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第一書記”成“老師” 期待鄉村成嚮往的地方
盛夏時節,走進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茶馬鎮的戰馬村,道路兩旁奼紫嫣紅的鮮花讓人心曠神怡,不時還有行人駐足拍照留念。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如今在晴隆縣遠近聞名的電商村,通過“晴隆好物”電商平臺讓“小而美”“小而特”的優質農產品出村進城。
“晴隆好物”的誕生源於中央統戰部派駐戰馬村第一書記張鼕鼕走訪民衆時集納最關注的民生問題後而成立的。在走訪中,民衆反映,戰馬村發展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銷路,戰馬村一些上佳農特產品因爲沒有良好的宣傳和品牌包裝,總是“藏在深閨人未識”。
深思熟慮後,張鼕鼕提出建設“晴隆好物”電商平臺的想法,通過“互聯網+原產地直供”推動晴隆縣“小而美”“小而特”的優質農產品出村進城。
從最初的電商平臺,到現在晴隆縣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晴隆好物”正形成“電商平臺+消費者+基層黨建+生產者+農戶”的幫扶模式,逐步解決了晴隆縣本地特色鮮活農產品難以通過傳統渠道進行銷售的問題,使山區民衆通過電商銷售自產農產品,形成有效產銷對接機制,增加山區農戶收入。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爲幫助民衆將農產品銷售出去,張鼕鼕萌生了做直播帶貨的想法。“從北京到黔西南州,從都市到鄉間,你到不了基層,我就把基層拍給你看。”這是張鼕鼕每次直播帶貨的開場白。爲了加深大家對他印象,他會到茶園裡直播,呈現最真實的生產環境;會穿着少數民族服裝亮相;會尋找渠道和明星連線引流等。
“我之前從來沒有做過直播,但爲了推介戰馬村,幫助鄉親們銷售農產品,只能硬着頭皮走向前臺。”卸任貴州省晴隆縣茶馬鎮戰馬村的第一書記張鼕鼕8日告訴中新社記者,“現在很多人稱呼我爲‘網紅書記’,但是我自己本身不想做網紅,我想讓戰馬村成爲網紅,成爲城裡人嚮往的地方。”
張鼕鼕(左)與村幹部溝通“戰馬書屋”房屋租賃事宜。 張偉 攝
在戰馬村掛職幫扶期間,張鼕鼕最大的收穫是“民衆的認可。”“你把民衆的訴求真正的瞭解清楚,然後再想辦法有針對性地解決他們的訴求,其實民衆就會很相信你也會很支持你。”張鼕鼕說,“民衆是最好的老師,你把老師的題目做好,就一定會得高分。”
脫貧攻堅大考中得了“高分”的張鼕鼕還作爲“老師”走上講壇,不僅多次在線上爲晴隆全縣領導幹部介紹“黨建引領促發展,暖心服務惠民生”的經驗,還和復旦大學、北京聯合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青年學生線上分享《一箇中國西南貧困山村的扶貧實踐與體會》。
從2019年7月底到2021年7月,從晴隆縣三寶街道新露社區第一書記到晴隆縣茶馬鎮戰馬村第一書記,張鼕鼕通過紮紮實實地工作,迅速讓民衆接納了這個從“北京來的”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連心卡”是張鼕鼕每次走訪時必帶的物品,他告訴民衆遇到什麼難題,都可以與他聯繫。初到晴隆的張鼕鼕發現當地很多孩子除課本之外沒有其他書籍,留守兒童家庭更是存在陪伴缺失情況。“希望讓孩子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張鼕鼕說,通過多方動員各方力量籌建了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首個兒童圖書館。
目前,“三寶兒童圖書館”已收到來自中國各地捐贈的書籍15400餘冊,並於2021年4月23日正式開館,輻射至晴隆縣三寶街道的幾千名孩子,最大程度滿足孩子們對閱讀的需求。“看到孩子們安安靜靜地讀書特別高興。”張鼕鼕開心地說,“希望孩子們的童年世界不僅有大地的黃、田野的綠,還有書本上紙的白、字的黑。”
圖書館的項目也同樣落戶在了戰馬村。2021年7月7日12時30分許,已卸任第一書記的張鼕鼕和戰馬村村委會主任黃甫華反覆溝通交流後,將新建“戰馬書屋”的房屋租賃協議整理完交接後長舒一口氣。
雖然已和新到任的駐村第一書記交接完工作,但張鼕鼕總是覺得有的規劃需要再叮囑一下,有的事情需要再溝通一下。即便是吃飯的時候,張鼕鼕彷彿忘記了自己已卸任的事情,提醒茶馬鎮政府的幹部早一點和項目方溝通,早一點落實好規劃。
這其中就有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支持,對接“陳赫鄉村愛心公益基金”捐資187萬元(人民幣)幫助戰馬村修建“晴隆好物”農村電商孵化館、戰馬村鄉村人才公寓等鄉村基礎設施等。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產業興旺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和根本,目前村裡狠抓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有市場、有品牌、效益好的特色優勢產業,全村種植花椒2000畝、魔芋400畝、菸葉400畝,落地“仁懷市-晴隆縣有機高粱連片種植示範基地”。張鼕鼕告訴記者,未來戰馬村的發展已有“規劃”,“戰馬村將積極打造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觀光農業、電商產業爲一體的產業格局,努力把戰馬村建成‘基層黨建先進村’‘集體經濟特色村’‘農村產業融合示範村’等。”
已在戰馬村擔任村幹部25年的黃甫華提起張鼕鼕連豎大拇指。“全村男女老少都認識張鼕鼕書記,都會和他用心交流。”黃甫華對記者說,“不想讓他走,即便走了也不準拉黑微信、不能不接電話、不能不回來。”
“最近很多人在問會不會特別捨不得離開?”張鼕鼕笑着說,“只要問心無愧、用心地把這份工作做好,這樣離開的時候會更坦然。”
聽說張鼕鼕即將返回北京的消息,戰馬村村民黃豹連夜趕回村裡只想“再見他一面,送送他”。戰馬小學六年級學生易洪達眼圈發紅地問:“鼕鼕書記,你就不再回來了?”得到答案的他瞬間沉默下來,“我將來會好好學習努力考上北京的大學,像你一樣成爲有用的人。”
面對村幹部和民衆、孩子們的送行,張鼕鼕強忍着的淚水還是流了下來,“下面的工作靠你們了,好好搞”“好好學習,叔叔在北京等你們……”握手、擁抱、交談,村民們的眼圈也紅了起來,“有時間一定要回來看看”。
“最初是抱着幫扶的心態來,後面越來越感受到我們是受幫扶的,從基層幹部民衆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張鼕鼕說,“在戰馬村的日子裡我留下了和貴州一輩子的緣分,現在說得最多的就是‘我們戰馬村’,我也會一如既往地關注支持‘我們戰馬村’的鄉村振興。”(記者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