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上海公報是美中臺關係定海神針

旺報社評

大陸高規格接待百歲高齡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透露兩個訊號:一是北京仍希望改善美中關係,二是北京希望藉季辛吉之口強調一中原則的重要。明年臺美先後舉行大選,若民進黨繼續執政、共和黨右翼捲土重來,對美中臺關係來說絕對是災難性後果,穩住臺海安全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高規格接待季辛吉

季辛吉雖不具官方身分,中美之間也不需要有人傳話,但和上個月比爾蓋茲訪陸類似,都具有政治象徵意義:首先,藉熱情接待「美國老朋友」,表達不想搞壞對美關係之意,希望營造善意對話與合作的氣氛,向全世界宣示美國不是敵人;其次,派國防部長李尚福拜會季辛吉,卻冷對美國防長對話的請求,意在強調美中關係改善必須有原則、有前提。

2020年底川普敗選、民主黨上臺,曾是美中關係改善的契機,那時蔡政府也放低姿態,等待美中恢復溝通後穩定兩岸關係,當時有兩個動作:第一,撤回「刪除國家統一前」修憲案,蔡總統重申依憲法與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第二,2021元旦文告蔡總統提出「有序恢復兩岸交流」,隨後陸委會改組、邱太三就職後拋出「春暖花開說」。

遺憾的是,拜登上臺後的美中關係,從最初「阿拉斯加論戰」的對抗,到「峇釐島拜習會」的相互試探、摸索,再到今年「氣球風波」的反覆,現在又開始摸索對話、相處之道,前後蹉跎2年半。在這期間,蔡政府推出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等於推翻了過去「依憲法與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的承諾,臺海也歷經裴洛西訪臺後的兵兇戰危,今年才邁出恢復兩岸交流的第一步。

回頭來看,美中磨合幾乎用了拜登任期的前半段,問題出在「誤判」。北京當時認爲,拜登上臺後,美中可以回到川普政府之前的狀態,包括撤除制裁、超高關稅等,當他們發現「遏制中國崛起」已經成爲美國跨朝野共識,因而轉向強硬。同樣,拜登政府當時也預判,北京急於走出川普末期糟糕關係,民主黨上臺後會「靠過來」,但事與願違。

雙方對情勢和彼此意圖的誤判,釀成北京與拜登政府長達2年多的無謂拉扯,好在最終還是建立了「底線思維」,這種底線和之前拜登政府提出的「護欄」不同。美方的護欄未能獲得北京認可,因爲美方的護欄更多是實務上避免雙方爆發軍事衝突的操作機制,如必要的對話管道,但北京眼中的護欄其實是紅線,指的是政治原則,例如不尋求改變中國政治體制、不支持臺獨等。

大陸底線一中原則

這就是季辛吉在會晤習近平、王毅時均提出《上海公報》、「一中原則」的原因。相較於現在的美國政界,與中共五代領導層打過交道的季辛吉,更能理解北京眼中的「底線」就是一中原則。同樣,北京也深知《上海公報》本身凝結着季辛吉個人的政治智慧與歷史定位,更傾向於透過季辛吉之口強調一中原則。畢竟在美國的一中政策中,儘管有北京高度反對的《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但以《上海公報》爲首的三公報,依舊是華府必須繼承的政治基礎。

1972年《上海公報》對一箇中國和臺海政治關係的界定,本身是求同存異、共同認知之下尊重各自表述的默契,而這種精神也延續到了後來兩岸達成的九二共識。現在,拜登政府已透過各種形式,向外界釋出不支持臺獨的訊號:美國政府網站上對臺灣「國家」地位的表述已悄然撤下,賴清德「臺灣總統進白宮」的發言也受到美方關切。美中正回到基於《上海公報》的臺海共識,但美中臺關係能否因而舒緩,還要看臺灣是否政黨輪替、民主黨能否連任,都是很大的考驗。

扁政府時期美中曾「共管」過臺灣,如今又浮現「共管」的跡象。兩岸間的九二共識在臺灣有重大分歧,《上海公報》的價值卻歷久彌新,也是臺海和平與穩定的底線。依憲依法認同兩岸一中、不追求臺獨,符合《上海公報》,臺灣若能遵守,或將避免美中一場歷史性對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