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蕭山區義蓬街道頭蓬社區:傳承“指尖”非遺,重回“蒸籠歲月”

爲講好非遺文化故事,近日,在杭州市蕭山區義蓬街道頭蓬社區文化家園內,舉行了一堂“蒸籠”非遺文化課

“這是竹刀,刀鋒上厚下薄,最薄處削竹最好;這是手鑽,是用竹枝繩子組成的,用的時候十字形擺放,拉動長竹讓繩子帶動短竹轉動,短竹的釘便能鑽孔;竹夾呢是用來定位的,而木枕是用來製作工作臺的。”活動邀請了社區內的“蒸籠好手”們向義蓬二小的孩子們仔細介紹製作蒸籠所需工具教授孩子們手工製作竹蒸籠的方法

圈籠體,上籠牙、箍條、籠把,再經過下墊子裝撐子、排篦子盤籠頂、裝籠頂,一個簡易的竹蒸籠就完成了。

活動還特邀了非遺傳承人傅桂現場示範了“蒸籠塔”。

除了手作蒸籠,現場還特別設置了“蒸籠包子鋪”和“籠籠創意館”,孩子們“現學現賣”,模仿着製作包子上籠屜蒸、用蒸籠進行插花

聆聽着蒸籠的歷史和蒸籠工匠們的故事,無論是現場的孩子還是家長,都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以及“蒸籠工匠”們對蒸籠製作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匠人精神。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做竹蒸籠的手工藝人很少了,讓孩子來體驗下蒸籠手工製作,感受下老底子的文化魅力,也希望承載着歷史記憶的蒸籠非遺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蒸籠起源於清朝嘉慶年間,已有200多年曆史。如今,這門手藝已經成爲一項傳統技藝,被收編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周文怡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