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再次發起衝擊,空天飛機離我們有多遠?

(原標題:一週軍評:空天飛機距離我們有多遠)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週,美國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再次掀起了中美兩國之間圍繞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輪討論。

作爲一年一度的美方“例行”報告,這份從2000年以炒作“中國威脅論”開始引發世界軍事媒體關注的報道在例行“妄言”的同時,也反映出了美國作爲一個整體在對中國軍事力量的理解和應對中的不少荒謬之處。

與此同時,本週五中國發射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因其在發射前透露的一些蛛絲馬跡以及罕見的對發射本身的高度保密,讓外界對其發射的載荷產生了高度興趣,而在這迷霧之中,中國航天在又一個領域向着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發起了衝擊。

別人造出來就說明有工程可行性,有工程的可行性我們也能造

美國認可的“中國威脅”又進一步

本週,美國國防部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在如今這個中美關係冷淡而緊張的環境下又投下了一枚“負面炸彈”。中國方面迅速對相關情況作出了迴應。國防部新聞局9月2日應詢表示:美方《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充滿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脅”,曲解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抹黑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國防開支、核政策等問題,挑動兩岸對立、加劇臺海形勢緊張,這是極其錯誤的,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某種程度上說,中方的這一回應可以看做是當事國家對於美國這一份報告的主要觀點。而由於西方國家及其擁躉們一貫指責中國在國防領域“不透明”,這一份報告作爲美國國防部對於中國軍力的年度“官方發佈”,無論其說法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必然也會成爲這些國家和相關媒體在未來一年時間裡在涉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各類報道中所採信的“權威來源”。

國內媒體在報道這份報告的時候,往往將介紹的重點放在報告的後半部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幾大軍種的現代化進程、中國的軍費問題、戰略核武器的裝備和數量、五大戰區的部署情況以及各類軍事演訓和對臺戰備部署。不過對於長期關注中國軍事發展的觀察員們而言,這份報告中提到的內容絕大多數既算不上足夠新鮮,也夠不上完全正確,無論是對於中國核武庫及其發展趨勢的大膽推測,還是對中國海軍迅猛的發展進行的描述,又或者依照閱兵式上出現的裝備數量來推測解放軍實際裝備規模,都屬於各種傳統報告裡“看圖說話”的部分,即根據公開報道進行相應的整理和分析,很多內容海內外媒體都有報道,甚至出現過的謬誤和偏差,早幾年也有日本防衛省的涉華報告犯過了。對於美國國防部而言,2020年的《中國軍力報告》最大的特點也並不在此。

強敵報告裡翻番的數據,也說明強敵對華情報研究經歷了一個從“看不起人”到“料敵從寬”的改變

作爲美國一年一度的對華軍力報告,要說美國國防部撰寫這份報告的目的純粹就是爲了挑事兒,也許多少有所偏頗。畢竟這份報告首要的閱讀對象是美國國會裡的議員們,後者平時的主要工作是以連任議員爲主要目的的各種競選拉票活動以及以兩黨政治鬥爭爲主要內容的國會活動,指望他們能夠在處理上述有關內容的同時對大洋彼岸的中國軍事力量日常有及時和深入的研究,並且像個軍事專家一樣對這些東西還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多少也些強人所難。

因此國防部編制這份報告的一個目的,在於以相對簡單、直接的形式國會議員們對中國的軍事力量有個大致的瞭解;而作爲每年要花掉美國政府數千億美元的國防部,向美國國會制作報告的另一個重要的目的,自然是讓美國國會議員認同美國國防部對於當下中美關係和中國軍事力量的認識與態度,從而在未來軍費預算的審覈和批准過程中更多照顧美國軍方的利益,對增加軍費預算的議案多開方便之門。從這個角度來看,媒體,特別是中國媒體如何理解這份報告某種程度上並不重要,議員們如何理解這一份報告,纔是其關鍵的意義。

正因爲議員老爺的水平還不如珠海專業日的軍迷,《報告》才需要一系列直白的數據和結論描述解放軍軍力

從2000年美國首次發佈《中國軍力報告》以來,隨着中國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美國對於中國軍事力量的關注也是與日俱增,這反映在這份報告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其篇幅的迅猛增加。遠的不說,在奧巴馬第二任期剛開始的2012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的這份報告還只有區區52頁,基本上是一本小冊子的狀態;而到了奧巴馬任期最後一年的2015年,這份報告的規模就增加到了98頁;而在特朗普執政的2016年,這份報告的內容一下子增加到了156頁,達到了2012年的3倍之多;在今年,這份報告不僅換掉了其沿用多年的傳統封面,其內容再次有了較大規模的增長,達到了200頁之多,完全已經可以算是一本書了。

