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們將更需要電影
必要的思想和審美深度、不斷的藝術創新、尊重電影本身的完整性、傳達以人爲本的共享價值觀、技術爲藝術服務,這一切應該成爲中國頭部電影未來的方向
提升類型片的類型假定性認知,滿足觀衆的當下需求、提高敘事的強度和完整性、達到基本的工藝水準,每年穩定提供30部左右這樣的高品質類型片,中國電影行業的整體面貌纔會發生重要改變
“影院性”其實就是觀衆進電影院購票觀影的“必看性”。目前,大多數所謂的藝術片和紀錄片,都缺乏這種“影院必看性”。如果文藝片(紀錄片)不能在“影院性”上達到觀衆的觀影要求,就無法真正被市場接受
不是不平凡,而是極不平凡。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正如對於中國、對於世界而言,剛剛過去的2020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突如其來,讓春節檔電影市場的熱情遭遇傾盆冰水,178天的影院停業,衆多電影劇組停工,人們戴着口罩躲在房間裡……這些前所未有的困難幾乎把中國電影推向絕境。7月23日,影院在有限條件下恢復開業。一個月後,《八佰》以超過30億元的票房成績,吹響了中國電影市場率先復甦的衝鋒號;國慶檔以超過30億元的票房成績,證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後觀衆對電影依然不棄不離、情有獨鍾;《金剛川》,用兩個多月的生產週期,成爲中國電影產業恢復生產的宣言書。最終,用187天的時間,中國電影在年終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200億元的全年票房,“意外”成爲全球電影市場領跑者;《八佰》成爲全球年度票房冠軍;國產電影幾乎佔據中國電影市場八成天下;中國成爲全球最先復甦的電影產業和電影市場。
經歷九死一生,中國電影迎來了2021。
跨進2021年的門檻,有驚有險的中國電影並不輕鬆,全世界其實也都對未來捏把汗。在新的一年,人類還沒有真正進入我們所期盼的所謂“後疫情時代”,其後續影響依然存在:一度支撐中國電影市場五分之二的好萊塢電影可能會缺席;頭部電影的生產數量和生產週期都達不到預期計劃;互聯網視聽內容以其相對的方便、廉價、敏捷、精確而轉移着觀衆的注意……這些可以說都是我們進入新的一年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不確定性”幾乎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未來,這其實已經成爲遠遠超出電影領域的更加具有普遍性的擔憂。
越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就越要步健心穩、吟嘯徐行,在不確定性中去確定應該而且可能的路向,延續中國電影20年產業化改革的成績,讓電影繼續留在大衆的文化中,成爲他們的精神伴侶,擔當其以夢爲馬的文化責任。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在這種時候,也許更加需要電影,提振精神、凝聚共識、相濡以沫、砥礪前行。中國電影,面臨的困難,與面臨的機遇幾乎同時存在,電影人能做的就是盡力而爲、爲之更好。
首先,頭部電影的質量穩定和藝術創新將是2021年中國電影的第一要務。
電影產業和電影市場,由其影響力特徵所決定,永遠需要頭部電影來爲之鳴鑼開道。這些年來,新主流電影在各方面鼎力支持下,可以說都是電影市場的主力軍。《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中國機長》《烈火英雄》《八佰》《金剛川》……這些影片不僅佔據年度票房前列,更是引發了全社會的觀影熱情。可以說,沒有頭部電影的帶動,就沒有電影成爲大衆現象的可能。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近期的頭部電影雖然依然在製作品質、投入規模上保持了較高水準,但是也出現了一些“路徑依賴”的審美慣性,藝術創新性和完整度都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例如脫離現實的過度拔高,影響到英雄人物性格的完整性;脫離真實的場面、畫面、音樂、特技的泛濫煽情帶來了觀衆心理的逆反;忽視人物和情節的內在邏輯而完全依賴動作、奇觀、驚險場面的所謂淺層娛樂性帶來的審美疲勞;電影主題、人物形象、故事結構的外在戲劇性帶來的藝術表達的膚淺、單薄和缺乏韻味等等,都不僅阻礙而且拉低了頭部電影的影響力。必要的思想和審美深度、不斷的藝術創新、尊重電影本身的完整性、傳達以人爲本的共享價值觀、技術爲藝術服務,這一切應該成爲中國頭部電影未來的方向。
