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看演出 也分三六九等
前陣子,印度媒體一則報道引發各界關注,印度南部卡納塔卡邦和克拉拉邦的一些雅克沙迦納藝術家們,因爲防疫暫停演出斷了生計,爲了掙錢養家他們在行業協會的組織下集體去播種水稻。在人們印象中,印度是歌舞之鄉,有着豐富的演出內容,甚至很多演出都是免費的,究竟事實上是怎樣的呢,從《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看演出的一些親身經歷可以窺見一斑。
在印度慶典上的演出。
頂級演出免費看
在新德里、孟買等大城市,人們有機會免費看到一些世界水平的演出,比如俄羅斯國家芭蕾舞團的《天鵝湖》,意大利歌劇《唐·帕斯誇勒》以及中國國家級演員演繹的京劇《美猴王》等。這些演出一般都是各國駐當地的文化中心舉辦的,主要目的是文化推廣和國家形象宣傳。比如俄羅斯駐印度大使館的俄羅斯文化中心,就時常邀請俄羅斯頂級的芭蕾舞團到印度演出。中國在當地最受歡迎的演出項目是雜技,國家及地方的雜技團經常受邀去演出,爲中印文化交流搭建友好的橋樑。
這種演出是免費的,演出的票也都是贈票,不需購買,只需提前在網上預訂或排隊領取。票是根據個人需要限額領取的,每人最多領取4張,即使你是大使或者部長,也不得多領。限額4張是因爲印度政府的生育政策鼓勵的是每家兩個孩子,最佳家庭結構就是4人。印度當地的文化部門還會每週印製專門介紹各文化演出場所演出信息的小冊子,這種小冊子免費發放。但此類演出觀衆的圈子相對較小而且固定,都是各使領館、印度政府機構、當地上流社會、文化藝術圈或喜愛文藝的民衆等。相關的演出一般會根據規格和規模的不同,安排在斯里堡大劇院等演出場所。
也有的演出是戶外的。《環球時報》記者曾攜家人觀看了一次芬蘭文化中心在尼赫魯公園組織的室外古典吉他演奏會。觀衆根本不需購票(公園也是開放式的),按時到公園草地上搭建的臨時舞臺前坐下即可。兩個小時,3位北歐古典吉他大師的精彩演出令觀衆們聽得如醉如癡。受到這場演出的影響,記者的孩子愛上了吉他,後來還去了德里音樂學校報名學習古典吉他。
傳統演出慶典看
要看印度的傳統舞蹈等文化演出,最好去各類慶典,比如各類藝術節、大企業的年會、產品發佈會,傳統廟會以及上流社會的婚禮、生日慶典等。參加這些演出的有些也是頂級的演員,演出對普通百姓也是免費的,付給演員的演出費自然是由主辦方負擔。記者參加過多次印度人的婚禮,有的婚禮要延續多日,有時還要通宵達旦,婚禮上演出的藝人們則在喧鬧的宴席上吹拉彈唱,着實不易。
說起印度歌舞那可是大大有名,早就隨着寶萊塢電影傳遍世界,但舞蹈及舞蹈家在印度的地位到底如何卻少有人知。從宗教的角度來看,舞蹈的地位相當高。因爲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是一種宗教儀式,甚至有的古典舞只在廟裡表演給神看,頗具神秘色彩。比如被視爲印度文化象徵的溼婆之舞,傳說中當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壞神溼婆跳起毀滅之舞時,另外兩大主神——創造神梵天和保護神毗溼奴爲他伴奏,而其他諸神則爲他伴唱。
但印度歌舞從業者的地位卻與這種藝術形式的尊崇地位不成正比。印度古時候就流傳着一些故事,描述歌舞演員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員在社會上卑賤的地位。從我國早年引進的印度電影《大篷車》來看,藝人也確實沒啥社會地位。更有甚者,印度南部還曾經有過所謂“德瓦達西”(廟女)制度,即窮人家的女兒嫁給神靈在寺廟中作專職舞女,實際上則淪爲妓女。
雅克沙迦納就是一種在印度西南沿海民間很受歡迎的傳統歌舞劇,主要講述《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兩大史詩和“往世書”中的神話故事,同時會融入不少當地民俗。其演出團體多爲草臺班子,十幾個演員就能搞定一切。演出時長可以從幾個小時到幾天不定。疫情期間,禁止人羣聚集的禁令給這些演員的生計帶來嚴重影響,許多人不得不自謀生路。
商業演出高價看
印度普通觀衆看歌舞表演更多的是在電影中或電視上,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演出反而很少。記者在印度唯一去過的商演劇場是離新德里30公里、位於古爾岡市的“夢想王國”,看的劇目名爲《吉卜賽王子贊古拉》。這是一部典型寶萊塢風格的歌舞劇,其首演時間是2010年9月,迄今正好10週年,10年間已經不間斷演出2500多場。它的劇情有些俗套,基本就是一部印度版的《王子復仇記》,在王子的出身上還能看到一些《趙氏孤兒》的痕跡。但從演員顏值、歌舞水平、舞臺效果、服裝設計等各方面都給觀衆帶來非常高端的享受。劇情雖有些俗套,但各類觀衆羣體都容易接受,這也是它能夠10年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來看演出的印度人基本都是中產階級以上,原因自然是票價。因爲是現場演出,不同區域觀看體驗差異大,座椅也不同,最佳位置的“鑽石”票的座椅是全方位可調整的全皮沙發,觀衆可半躺着觀劇,票價可高達5000多盧比(1元人民幣約合11印度盧比)。即使位置最偏的“青銅”票價也要將近2000盧比(含稅)。這類演出對於當地衆多月收入只有五六千盧比的工薪族來說可謂天價了,對那些在印度疫情初期逃離大都市返鄉的“日薪族”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