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賣「旅行的意義」 臺北靜巷書店像世界觀景窗
▲拎着行李箱,在「旅人書房」重新找回出走的勇氣!(圖/取自Fanily)文/羅欣亞
臺北市青田街的巷弄中,以「旅遊」爲主題的書店─「旅人書房」,開設在不顯眼的巷弄舊公寓二樓。「我開店並不抱持遠大的理想。總有一天,書店會因不再被需要而淘汰。在這之前,我只希望藉由書店創造人與人互動的空間,也讓大家知道多樣性思考的可能。」書房主人張瑟倫說。
▲轉向巷弄間的舊公寓二樓,「旅人書房」打開你看世界的心。(圖/取自Fanily)開書店前,張瑟倫從事國際貿易工作,「我好奇心重、愛旅行,也喜歡體驗不同文化。」近幾年,她覺得很多人的生活愈來愈受大型企業影響,資訊來源愈趨單一,「就像大家習慣網路上買書後,接收的資訊其實都被篩選過,久而久之,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消失。」爲了找回「有書店可逛」的美好時光,讓社會多一分獨立思考的力量,她毅然決然大轉行,從零開始,投入完全陌生的書店產業。
▲張瑟倫一步一步建立的旅人書房,店面不大,卻可以讓讀者看見全世界。(圖/取自Fanily)「旅人書房」有另一個優美的名字,叫做「Zeelandia Travel & Books」。Zeelandia是荷蘭人第一次在臺灣興建的城市:熱蘭遮城,也就是現今臺南的安平古堡。張瑟倫說:「熱蘭遮是臺灣第一次和世界接軌的地方,如果沒有這些積極出走的航程,就沒有隨之而來的文化交流。旅行就是有這種開闊自己視野的意義。」
▲店名「Zeelandia Travel & Books」,紀念當年「大冒險」的精神意義。(圖/取自Fanily)
旅人書房的書籍,不以「旅遊地區」做分類,也少見旅遊指南等工具書,因張瑟倫不希望旅行只是美食攻略,或景點式的圖文分享,「自然環境、生態、本土文化、歷史、探險,其實都是旅行的一部分,旅行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交流。」張瑟倫用「迷臺灣」、「迷自然」、「迷火車」、「遊記探險」等具自我風格的方式做書籍分類,提供截然不同的旅遊視角。
▲「旅行是一連串的自我定義」,反應在店主人充滿自我風格的書籍分類方式。(圖/取自Fanily)
張瑟倫說,因爲是臺灣少見的旅遊書店,選書又有別於一般書店對「旅遊書」的想像,開店前,特地向經銷商要了所有書目,花了兩個月時間,一筆一筆挑出旅人書房該有的書。「一方面不想要篩選過的資訊,一方面也想找出獨特但少被看見的書。」店內一本19世紀的遊記探險被收藏在奶奶的祖傳櫃子裡,她笑說「這本非常特別,寫法文多於圖,加上背景是大探險時代就更具意義!所以,只分享不出售。」
▲店內有許多地圖的擺設,彷彿鼓勵讀者積極向外探索外面的世界!(圖/取自Fanily)
店內也常舉辦講座,主題從各國文化、旅遊生活到創作分享,無所不談,「有客人說雖然與期待的不一樣,但是收穫很多。之前還有活動從下午兩點開始,一路到七點還欲罷不能呢!」
▲找個角落、選本書,一個下午也可以充滿「旅行的意義」!(圖/取自Fan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