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億美元!映恩生物牽手Avenzo ADC市場激戰愈酣
2025年開年以來,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市場依舊火爆,重磅交易熱度不減。
1月8日,映恩生物宣佈與Avenzo Therapeutics(下稱“Avenzo”)簽訂一項獨家許可協議,Avenzo將獲得在全球範圍內(大中華區除外)開發、製造和商業化DB-1418/AVZO-1418的獨家權利。
DB-1418/AVZO-1418是映恩生物開發的EGFR/HER3雙特異性ADC。根據協議,映恩生物將獲得5000萬美元的首付款,並有資格獲得高達11.5億美元的開發、註冊及商業化里程碑付款。同時,映恩生物還有資格獲得Avenzo在其區域內的銷售收入分成。
此外,信達生物也在1月2日宣佈授予羅氏IBI3009的全球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益,這是一款靶向Delta樣配體3(DLL3)的新一代ADC候選產品。根據協議,信達生物將獲得8000萬美元的首付款、最高達10億美元的開發和商業化潛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基於全球年度銷售淨額的梯度式銷售提成。
有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融資環境緩慢復甦,不少本土Biotech(創新藥企)正在通過對外授權或併購的方式積極尋求發展機會。ADC、多特異性抗體和基於GLP-1的肥胖症藥物,這三個已建立起豐富且具有競爭力研發管線的領域,最有可能贏得與大型製藥公司的合作。其中,國產ADC新藥約佔全球管線的40%,多款BD交易也凸顯了海外合作方對中國ADC分子的認可。”
本土ADC競秀,賦能國外藥企前行
近年來,在我國本土Biotech授權出海的浪潮下,ADC1藥物的交易十分亮眼。其中,在2023年底,百利天恆與百時美施貴寶(BMS)就BL-B01D1達成潛在84億美元的重磅交易,至今仍是國內BD(商務拓展)項目的佼佼者。而據市場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年至少有14款ADC藥物達成海外交易,其中近一半藥物的交易總金額超過10億美元。
映恩生物成立於2019年,專注於發現和開發用於治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下一代ADC療法。其在2024年8月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中也表示,“在短暫的運營歷史中,公司已與BioNTech、百濟神州及Adcendo等合作伙伴訂立數項對外許可及合作協議,協議總值超過40億美元。”
此次映恩生物與Avenzo達成獨家合作協議的DB-1418/AVZO-1418,目前正在進行新藥臨牀試驗申請(IND)支持研究,計劃今年進入臨牀研究階段。
映恩生物也在其招股書中介紹,DB-1418作爲一種HER3xEGFR雙特異性ADC候選藥物,採用“1+1”形式的分子設計,即兩個結合位點,每個靶點各一個,因而對腫瘤細胞的結合能力相較於健康細胞更高。與採用“2+2”設計的BsADC相比,DB-1418在EGFR耐藥或EGFR低模型中亦展現出更佳療效,可覆蓋目前未接受充分治療的廣泛患者羣體。
DB-1418與BL-B01D1的較量正悄然展開,究竟誰能在臨牀實踐與市場競爭中佔據上風,仍有待時間與數據的雙重檢驗。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來自中國的創新成果,通過授權合作等方式流向國外藥企,爲其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成立於2022年初的Avenzo,在攜手映恩生物之前,已分別從安銳生物、橙帆醫藥引入資產。其中,2024年1月,安銳生物宣佈將自主研發的ARTS-021的全球(大中華區除外)開發和商業化權益轉讓給Avenzo;Avenzo同時獲得一個獨家選擇權,用於2025年初提交IND的臨牀前項目。
根據協議,安銳生物將獲得總計40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根據研發和商業化里程碑的達成而獲得的額外付款,同時還將收到銷售額分級特許權使用費,兩個項目的總潛在付款額將超過10億美元。
同年11月,Avenzo再次囊獲橙帆醫藥Nectin4/TROP2(雙特異性ADC)在全球範圍內(不包括大中華區)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相關權益。基於此,橙帆醫藥將獲得高達5000萬美元的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同時有望獲得高達7.5億美元的後續里程碑付款及銷售額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公開資料顯示,完成這三筆交易後,Avenzo的研發管線佈局基本就位,Avenzo也已承諾支付總計約30億美元的里程碑款項。對比Avenzo目前籌集約3.86億美元的資本,Countouriotis博士表示,Avenzo將加大試驗力度、不斷向IPO邁進。
ADC下一站怎麼走?
ADC,毫無疑問是近年來腫瘤藥物研發中的熱門領域。根據Frost&Sullivan預測,全球ADC市場規模有望從2022年的79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30年達到647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爲30%;中國ADC市場有望從2022年的8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662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爲73%。
近期來看,在信達生物之外,DLL3領域重磅BD交易頻出。例如2024年12月,恆瑞醫藥的DLL3 ADC創新藥SHR-4849在除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範圍內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許可給美國IDEAYA Biosciences,並獲得7500萬美元的首付款,總額可達10.45億美元。
東吳證券研報分析指出,隨着2024年5月,安進的全球首款DLL3/CD3雙抗塔拉妥單抗率先獲得FDA批准上市,爲存在巨大空白的SCLC(小細胞肺癌)市場帶來了希望,提高市場對DLL3靶點的關注度。
而針對DLL3靶點,國內也有多家上市企業佈局。據東吳證券研報盤點,包括中國生物製藥的DLL3雙抗TCE、澤璟製藥的DLL3三抗TCE均已進入II期臨牀。信達生物圍繞該靶點重點佈局了3款產品。除此之外,百利天恆、再鼎醫藥、齊魯製藥等多家企業DLL3管線均進入臨牀階段。
在研管線豐富之餘,如何走穩“出海”路徑也成爲一大議題。回顧ADC領域的重磅交易,仍以授權許可爲主。普華永道思略特醫藥與生命科學行業諮詢合夥人蔡景愚此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在license-out模式中,轉讓方對產品的後續管控力較弱,爲了確保產品順利上市,實現商業化收入,該模式更適合國內已上市或臨牀開發後期的產品。”
不過,“無論是NewCo、license-out,還是收併購,都是藥企出海的方式而非目的。出海路徑的選擇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初期,由於對海外市場的認知不足和人才的缺失,借船出海,學習觀察,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蔡景愚也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