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元:現代化經濟體系 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本報記者 王爾德 北京報道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自十四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之後,又一次提出重大的制度體系建設目標。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近日撰文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新徵程新目標的必由之路,是應對我國社會矛盾主要新變化的迫切需求,是適應經濟發展新特徵新需求的主動選擇。那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跨越哪些關口,具體要有哪些戰略目標?圍繞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
《21世紀》:如何理解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張卓元: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後,我們既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要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所以,我們提出在經濟領域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我認爲,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產業向全球中高端價值鏈邁進,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要超過70%;第二,建成創新型國家,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70%;第三,勞動生產率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僅爲發達國家的1/3左右;第四,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中等收入人羣佔比超過一半,基尼係數控制在0.4以下,人均GDP在2050年達到4萬美元左右。
《21世紀》:十九大報告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爲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映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對此,你如何解讀?
張卓元:產權問題很重要,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體制改革部分第一條寫的就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提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
但是,這一條此後在落實並不理想,對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保護不夠有力。這主要體現在民營資本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一度出現斷崖式下滑。2016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只增長3.2%,而一般民間投資年增長率都達兩位數或接近兩位數,2016年民間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也降爲61.2%(2015年的比重爲64.2%)。
爲此,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佈了《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有恆產者有恆心”,這句流傳千百年的話第一次被寫進中央文件,此後文件落實情況較好,這就爲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非公經濟市場主體投資創業吃了“定心丸”。2017年1—9月,民間投資增長6%,增速有所提高。
十九大報告把完善產權制度作爲今後經濟體制改革重點,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繼承和發展。產權制度是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產權制度不只是產權保護制度,還包括產權界定、產權確權、產權流轉等制度。所以完善產權制度的內涵比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要廣泛,有待完善的任務較多。
需要強調的是,2017年3月,全國人大已經正式通過了《物權法》,這是有關產權制度的最重要法律依據。未來有關產權保護要走法制化的道路,不能過多依賴行政部門的規範性文件,而應主要依靠嚴格執行《物權法》。這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
關於要素市場化配置,實際上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另一種說法,因爲資源配置就是要素配置,其中最重要的是資本或資金配置。
現實的情況是政府直接或者間接干預要素配置的事情比較多,市場化配置還不夠,未來要改變這種要素配置格局。
《21世紀》:十九大報告說,“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並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對此應該如何理解?
張卓元: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照,宏觀調控體系在財政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手段協調融合方面,十九大報告不再提價格政策,同時加了區域政策。
我認爲,這是因爲這幾年價格改革進展較快,截至2016年底,97%以上商品和服務價格均已放開由市場調節,剩下3%不到政府定價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因此已很難運用價格政策參與宏觀調控。這次十九大報告加上區域政策是必要的,中國那麼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優化重大結構的內涵,而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佈局優化,正是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之一。
十九大報告提出着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宏觀調控有度是新提法,是前兩者的重要條件,要求政府宏觀調控既不越位,也不要缺位。
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是很重要的。
因爲貨幣政策一般主要關注物價穩定,貨幣政策要不要關注資產價格變動一直有爭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的物價是穩定的,但是金融並不穩定,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上漲。危機爆發後,大家反思認爲,要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只有關注物價的貨幣政策是不夠的,還要有宏觀審慎政策。
2017年7月14-15日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提出了雙支柱調控框架。按照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說法,所謂宏觀審慎框架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在2011年正式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要求金融機構“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2016年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升級爲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將更多金融活動和金融行爲納入管理,實施逆週期調節。二是將跨境資本流動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使得跨境資本流動趨於穩定。三是繼續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宏觀審慎管理,其核心是形成以城施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爲主要內容的住房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
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新意
《21世紀》:十九大報告對今後國有經濟和國企改革作出了不少部署,“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對此,你怎麼解讀?
張卓元: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經濟改革最重要和最艱鉅的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國企改革有較大進展,進行了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以管資本爲主、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健全企業董事會等試點,還加快央企資產重組步伐,推進了國有企業管理層薪酬制度改革、要求69戶央企(涉及資產近8萬億元)和3200餘戶央企子企業(涉及資產5.66萬億元)2017年下半年加快公司制改制並於年底全部完成等。
但是,大家還是希望國企改革步伐更快些、成效更顯著些。十九大報告對今後國有經濟和國企改革作出了進一步部署。
我們看到,對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改革,是在十九大報告關於經濟改革部分落筆較多的。這也說明這一改革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在這當中,我認爲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很重要很有新意。1999年,在起草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時,就討論過和認識到,由於國有企業數以十萬計,要想使每一個國有企業都搞好是不可能的,應“着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現在國有企業有十多萬個,同樣要求每一個國有企業都搞好是不可能的,國有企業也要優勝劣汰,極少數長期虧損扭虧無望且資不抵債的國有殭屍企業還要它退出市場,所以十九大報告說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是比較準確的。同時,用國有資本代替國有經濟也比較確切,因爲國有經濟中有部分公益性福利性單位,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做好服務,而不一定要求他們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重要標誌是要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21世紀》:十九大報告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部分提出要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對此你有何政策建議?
張卓元:影響中小企業創新的因素很多,我在這裡只想談一點,就是如何減輕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稅負問題。儘管財政部門一直在談減少了上萬億稅收,但是我們看到稅收增速依然高於GDP的增速。今年上半年全國公共預算收入增速9.8%,超過GDP增速2.9個百分點,上半年稅收增收額佔財政增收總額的92.9%,比去年全年提高13.3個百分點,說明稅收增速高於GDP最少3個百分點。這說明企業的稅負可能依然不輕。如果政府收了比較多的稅費,那麼企業可以用來投資在創新上的資金就比較少。這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編輯 李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