只有頭部電影能夠達成藝術、技術、時代性、大衆性的最高限度的融合,新主流電影才能保持生命力。
電影市場的完整性需要更豐富的類型片支撐
頭部電影誠然是電影市場的主力,但類型電影往往是電影市場最重要的補充和擴展。
目前的中國電影創作,2019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國產片佔據了國產電影票房總量近70%,其餘300多部國產電影的票房總和僅僅只有30%;2020年,前五部國產電影——《八佰》 《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金剛川》《奪冠》——合計近100億元票房,佔據全年票房總量一半、國產電影票房總量三分之二。頭部電影票房佔比過大、票房規模過於集中,不利於培養觀衆日常的觀影習慣和擴大觀衆規模。滿足不同觀衆、不同需求的類型電影的創作目前嚴重不足,難以支撐電影市場的完整性。
近些年,像《唐人街探案》這樣的混搭類型片、《哪吒之魔童降世》 《姜子牙》這樣的動畫片,《捉妖記》這樣的奇幻片、《北京遇上西雅圖》這樣的浪漫愛情片、《西虹市首富》這樣的喜劇片,《八佰》這樣的戰爭片,《掃毒》《拆彈專家》這樣的警匪動作片,都有相當不錯的票房成績,但是,中國電影的類型不豐富、形態不穩定的局面一直沒有解決,作爲電影市場最重要的幾種類型,動畫片、喜劇片、浪漫愛情片、災難片、警匪片、戰爭片等等都若斷若續,偶有黑馬,難以爲繼。提升類型片的類型假定性認知,滿足觀衆的當下需求、提高敘事的強度和完整性、達到基本的工藝水準,每年穩定提供30部左右這樣的高品質類型片,中國電影行業的整體面貌纔會發生重要改變。
藝術電影需增強 “影院必看性”才能破圈
頭部電影和類型片把市場蛋糕做得越大,分衆電影的前途纔會更廣。文藝片、藝術片、紀錄片等各種小衆、分衆電影,當然是電影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部分,也是電影藝術豐富性的必然要求。但是,影院由於有觀影成本考量、有消費者消費需求限制,並不是一切冠以藝術之名的電影,觀衆就會到影院觀看。“影院性”其實就是觀衆進電影院購票觀影的“必看性”。
目前,大多數所謂的藝術片和紀錄片,都缺乏這種“影院必看性”。這些年,藝術電影獲得市場認可的例子也不少,《無問西東》《岡仁波齊》《少年的你》《七月與安生》《二十二》《喜馬拉雅天梯》以及跨年上映的《送你一朵小紅花》等等,這些作品都有共同的特點:題材極致、藝術表達準確、視聽語言現代、有與當下觀衆的共鳴點,還有有限而必要的商業元素的配置以及對市場規律的有節制的“妥協”。如果文藝片/紀錄片不能在“影院性”上達到觀衆的這些要求,就無法真正被市場接受。我們期待,真正符合“影院”媒介特點、消費特點的分衆、小衆電影更多出現,只有這樣,這類電影才能進入影院,甚至有 “破圈”的可能。
總而言之,內容是硬道理。雖然有疫情陰影, 《八佰》還是撬動了影院有序開放後的電影市場;雖然有視頻分流,國慶檔幾部高口碑電影還是把觀衆吸引到了電影院……優質的電影內容永遠是電影的生命線。2021,內容致勝,將會直接影響到中國電影的命運。當然,電影管理的更加規範、電影產業的更加有序、電影市場的更加公平、電影文化的更加多元,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都對電影內容品質的提升具有直接和間接影響。但是,我們永遠無法等待一切問題都得到解決,我們能夠確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去做可以做到的事情:謀事在天,成事在人。
(尹鴻 作者爲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這些電影在2020年領跑中國電影市場票房
《八佰》
2020年8月21日上映
票房310881.87萬元
《八佰》的戲劇內核以及主要衝突,讓它成爲戰爭片中一個很罕見的題材。與此同時,作爲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片,IMAX攝影機鏡頭讓觀衆有了一種與演員“貼身”的印象,其在銀幕效果上不容小覷,諸多精彩槍擊戰鬥場面亦值得屏息觀賞。
