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兵城,軍人占城內人口一半,來過的人都說它是最安全城市

常住人口不足30萬,軍人和軍人家屬就佔了幾乎一半,在這樣的城市中生活,能夠體會到的只有兩個字——安心。

但也有人表示質疑,說既然城市軍人佔比這麼高,是不是因爲城市的環境安全得不到保障?答案恰恰相反,因爲它有着“最安全城市”的美稱。

那麼這座城市到底在哪?它又因何擁有如此高比例的軍人人口?

格爾木的雛形

其實“格爾木”這個名字是由蒙古語音譯過來的,原意是“河流密集的地方”,單從這個表述,就應該知道這是西南邊陲重要的交通樞紐。

其實“格爾木”最開始也不叫“格爾木”,而是“噶爾穆”,事情還要從1951年講起。

那時的新中國剛剛建國還不到兩年,解放軍決定派遣部隊進軍西藏,慕生忠正是被派遣的將領之一。

現在聽這些名字似乎有點陌生,但在戰爭年代,這些名字哪個不是在槍林彈雨中一路衝鋒過來了,進藏這種既困難又危險的行動,自然落在了他們肩頭。

當時慕生忠所在的進藏隊伍一共1300人,可背馱物資的牲畜就達到了驚人的兩萬多頭,就是爲了保證隊伍能夠安穩到達。

然而以當時的艱難環境,即使進藏前部隊已經制定了路線,在沿途也吸收了不少的藏族幹部,可部隊面臨的困難依然不少。

終年積雪的大山、荒無人煙的沼澤,缺氧、嚴寒、地震,戰士們受了多少苦,慕生忠全都看在眼裡,而他能做的,就是與戰士們同甘共苦。

好在最後部隊還是成功進藏,但還是損失了20多人,幾百匹牲口,這還不算那些因爲吃了有毒的草,中毒死亡的牲口。

但到了拉薩並不代表困難已經結束,由於處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西藏人民還沒有從農奴制的飢寒交迫之下解脫出來,再加上一些國外反動勢力的鼓動,有少數西藏上層反動分子,對進藏部隊實行經濟封鎖,甚至揚言要將解放軍餓絕困死。

又要生存,又不能影響到西藏的民衆,慕生忠把心一橫,決定要在荒無人煙的荒灘上開荒種地。

由於在戰爭年代多次負傷,因此慕生忠其實並不適合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做重體力勞動,但他還是身先士卒,要爲戰士們起到表率。

果不其然,在他的帶領下,所有的人都是幹勁十足,僅僅三個多月,1500餘畝的荒地就被開墾完成,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七一”農場。

