幕前的我,心早已飛向阿勒泰”。

首先,《我的阿勒泰》以迷你劇的形式,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劇集風格。這部八集的精美之作呈現在觀衆眼前,讓觀衆在短時間內即可欣賞完畢,這種觀影體驗在心態和時間成本上均爲觀衆帶來了新穎的感受。其次,該劇充分利用實地取景,將阿勒泰地區的自然風光原汁原味地呈現在熒幕上,劇照足以充當壁紙,爲觀衆帶來視覺上的美的享受。

再次,《我的阿勒泰》在人物塑造上,塑造了跟以往大銀幕、小屏幕上都不同的幾個人物形象,尤其是馬伊俐飾演的張鳳俠,這樣的女性人物形象跟以往截然不同。

還有陌生化,大家對哈薩克族或對阿勒泰地區存在着陌生感。這些都給電視劇帶來了一定的感染力。

若你未曾閱讀《我的阿勒泰》,那麼建議你聆聽周杰倫的《稻香》,這兩者都傳遞了相似的情感狀態。那麼,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爲何受到如此多的喜愛呢?通過分析大量的觀衆留言與劇評,我們發現三個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分別是:鬆弛、豁達和美。

在這裡,讀幾段《我的阿勒泰》裡面的臺詞你感受一下。

比如,主角李文秀問媽媽,我雖然笨手笨腳,但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媽媽跟她說,啥叫有用?生你下來是爲了服務別人的?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吃,它就這樣在草原上也很好啊,自由自在的。

再比如,提到怎麼面對過去,有句臺詞是這麼說的。不要總在過去的回憶裡纏綿,不要總是想讓昨天的陰雨淋溼今天的行裝。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衣裳。換句話說,不管遇到什麼事,人總是要繼續往前走的。

再比如,說到痛苦,有句臺詞是,痛苦這東西,天生應該用來藏在心底,悲傷天生是要被努力節制的。受到的傷害和欺騙總得去原諒,滿不在乎的人不是無情的人。最安靜與最孤獨的成長,也是能使人踏實、自信、強大、善良的。

再比如,描寫去澡堂洗澡,有幾句話是這麼說的。我這平凡的身子,平凡的四肢,不久後將裹以重重的衣裳,平凡地走在黃昏之中。這平凡的生活,這平凡的平安。

再比如,表達不甘心,有句臺詞是,幹必需的活,賺必需的錢,生活平靜繁忙。我知道這平靜和這繁忙之中深深忍抑着什麼。這樣的身體,不是爲着疲憊、爲着衰老、爲着躲藏的啊。

希望這個夏天

有更多人被如此明媚的陽光, 治癒到!

綜合自北京新聞廣播、光明少年雜誌、得到頭條、新旅界、汪汪啓示錄等

《我的阿勒泰》爲什麼火了?

觸動大家的是什麼?

可以留言分享

暢享國風盛宴 河大衛送福利啦!

中國人吃掉了世界上70%的西瓜?

夏天喝什麼?這些傳承千年的“冷飲秘方”請收下!

監製 | 徐娜 孔康康 主編 | 戶明方 編輯丨趙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