從影像空間的構建上來看,片中的倉庫形成了一個密閉空間,這意味着觀衆會集中注意力,觀察到畫面中的細節。於是,倉庫裡士兵的膽怯恐懼與同歸於盡的英勇,都因爲密閉空間的放大效用,擁有了比血肉橫飛更強的感染力。
——專欄作家、知名文藝評論人韓浩月
《我和我的家鄉》
2020年10月1日上映
票房282946.78萬元
《我和我的家鄉》延續了《我和我的祖國》的創作、操作、運作模式,也是“集錦式”電影品牌的拓展與放大。影片巧妙地將宏大敘事、日常敘事變爲個體敘事,通過個人表達實現與國家和社會的平衡統一,進而實現了主流價值觀的有
效表達和傳播。疫情期間人們的觀影心理和觀影行爲都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的觀衆已經習慣在網上觀看電影,這樣的創作方式正是與當下網絡時代注意力經濟的觀影方式有關聯。而5G技術的發展只會更加強化這種特徵,中國電影的多屏化、個性化已經凸顯。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
《姜子牙》
2020年10月1日上映
票房160285.41萬元
《姜子牙》對經典IP做了大膽改編,在探索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中國動畫類型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從中我們亦可感受到中國動畫在製作技術、鏡頭語言等領域的進步和成熟。
影片反套路的意圖明顯,並且有着創造“爆米花”與“正餐”互補的“半鹽半糖超級代餐品”的野心:它一方面努力打造娛樂的豪華配置以迎合市場;另一方面又試圖將娛樂“爆米花”昇華爲嚴肅“正餐”,尋求更高的藝術境界。令人遺憾的是,定位不統一導致作品整體表達混亂,是造成《姜子牙》口碑分化的根本原因。
《金剛川》
2020年10月23日上映
票房112245.09萬元
《金剛川》在繼承《上甘嶺》《英雄兒女》等經典抗美援朝戰爭片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也在積極適應、探索和建構與當代戰爭片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美學風格,嘗試爲這一經典題材賦予新的思想與藝術魅力。作爲經典的類型片形態,戰爭片較少從敘事層面去突破常規,然而《金剛川》卻在藝術上有一個很大的探索,即使用了多視點的復現性敘事手法。這種敘事方式在市場主流的中國戰爭片中是第一次出現,無疑展現了“主旋律”電影美學尋求突破的新嘗試,爲一個簡單的故事創造了更強的內在張力以及特殊的戲劇性效果。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教授詹慶生
《奪冠》
2020年9月25日上映
票房83629.93萬元
《奪冠》表現的三場比賽都是打滿五局,看電影的觀衆當然都已經很清楚比賽的結果,電影居然還是營造出了一種緊張的氣氛,讓觀衆有了一絲“懸念”的感覺。導演通過慢動作、聲音的處理和鏡頭的切換與剪輯,讓我們把注意力從“知道冠軍的歸屬”轉向這個過程的一個個細節是如何發生的。同時,這樣的關切又激發起觀衆的情緒,讓我們在比賽結束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可以享受“懸念”得以解開的快感,重溫過去的歡樂時光,享受再一次的激動,讓我們的血再熱一次,並真切體會到其中的不易和艱辛,甚至是幸運。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錢翰
《拆彈專家2》
2020年12月24日上映
票房55488.14萬元
《拆彈專家2》通過主動與首部曲的角色構型脫鉤,繼而將這套片集所賴以建立的警匪類型要素反向化處理得以顯現。在這樣一部充滿物理火藥味的影片中將心理火藥味加諸角色而且是一個角色身上,實際上是“反類型”的,需要更多的創作勇氣。
作爲片中當仁不讓的唯一男主角,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這一人物的立體性來自於他失憶後的反應,但立體性只是潘乘風身上的諸般面向之一,最終角色依然選擇了一條拋開了過去、失去了將來,更永遠消散了當下的歸路,將一生獻給了他的理想。
——戲劇與影視學博士、影評人獨孤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