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種生活習慣是膽結石高風險! 三餐不定時就是其一
日常生活中有16種風險恐造成膽結石,醫生提醒多注意身體變化,以免石頭越長越大。(示意圖/Shutterstock)
很多人是做檢查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爲什麼會有膽結石出現?通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先將可能的原因整理出來,讓大家回憶看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這些NG行爲,以免石頭越長越大。
除了年紀大和女性這兩個危險因子之外,以下族羣要特別留意,得到膽結石的機率比較高,常常腹痛的話,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膽結石的可能成因。(圖/今健康提供)
有近80%的膽結石是膽固醇結石,石頭是黃色的,主要的成分是「膽固醇」,飲食中攝取過多的油和脂肪,會造成膽汁中的膽固醇過飽和形成結石。所以結石是油脂食物吃太多,不是水喝太少,水喝太少是得腎結石。
我最常遇的職業是會計,他們必須長時間做着辦公,整天下來缺乏活動會使得腸胃蠕動變差,膽囊也跟着不收縮。另外運動會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是膽酸的前驅物,膽酸合成增加可以減少膽固醇結石形成。運動還會誘發身體釋放神經賀爾蒙,促使膽囊收縮排空膽汁。有研究發現每天坐着超過5小時,就會增加結石發生的機率,所以坐太久的朋友,要找時間站起來動一動!
●三餐不定時的人
長時間禁食(沒吃東西,兩餐隔太久),沒有食物進入胃和十二指腸就無法啓動「膽囊收縮素」分泌,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酸會促使小腸分泌膽囊收縮素,通知膽囊排出膽汁,這樣才能消化食物!如果太久沒有吃東西,膽汁淤積在膽囊內,結石會容易形成。所以工作太忙碌,三餐不定時的人,例如銷售員,警消,媒體從業人員,醫護⋯等,自己要找時間吃東西喔!
最近我才遇到一位37歲的媽媽,沒有三高,身材也標準,但是膽結石已經有三公分,他是生完雙胞胎之後才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統計起來,懷孕會增加膽結石的機率,因爲雌激素會減少膽鹽的分泌,會增加膽固醇分泌到膽囊中;黃體素則會造成膽囊收縮蠕動減少,使膽汁淤積。懷孕的時候,大約有30 %的孕婦有膽沙,2%有膽結石。在生產完之後,60%-70%的膽沙會消失,20%-30%的膽結石會消失。懷孕時或生產完後,常常上腹痛要小心是膽結石出現了!
膽結石的可能成因。(圖/今健康提供)
●體重迅速下降
特別在減重手術後會發生,這是因爲卡路里攝取減少促使膽汁淤積,脂肪的溶解也會增加膽固醇分泌到膽囊中。所以瘦太快的時候,也要小心膽結石出現。
●肥胖
肥胖的人膽固醇合成的量較多,分泌至膽汁中的量也多。特別肥胖的女性,得到膽結石的機率可以高達七倍,而且比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男性的話機率就小一點。
膽結石的可能成因。(圖/今健康提供)
血中胰島素上升會促使肝臟接收膽固醇,進一步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另外會減少膽酸的分泌。
●血脂肪異常
多數的研究發現血脂肪異常跟膽結石有關,例如三酸甘油酯過高,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非高密度膽固醇過高。不過還是會看到有些人血脂肪都正常,但仍然有膽結石。
●肝硬化
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有色素結石(石頭是黑色的),有15%有膽固醇結石。因爲肝臟代謝異常的關係,膽汁中的膽色素增加,膽酸分泌減少,膽囊的蠕動變差造成。
膽結石的可能成因。(圖/今健康提供)
紅血球溶血會導致膽色素增加,膽色素增加會形成色素結石。
在膽道中有細菌感染容易造成色素結石形成(顏色是棕色的)。十二指腸有憩室也容易有色素結石產生。
克隆氏症患者,常合併小腸末端病竈,影響膽酸的吸收,得到膽結石會高兩到三倍。
●脊椎損傷
機率高兩倍,原因不明,可能跟膽囊收縮調控有關。
●脂肪肝
有脂肪肝的人同時有膽結石的比率較高,有多1.5倍。兩者也許沒有直接因果關係,我想應該是跟少活動和飲食有關。
●使用特定藥物
●膽結石家族史
有些家族不只一位成員有膽結石,可能跟家族的飲食習慣有關,或是遺傳性肝臟酵素缺損,使膽酸合成不足所致。
膽結石的可能成因。(圖/今健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