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身邊一直被嫌!偶爾回家的比較討喜 專家:不意外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跟前跟後照顧爸媽,但在爸媽眼裡卻是那個老是惹他們不高興的孩子,而平時不在身邊、偶爾過年過節纔回來的孩子倒是受到喜愛。是距離產生美?還是遠親近仇?在心理專家來看,父母這樣的表現並不意外。
根據《北京晚報》引述北京回龍觀醫院老年病房主任燕江陵表示,一個家庭中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孩子,遠方的孩子總會成爲父母精神上的「牽絆」,而遠方的孩子如果事業有成,即使那個孩子爲老人付出得很少,老人也更喜歡遠方的孩子,「成功的孩子是父母的驕傲」,老人在親戚朋友面前提起成功的孩子,覺得特別有面子。
燕江陵進一步指出,如果遠方的孩子如果沒有功成名就,就是個普通人,老人對遠方的孩子也會更好一些;工作在外地或者離家比較遠的孩子,往往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能回家,這時父母就會「愛心大爆發」,把平時對孩子的擔心、思念都集中表達出來。「但父母通常沒有注意到,這種愛心的集中表現會讓身邊的孩子不舒服。即便身邊的孩子有點微詞,老人也會認爲平時都已經足夠關心身邊的孩子了,春節期間就是要心疼遠方的孩子,要不然就要再等一年,纔有這種表達愛心的機會。」
▲老人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如果遠方的孩子如果過得很艱難,經濟條件不好,父母更是會偏心遠方的孩子。燕江陵說,父母可能會覺得「你看他一年到頭都在外面受苦,太不容易了」、「家裡的孩子天天跟着我享福」,雖然家裡的孩子可能未必享什麼福,但老人認爲「至少你在我身邊」、「家裡親戚多有人照應」。
節日期間,父母的這種「偏心」表現得格外明顯。燕江陵指出,「平時難得見一面,見面的時候想到的都是各種好…家裡的孩子天天見,平時生活中難免會有摩擦,老人往往就會認爲家裡的孩子不好,是那個天天惹他們生氣的人。」
燕江陵解釋,父母偏心遠方的孩子,與他們的記憶力、注意力的特點有關。「一個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人們大多都記不住,但能夠引起強烈情感反應的事情反而容易被無意識地記下來。」家裡的孩子天天照顧父母,父母記不住,但和父母吵了一架或發生彆扭,這種事情就容易被記下來。
▲老人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從注意力的層面來看,進入老年之後,人的注意力廣度會明顯下降,對外界社會的適應度也在下降。燕江陵說,絕大多數老年人生活的核心就是家庭,他們關心的就是瑣事,一旦遇到不開心的事,也沒地方轉移注意力,所以老年人對身邊的子女往往頗多怨言,細數起來,他們每天唸的也就是那麼2、3件事。
另外,從一個人記憶遺忘順序來看,眼前的事容易忘記,以前的事情反而記得更清楚。燕江陵表示,「不在身邊的子女回到家裡,即使有什麼不愉快,因爲是剛剛發生的,老人很快就忘記了;身邊的子女既往曾經『惹我生氣』的那些事,因爲相對來說發生的時間更之前,也更容易就被翻出來,一再強化記憶。」
在老人身邊的孩子會覺得委屈,吃力不討好。不過,燕江陵說,其實老人是「誰離得遠擔心誰」,遠方的子女是老年人情感分配的重心,是老年人的情感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