從內容上看,報告在內容上這樣大規模的增加,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於近年來報告的撰寫方式和資料來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期《中國軍力報告》的內容主要還是以各種公開的開源信息介紹中國軍隊的規模、質量、發展動態和其他情況,依據美國國防部對於中國軍事力量的理解作爲對中國軍事力量描述的基本線索。這種研究方法多少有點“東方學”的感覺,即忽略掉中國軍隊在當時建軍發展的內部邏輯,單純從外部因素來推測中國未來的戰略目標和動向,也自然出現了中國軍隊實力越強,中國對外的侵略擴張野心也就越大的荒謬結論。

而近年來無論是美國國防部還是其他研究中國的相關智庫,在有關中國軍事力量的相關研究報告中,都開始越來越多的大篇幅引用中國方面相關的官方公開文件的內容,用於更加直接地體現中國本身的意圖與態度。在今年的報告中,大幅增加的內容中就有來自中國政府各種官方文件的大量整段翻譯。由於中國官方文件獨特的話語體系,這類報告內容在經歷了中譯英之後對於筆者這樣以中文爲母語的人閱讀起來感覺更加艱澀,而對於整體文化水平頗爲令人懷疑的美國議員而言,能否全面、正確地理解這些翻譯之後的大段內容,同樣也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問題。

2020年,美國人終於學會翻譯國防白皮書了

也許是爲了方便國會議員的理解,在本次發佈的軍力報告中,在這些大段的翻譯文件之中,各種對於中國持雙重標準與固有成見的攻擊性言論也被融入其中,堪稱“對話敵意言論大合集”。從“中國持續通過竊取研究、資源和知識產權的形式從美國科研部門獲得技術”到所謂的“南海仲裁宣稱九段線無效”,再到“對外資的限制導致其他國家的服務出口持續表現不佳”這樣不知道是在說誰的指責。畢竟作爲美國國防部,這份報告在總體態度上需要和時下的美國政府保持一致,“壞話一籮筐”當然也不難理解,而對於閱讀報告的國會議員和媒體而言,這些內容顯然更加直白和容易理解,也更能從中提煉出影響他們未來決策的內容。

無論如何,美國國防部對美國國會議員這有關中國軍事力量的“科普”,其終極目的自然是希望爲軍隊的後續發展爭取更多的資源,但同時也需要讓美國政府對於中國軍隊的力量有個強弱的概念,以防他們一廂情願的依舊以爲“美軍天威”在第一島鏈以內依舊好使,而指令美軍做出些什麼“自尋死路”行動的考慮。

在美國國內,持這樣思路的人無論在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內都不少見,被外界認爲很可能是拜登勝選後會擔任國防防長的米歇爾·弗洛諾伊8月16日就在《外交事務》上撰文聲稱:美國的對華常規威懾建立在“72個小時內完全摧毀350艘戰艦”能力上,作爲奧巴馬時期負責政策的副防長,對於當前的中美軍事力量的認知依然是如此的脫離實際,美國國防部對國會報告的必要性,顯然是非常迫切了。

不過隨着當下美國政壇的整體劣化,美國政界既能夠說得上話,又能具備公正客觀看待問題的高級政客是越來越少。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中,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就因爲與總統的理念發生衝突,無法取得一致而主動辭職,而現任的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同樣因爲不支持特朗普動用軍隊鎮壓國內運動而導致有諸如特朗普私下決定將在大選後將其撤換的消息。美國軍隊雖然也許能如願得到債臺高築的國家財政支付的高額國防預算,但從避免美國國會和政府高層的“瞎指揮”這件事上來看,想要靠着一份200頁的報告就能解決問題,恐怕還是過分樂觀了些。

《報告》再用心,也無法有效改善高層的盲目

空天飛機離我們有多遠?

