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纔是定海神針
蔡總統20日於總統府接見金質獎玉山獎全國首獎得獎代表。(圖/中華民國國家企業競爭力發展協會提供)
兩岸關係深受國際結構影響,因此當國際體系轉變,華盛頓與北京從合作轉爲對抗,自然就影響從1970年代開始建構的美中-兩岸體系。而2019年元月的「習五條」,更是讓兩岸關係風雲變色,迫使臺灣社會的反統一與反併吞民意檯面化,帶國際與兩岸關係同時進入新局,維持現狀已成過往雲煙。
就目前來說,美中綠三方都在改變現狀。中共以「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寄望推進統一時程;蔡政府雖然並未有太大動作,然而選前發言人林靜儀因太誠實而去職的「殼獨」論述,也相當反應目前民進黨以迂迴的方式改變現狀。整體來說,中共與民進黨長年皆有改變兩岸現狀的動機與行動,不甚新奇。然而過往維持兩岸現狀最大動力的美國,卻正在質變其長年奉行的「一中政策」。
近來美國國防部主管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施燦德在國會聽證時表示,中共在主權與領土爭端,特別是武統臺灣的觀點與美國利益牴觸。雖然只言武統,但在和統無望論愈加明顯的情況下,也沒留給北京太多空間。因爲根據政大選研中心的數據,2019年支持維持現狀者仍是多數,約5成8,但偏獨來到2成7高峰,偏統降到不到1成。和統無望也讓大陸社會近年武統聲浪異常高漲。倘若照此軌跡繼續發展,則兩岸民意勢必對撞,走向攤牌。
雖然不少中共菁英認爲底氣足,可以用時間換取空間,不過這種論調卻忽略了美國地緣、人口優勢下,即使衰弱也是一方之強的客觀情勢。從此來看,北京可能就等不到「水到渠成」的境界。中共或許佔據硬實力優勢,不過武統臺灣的代價很可能就是美中關係從冷戰走向熱戰。近來美國退役上將布萊爾就在國會聽證會上說中共對臺動武會形成東亞的北約。
因此如果北京未來數10年的國家戰略目標在於形成與美國競爭而不動武的兩極體系,目前兩岸民意的螺旋矛盾,就是必須處理的首要問題,而其關鍵則在於大陸菁英的一念之間。
具體來說,目前臺灣不願統一,有部分理由是因大陸只談「一國兩制」,讓談統一等同被併吞。而「一國兩制」,雖然中共不斷強調其科學性,但這套從1980年代奠定的統一方案,在40年後,無疑已與兩岸民意脫節,成爲兩岸關係的高地亞之結。
兩岸是分治非分裂
此外,中共這套以西方法學爲基礎的「統一觀」,其實也有問題。因爲從雙方憲法體系來看,兩岸屬於分治,並非分裂,而沒有分裂,兩岸就不存在統一與否的課題,而是如何從分治走向共治。倘若以「分裂/統一」來看兩岸關係,其實就潛藏着兩個中國的思維,這就是套用西方國際法理論的矛盾。諷刺的是,向來以理論見長的中共,連馬列教條主義都可以因應客觀情勢,轉換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然而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卻選擇西方的國際法理論,毫無彈性。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提出「理一分殊論」,「分殊」出自「理一」,「分殊」就是「理一」,中共目前看待兩岸的癥結,其實就在於缺乏中國哲學的視角。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並不會分裂中國,反而才能反映當前兩岸關係的本質,並且避免兩岸碰撞走向戰爭。從兼顧和平與振興中華的角度來看,美國的「一中政策」、中共的「一國兩制」、民進黨的「殼獨」,都不會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中華民國,纔是!(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