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種業“翻身仗”,仍需“硬核”攻堅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了種子農業的“芯片”,要打好種業翻身仗,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種業翻身仗”一詞高頻“露臉”,足見中央對種業的重視,以及種業“破卡”的決心。

把種子比喻爲芯片,還用上了“卡脖子”來描述,可能會讓不少人出乎意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種子好像和高精尖不搭邊,育種也是田間地頭的力氣活。

事實上,種子按斤論袋賣的觀念已經過時,很多優質種子是按粒賣的。這些高附加值的種子背後,凝聚了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前沿的高科技。一粒小小的種子早已經成爲科技較量的賽場

作爲農業的“芯片”,對種業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我國糧食供需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加上外部形勢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在我國耕地有限的情況下,要想增加糧食產量,更加需要現代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用科技打好種業翻身仗。與此同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需要農業生產在保數量的同時,還要考慮保多樣、保質量,這同樣離不開良種的支撐。

過去我們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提得比較多的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如今,明確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也說明了“農業芯片”相關難題到了迫切需要我們下功夫來解決的時候

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桃林指出,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我國種業發展還有不少的不適應性短板弱項。例如,大豆玉米單產水平不到美國的60%,蔬菜國外品種種植面積佔比達到13%,耐儲番茄甜椒等少數專用品種進口比例還比較大,超過了50%;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夠,有些地方土種、珍稀瀕危的種質資源消失風險還在加劇;缺乏一些高品質的、有特殊功能的品種和產品。可見,打好種業“翻身仗”,仍有不少難題需要“硬核攻堅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反過來說,一粒種子也可以成爲威脅袁隆平院士曾指出,關鍵的時候,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巨大的國家。爲了端牢咱們自己的飯碗,豐富咱們的“菜籃子”“果筐子”,避免依賴外國種子,中央及時部署種業翻身仗,通過保護種質資源、加強種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優勢企業予以重點扶持、發展現代化農作物制種基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五方面舉措捍衛糧食安全。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經過不懈奮鬥,我們的農業科技工作在雜交水稻、雜交小麥等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當下,世界種業正迎來現代生物育種科技革命,我們也比以往更有條件、能力和信心,抓住機遇,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種業的跨越式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自主產權的“農業芯片”將助力我們把飯碗端得更穩更牢更安心。(評論員張典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