9月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根據新華社的相關報道,試驗航天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着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爲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編輯注: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在軌飛行2天后,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着陸場。)

本次試驗基於便宜可靠的長2F火箭

與我國以往的航天發射相比,此次發射最大的特點就是其高度的保密特徵。在此之前,我國進行的各類航天發射中有着各種用途,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會在發射後公佈相關的火箭升空圖像信息,其中不少重要的航天發射還會進行包括現場直播在內的各類報道,而這次航天發射雖然也有公開的新聞報道,但有關的圖像資料卻是難覓蹤影。儘管如此,在發射之前有關長征2號F配備5米級別大型整流罩,執行載人航天以外發射任務的傳聞,加上該航天器“可重複使用”的關鍵性特徵以及有關該航天器軌道與美國無人航天器X-37B的相似的說法,此次發射的航天器是國產無人航天飛機的猜測也成爲了主流。

航天飛機與空天飛機在名字上只有一字之差,但技術難度卻相隔甚遠。真正的空天飛機不需要藉助火箭助推就能自由進出太空,這是目前包括X-37B在內的人類航天器所無法做到的。目前的航天飛機不管有人無人,技術上能夠實現的,都是通過火箭助推進入太空,然後通過自行滑翔返回大氣層內,並在機場跑道上降落,並在經過維護保養後再次進行航天發射任務。從航天飛機的歷史來看,最早的航天飛機所擁有的技術優勢並不是能夠重複進入太空,而是利用太空和高層大氣的環境來實現高速飛行,從而實現洲際打擊能力和高超音速的突防能力。

從軍事角度來看,最早提出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飛機是上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空軍提出研發的X-20飛機,該機從1957年10月開始研發,採用火箭發動機作爲動力,使用運載火箭作爲助推級進入太空,搭載一名飛行員,並有一個可以裝備各種設備的艙室。美軍最初計劃分成幾個階段研製該型航天飛機,先作爲科研設備進行試飛,隨後爲期裝備偵察設備,成爲一款高超聲速的太空偵察機,最終發展爲可以攜帶核彈頭執行洲際核轟炸任務,並且極難被有效攔截的太空核轟炸機

儘管該項目由於耗資巨大且進展緩慢,在只造出全尺寸模型後就在1963年被美國國防部取消,但該項目不僅影響了美國此後啓動的、以民用航天爲主要用途的航天飛機計劃,同時還影響了作爲戰略競爭對手的蘇聯。爲了獲得與美國相類似的能力,蘇聯在1965年啓動了代號爲“螺旋50-50”的航空航天系統研製計劃,計劃研製一款與X-20相似的航天轟炸機,但由於該項目在1972年被取消,除了作爲階段性試驗的米格105驗證機,這一計劃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相比之下,最終成型的航天飛機項目都是美國研製的,包括1981年開始投入太空發射、2011年正式退役的航天飛機項目,以及近年來行動高度保密的無人航天飛機X-37B項目。二者的性質上雖然可以算是一軍一民,但其共同的特點在於其主要用途都是以容納太空載荷的貨倉和機械臂爲主要工具,進行航天器的施放和捕捉。由於不攜帶實質性的太空武器,二者的用途都夠不上“太空軍用化”的標準,如果此次發射的國產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在整體概念上與前二者相類似,確實也符合有關其“爲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的用途描述。

圖文無關

雖然航天飛機概念在通過重複使用以降低成本的概念上在過去數十年中並未獲得成功,但一方面小型化、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飛機卻能夠在發射和回收各類中小型人造衛星上擁有其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如果航天飛機能夠按照人類在上世紀60年代的設想,使用大型化、可反覆使用的有翼可飛回助推器取代運載火箭成爲其入軌的助推級,在其較高的初期投資之後就可以有效的降低使用成本,從而大大降低航天發射的成本,並縮短航天發射的準備週期。對於需要在某些情況下進行大量應急發射的環境下,這類可重複使用航天器無疑是比起各種固體運載火箭更加合適的發射手段。

目前來看,無論是很早就露面、掛載轟-6機身下進行試驗的“神龍”飛行器,還是能夠追溯到“921”載人航天工程論證早期的有翼可飛回助推器和軌道器組合,或者本次已經發射卻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在本質上都屬於不同構型的航天飛機方案。他們雖然都能重複使用,其進入太空的具體構型也並不完全相同,但都需要在大氣層內使用不同形式的助推器爲其提供動力,至於能夠完全依賴自身動力出入太空的空天飛機,如何解決其關鍵的動力問題至今仍然是困擾人類的共同難題,對於中國這樣在航天工業領域依然處於追趕地位的國家而言,穩步追趕纔是實現進步的最好方法。

理想很宏遠,但是現實中我們還是要基於成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