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教師晉升之痛 高校職稱評審如何“破”與“立”?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特別是有關教師評價的相關改革,這在社會和行業內引發廣泛關注。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爲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五唯”問題,這也成爲很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晉升之痛”。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又有哪些?
▌高校職稱評審 改變“一把尺子評所有”
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一度在很多高校的職稱評定中被邊緣化,“一把尺子評所有”“科研論文量化”,這是不少高校職稱評定過去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高校教師晉升過程中的縮影。此外,還有很多高校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爲職稱評定的限制性條件。 缺少過程評價、分類評價,既挫傷了很多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嚴重影響着人才培養。
面對高校教師評價中存在的問題,今年7月,人社部、教育部專門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意見稿中的諸多要點也被納入其中。在意見和方案中,都提出了把師德師風作爲第一標準,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總體方案》中,在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和高等學校評價中分別進行了政策設計。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特點,堅持分類評價,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探索長週期評價,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探索國防科技等特殊領域教師科研專門評價辦法,對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申報高級職稱時論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在《徵求意見稿》中,同樣提出要分類分層評價,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按照崗位類別,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科技等不同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研究類型,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分層評價標準。
同時,《徵求意見稿》明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爲限制性條件。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爲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爲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對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簡單規定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和經費規模等條件。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爲職稱評定的限制性條件,職稱申報材料不得設置填寫人才“帽子”稱號欄目,取消入選人才計劃與職稱評定直接掛鉤的做法。
▌職稱改革中的“破”與“立”
着眼於破除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不合理的用人觀,摒棄簡單化、數量化的評價方式,引導高校建立以品德、能力、過程爲導向的人才使用機制,這既反映出高校教師的呼聲,也讓我們看到國家對高校用人評價、對職稱改革的決心。按照要求,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那麼“破”了此前簡單評價的窠臼,新的教育評價將如何立?新的標準如何制定?
正是得益於全方位的職稱改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103名教師通過新的職稱評定方式得到晉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最新評定辦法,針對不同類型教師細化了十多個系列職稱評審的細則,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單一簡單的評價,向着綜合多元邁進。
在南昌大學,80後青年學者張建立憑藉一項令我國黃光LED方面領跑國際的關鍵技術,從助理研究員越過副研究員直接晉升爲了研究員;同樣破格晉升的,還有85後研究員陳軍,他以江西特色南酸棗爲研究對象,爲農民增收4.95億元。這都源於學校實行的學科特區職稱改革評審制度,打破論文、資歷等一系列桎梏,以實績貢獻度進行評價。
南昌大學人事處處長 熊薇:“不唯書、不唯洋,不唯上,只爲實”,你爲學科貢獻度多少,個人評價和團隊評價也是評價標準之一。
▌實行差異化評價 精彩的授課也能脫穎而出
在北京理工大學,物理教師王菲憑藉引人入勝的課堂、機械設計工程訓練中心教師付鐵通過輔導學生科技創新的優秀表現,在今年的職稱評審中,雙雙脫穎而出。然而之前,這類業績還很難在職稱評審佔有優勢。
2016年開始,北京理工大學對職稱評審進行大力改革,大力實行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由學校設定基本門檻,由各學科學術委員會按照學科特點制定評價標準,實行差異化評價;同時,爲確保公平,採用同行評議、公開答辯等手段強化監督,在學院初評過程中,引入不少於三分之一的校外同行專家,在第二輪學校送審環節增加高水平外送樣本量,通過參考高水平專家評議保障評聘質量。此外,學校還成立專門的督導小組,對教學科研過程進行跟蹤評價,加強日常管理。
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高校從打破唯論文、唯帽子等“五唯”出發,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隨着職稱評審全部下放到高校,對大部分高校而言,對標最新的一系列文件要求,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專家也提醒,破“五唯”絕不是放水,既要擺脫束縛、釋放活力,也要守住底線、科學評價。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院長陳躍紅告訴記者,破“五唯”的真正含義並非完全不看資歷和成果等,而是不“唯”,是不只看學歷、資歷、帽子、論文、項目這五個維度。
北京理工大學人力資源部部長閻豔表示,對於大多數高校來說,職稱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目前一些高校在職稱改革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但隨着學科發展,如何更好地將育人質量用於教師評價依然是一個需要不斷向更優去完善的課題。
唯論文取才,這是之前職稱評價工作中長期堅持的一個“硬槓槓”,這個“硬槓槓”讓很多人得到了應有的晉升,在實際中,也攔住了一些本應該晉升的人才。職稱制度改革,就是要實事求是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克服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把學科領域活躍度和影響力、成果轉化效益等作爲重要評價指標,把人才的手腳從繁文縟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人才的知識和精力集中起來,幹好該乾的事。
只有讓職稱評價真正迴歸學術性和榮譽性本質,才能讓優秀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人才創新活力。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創新性人才;創新人才的涌現和貢獻,需要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總檯央視記者 高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