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共話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爲中心,財稅體制、金融支持體系等改革至關重要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楊雨萊 廣州報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中,“中國式現代化”一詞被反覆提及。基於經濟視角,如何解讀中國式現代化?多位經濟學家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第三屆大灣區經濟發展大會上表示,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國家相比,有共性,又有獨特性,這主要與中國國情有關。

他們還表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推動金融體系的改革至關重要,因爲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科技創新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所以推動金融支持體系的改革至關重要。

具體到實施層面,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荀玉根表示,現代化是一個目標,高質量發展是一個路徑,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具體的抓手。這三個詞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如果要解讀現代化,最核心的還是發展水平、經濟發展階段的提高。

“以人民爲中心”

從中國國情出發,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核心是“以人民爲中心”。面對14億人口,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或將不會一帆風順。荀玉根表示,中國有14億人口需要進入現代化,預示着中國的現代化碰到的挑戰和困難更多,所以更需要尋找自己的路徑。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指出,“因爲人口衆多,所以相關的改革思路需要循序漸進。漸進式改革爲主,不是激進式的改革。我國也反覆強調政策需要穩中求進,強調持續推進,保持極強的定力持續推進。”

IGC首席經濟學家何曉斌表示,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發達國家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和平發展。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也包括實現世界共有的現代化的指標,提高GDP、科技創新、人類道德水準、法治意識、環境保護等。

趙偉認爲,相比於西方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導致社會矛盾累積。從近年的文件可以看出,中國對“人民性”的關注逐漸增多,確保人民羣衆的主人翁地位和肯定其勞動價值。

財稅制度、金融支持體系等領域改革至關重要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當口,全面深化改革必不可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到,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羣衆新期待,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何海峰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全面部署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發揮着引領作用,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特徵,因爲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佔公報全部內容的40%。

趙偉稱,“當前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並重塑激勵機制,以應對轉型期的結構調整。” 他解釋稱,在政策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舊增長模式的行業將經歷收縮,而新興產業尤其是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則需要時間。改革的目的是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這涉及全方位激勵機制的創新和完善。

在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看來,財稅體制改革對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放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章節之下,並不意味着財稅體制改革不重要,反而更體現出財稅體制改革要服務於經濟發展,服務於高質量發展。

羅志恆表示,本輪財稅體制改革安排共有三條主線:一是側重解決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面臨的財政困難,二是爲國家重大戰略落地提供製度支持和財力保障,三是朝着建立現代財稅制度的方向邁進。

除了財稅體制改革之外,金融支持體系的完善也至關重要。與會專家們提出,中國應當加強自身的基礎建設,加速培養和壯大新質生產力,以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和競爭優勢。而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撐。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表示,“科技創新的進程離不開金融的支撐。沒有金融的助力,科技創新可能難以持續前行。金融不僅是推動創新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確保創新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

何海峰認爲,“高質量發展一手要靠科技,一手就要靠金融。”

他補充稱,對於創投、風投、投資這類的金融機構需要賦予更重要的生力軍作用,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業投資爲重點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關於推動建設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連平與何海峰均認爲,資本市場至關重要。連平表示,股票市場在科創企業的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的整體進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爲上游的創投和風投提供了動力,也爲下游的銀行業提供了信心,共同推動了科創企業的持續成長和科技創新的深入發展。

何海峰建議,圍繞資本市場提供的發債和股票市場的股票融資仍是重要的主線。如果中國的經濟、金融要轉型、要變成強國,要把中國總資產佔比不到4%的證券業做大做強做優。

除了資本市場融資以外,連平建議,要繼續穩健推動間接融資的發展。比如,銀行應進一步完善對科技企業的評價體系,注重對科創能力成果轉化潛力的各種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