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贛州福壽溝博物館 領略古人治水智慧
福壽溝遺址 福壽溝博物館供圖
來到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慈姑嶺傳統風貌街區,在古樸的傳統贛式建築羣魏家大院旁,一座造型別致的灰色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便是福壽溝博物館。
福壽溝博物館佔地面積15畝,總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米,2019年底對外開放。作爲全國唯一一個以地下排水系統爲主要內容的博物館,它採用獨特的展廳佈局和多媒體呈現方式,生動全面地展示了贛州福壽溝的修建背景、系統構造、運行原理等,讓觀衆感受贛州先民的智慧與工匠精神,見證古代水利史上的奇蹟。
動人的治水故事
走進博物館展廳,首先看到一片有黃綠燈帶的城市沙盤,展示了贛州城四周環水、形似龜背的地勢。福壽溝博物館代理館長曾鑫講起一個有趣的傳說:贛州城底下有一隻神龜,每逢下雨整個城市就會浮起來,使百姓免受水患。神龜自是沒有,奧秘就隱藏在“龜背”上閃爍的燈帶裡,這便是大名鼎鼎的福壽溝――古人打造的地下排水系統,正是它保護贛州城千年不澇,守護一方百姓平安。
贛南地區作爲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向東是與福建交界的武夷山脈,向南是與廣東交界的南嶺,向西是與湖南交界的羅霄山脈。贛南水系由此從東、南、西三面發端,向贛州盆地匯合。贛州古城位於章水、貢水交匯處,地勢低窪,雖爲交通便利、易守難攻之地,但雨季來臨時,拒外水、排內澇成爲城市面臨的一大難題。
展廳空間佈置和贛州水系走向相似,觀衆彷彿沿着章水河道前行,“兩岸”以藝術模型和動畫影像展現了贛州城市發展史上有着重要影響的幾位主政者及其故事。“我們的展陳特點是以人帶事,以事敘史。”曾鑫說。從東晉高琰建城、唐末盧光稠擴城到北宋孔宗翰固城、劉彝修築福壽溝,再到清代文翼、魏瀛復修,一座城市的發展史與本地官民治水史交相輝映。
北宋嘉�v年間(1056年―1063年),虔州(今贛州)知府孔宗翰伐石冶鐵、澆築城牆,以防汛期河水倒灌。高大結實的城牆擋住了城外的洪水,但城內積水也被堵住,較易出現內澇。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理學家兼水利專家劉彝主政贛州時,精心設計、修建排水系統,“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啓閉之,水患頓息”。展廳中央矗立着一座劉彝的雕像,手執書卷,身側立一鐵鏟,體現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這是清同治時期贛州知府魏瀛寫的《修福壽溝記》,記載了官民合力重修福壽溝的故事。”曾鑫指着展板上的文字說。由於福壽溝年久失修,雨季時贛州城又面臨內澇的困擾,重修福壽溝整體工程浩大,耗資甚巨,多年來一直未能實施。且溝體多位於民居地下,工役入民居掘地修溝多有不便。後來官府與本地士紳商議,“令各家自修其界內之溝,官但予以期限而責其成,其無屋及公產之地,則官發公項修之”,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重修工程順利啓動,只花了幾個月就完成了,所費公款僅五百餘緡,贛州百姓對此稱讚有加。
精巧的排水系統
福壽溝是有着近千年歷史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統,因其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而得名,它是至今還在發揮作用的“活文物”,被譽爲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福壽溝博物館地下一層保存着一段已挖掘的福壽雙溝遺址,並通過多媒體展示技術和諸多藝術裝置,讓觀衆瞭解福壽溝的構造和原理。
步入地下一層展廳,首先被一排拱形光門吸引。“福壽溝的縱剖面就是這樣的拱形,高1米到2米左右。”曾鑫告訴記者,磚拱結構能增強溝牆的受力,使用壽命比較長。
走進一段拱形隧道,彷彿進入福壽溝內部參觀。溝內部分磚石上刻有“福”“壽”字樣。曾鑫介紹,這樣的銘文磚在考古挖掘中確有發現,福壽溝的命名也與此有關。
從隧道出來,只見展廳牆壁上掛着形似銅錢、大如井蓋的裝置,這就是福壽篦子,類似於現代的濾水井蓋。福壽溝經過之處,路面上或民宅中都分佈着大大小小的銅錢狀的排水孔,將水排入溝中。福壽篦子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銅錢造型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吉祥文化。
一個按照1∶1比例打造的懸空沉井引起觀衆注意。福壽溝穿沉井而過,沉井比溝體深30釐米左右,過水時可讓水中的泥沙、石塊、樹枝、垃圾等沉積下來。懸空沉井下方的透明展櫃內放置着獅子扒等清淤工具。運用這些工具,打開井蓋就能清理溝裡的沉積物,不必深入溝體內部,極爲方便。
“這個沙盤顯示了贛州城內的水塘分佈。”曾鑫說,城內三大池塘和幾十口小塘通過福壽溝連爲一體,有調蓄、養魚、污水處理利用的綜合功效,形成了一條生態環保循環鏈。
下一個展廳展示了福壽溝的核心裝置――水窗。水窗是一項極具智慧的設計,原理卻很簡單:當江水水位低於水窗時,下水道的水力就將水窗衝開,水排入江中。反之,當江水水位高於水窗時,在水壓作用下水窗自動緊閉,以防江水倒灌。
水窗裝置對面有一段約60米長的雙排溝,這便是福壽溝的一部分。據悉,博物館最初選址不在此處,考古發掘這段福壽溝後,便將館址改到這裡,將真實的福壽溝嵌入博物館內。
有趣的交互體驗
“沒想到福壽溝博物館這麼好玩!”在博物館裡,可以看到不少家長帶着孩子體驗各種多媒體和互動設備,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久久不願離去。
“福壽溝能看什麼?畢竟這是深埋於地下、無法親身深入參觀的設施遺址。”曾鑫說,鑑於館藏文物的特殊性,博物館策展團隊引入了360度環幕影院、3D投影、手勢交互系統等科技手段,爲觀衆帶來豐富有趣的互動體驗。
在博物館一層的環幕影院,水墨畫風格的動畫短片講述了贛州歷史上的治水故事。地下一層展廳裡,大型藝術城樓3D投影秀正在上演。火紅的鐵水從�ソ鵜懦喬繳轄焦嘍�下,再現了北宋時期澆築城牆的場景。福壽溝內水流奔涌,過度龍橋至城牆上的水窗,再排入河中,排水的過程和原理一目瞭然。
孩子們最喜愛的是贛州八景展示區。站在投影地圖上,踩到一處景點,旁邊的電子屏便會顯示景點的圖片和文字介紹。水塘沙盤前也有互動裝置,點擊屏幕上的某處水塘,沙盤上相應區域就會亮燈,閃爍的藍色光斑顯示過去和現在水塘面積和位置的不同。觀衆還可以體驗模擬無人機探索之旅,通過手勢控制無人機在福壽溝內的飛行方向和速度,飛行過程中可以停下來,仔細考察溝內的銘文磚。
除了全面展現福壽溝的歷史、文化、科學內涵,博物館內還有古今中外一些較爲先進的排水設施的介紹,如北京故宮排水系統、東京排水系統、巴黎排水系統等,同時還向觀衆展示了現代贛州海綿城市建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