然而當時間來到1953年,糧食的補給仍然困難重重,慕生忠再次擔負起了向西藏運送糧食的重任。

從青海向西藏運糧可不是說說那麼簡單,高寒缺氧和艱險的路途是最直觀的兩大鴻溝,運糧過程中,人畜的死亡已經成了常態,到達目的地後,兩萬多峰駱駝死的就剩下幾千頭。

然而到了春夏交替之際,運輸總隊再次徵購了2.8萬峰駱駝,爲了避免再次出現過量傷亡,慕生忠決定改變進藏路線。

由於運輸總隊的大本營就在香日德,慕生忠無意中得知香日德向西600多裡有個名叫“郭裡峁”,從這裡有另一條去拉薩的路,遇到的危險要小的多。

後來經過多方打聽,才得知“郭裡峁”在蒙古語中就是“河流密集”的地方,關鍵他還找到一張馬步芳時期留下的地圖。

可是地圖上並沒有“郭裡峁”,不過有一個黑點,上面有寫着發音相似的“噶爾穆”,不管是不是,慕生忠還是決定找到這個地點看一看。

可走了一路也問了一路,並沒有什麼有價值的信息,後來到達一片蘆葦蕩,大家聚在一起爭論,也沒有得出這裡就是“噶爾穆”。

由於當天時間已經很晚了,大家就直接將帳篷紮在了這裡,沒想到第二天一覺醒來,發現帳篷旁邊豎着一塊牌子,牌子上寫着“噶爾穆”三個字,不用想就知道是慕生忠的手筆。

後來這個由六頂帳篷劃定的“噶爾穆”,慢慢就演變成了後來的格爾木市。

不畏艱難修公路

有了雛形就要發展,單靠外界的幫助難以爲繼,雖然不願意麻煩國家,但沒了辦法的慕生忠還是在1954年來到北京,找到交通公路局,表達了想要修公路的意願。

可慕生忠的來意很明顯,就是要交通部批錢,然而這可讓局長犯了難,於是慕生忠直接找到了剛從朝鮮戰場歸來的老首長彭德懷。

聽了慕生忠的回報,彭德懷也覺得有道理,於是就讓他寫一份修路報告,由自己交到中央。

果然中央同樣重視,於是批准青藏公路先修格爾木至可可西里段,而且撥出了30萬經費。

要知道在青藏高原修建公路可與一般環境下進行基建工程不一樣,氣候惡劣、環境惡劣、地形複雜、人員器械匱乏,可就是再這樣的情況下,慕生忠仍然身先士卒,誓要將這條公路修建出來。

有了他親自帶頭,其他幹部、戰士和民工都是幹勁十足,僅僅用時79天,就打通了600裡公路。

之後慕生忠再次趕往北京,這次國家同樣格外重視,直接撥出了200萬經費,100輛大卡車,1000名工兵,對他來說,可謂是滿載而歸。

既然國家大力支持,慕生忠自然也不敢怠慢,當直抵拉薩的青藏公路完全修通時,總計只用了短短7個月零4天。

也正是因爲青藏公路的修通,讓世人看到了這個非同一般的世外桃源。

“兵城”的由來

1955年,青藏公路管理局在格爾木成立,原來在修建青藏公路之際,格爾木也開始破土動工,而那個用帳篷支起的招待所,也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望柳莊。

雖然公路修通了,但是想要從青海進入西藏,格爾木就是一個繞不過所在,因此格爾木的發展也是衆望所歸。

到了1956年,格爾木成立了工作委員會,也就是縣級領導機構,4年之後,國務院批准撤銷格爾木工委,設立了格爾木市。

之後十幾年間,格爾木又經歷了市改縣、縣改市,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批軍工企業從東部地區逐步向西部地區遷徙,格爾木憑藉着自己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成爲了工業內遷的重地。

於此同時,在西部大開發的號召下,一批解放軍戰士也來到了格爾木,原本只是作爲一個交通樞紐存在,沒想到成了很多人的第二故鄉。

由於這些戰士不是簡單的來這裡服兵役,而是將這裡當成了自己工作、生活之地,沒想到竟然佔據了城市將近一半的人口。

不過這也有好處,畢竟出門隨處可見身着軍裝的軍人,那麼城市的安定自然是不在話下。

而且如今的格爾木早已不是當初僅有的六頂帳篷,別看人口不多,面積可是不小,甚至與整個福建省的面積都相差不大。

廣袤的草原、浩瀚的沙漠、雄偉的山脈、清澈的湖泊,雖然是一個工業發達的城市,但是先天的自然風光讓其有着巨大的旅遊潛力。

曾經站在一幢2層小樓就能俯瞰整個格爾木的全貌,如今也是高樓林立,現代化氣息與傳統結合的惟妙惟肖。

察爾汗鹽湖、烏蘇特雅丹地質公園、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口、崑崙山等等自然景觀,爲格爾木帶來了巨大的旅遊開發資源。

而且在今年7月份,格爾木爲慶祝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週年,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活動,當地35個民族民衆身穿節日盛裝,充分展現出了高原也有活力的一面。

在加上本身具有各種豐富的水資源和款產資源,甚還讓它背上了“中國鹽湖城”的美稱,想必在很多人心中,格爾木都是有生之年必去的城市之一吧。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