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智能時代的育兒挑戰

■智能育兒在家庭生活中尤其是在年輕一代家長的教育實踐中嵌入程度越來越深

■智能時代對家長的教育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教育要及時作出調整

隨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開始與醫療、教育等領域深度融合。AI不僅走進了家庭,也逐漸走進了家庭教育領域。各種智能育兒軟件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有兒歌類、早教類、培優類、諮詢類等等不一而足,各種智能育兒設備如早教機、學習機、故事機、下棋機器人等,也讓家長們感到既新鮮又應接不暇。在人工智能不斷髮展的未來,家庭教育一定會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

智能育兒的優劣

人工智能在某種程度上給育兒帶來了便利,比如家長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內容和功能更加個性化的智能育兒APP,可以通過智能軟件瞭解更多育兒知識,滿足更多家庭教育的個性化需求。一些智能育兒設備更是給家長省了很多事,比如用故事機給孩子播放故事,用早教機給孩子輔導功課,用陪伴機器人與孩子對話交流……智能育兒設備爲家長節省了時間,減少了育兒的無力感,打破了家庭教育的時空限制等。智能育兒在家庭生活中尤其是在年輕一代家長的教育實踐中嵌入程度越來越深,大大提升了家庭教育功效,使智能時代的家庭教育更加科學化、數字化、個性化。但是,智能育兒也存在一些侷限性。例如,智能育兒軟件有的信息不夠準確,有的視頻依靠算法推薦缺乏兒童友好視角。有的智能育兒設備在設計上存在某些缺陷可能導致安全隱患,有的家長對智能設備過於依賴而忽視了家長的能動性或陪伴的重要性……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麥克林德爾將出生於2025年至2039年的一代人命名爲“Beta世代”,認爲這一代孩子將受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影響,孩子們的生活可能被智能化環境包圍,人工智能設備、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將深度嵌入到這一代孩子的生活中。智能時代對家長的教育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教育要及時作出調整,才能更好地契合“Beta世代”成長的需要。

重視孩子生活方式的變化

家庭生活不斷智能化,有的家長可能會產生擔憂,家長角色會不會被AI技術替代?孩子會不會沉迷到AI技術裡不能自拔?家長首先要把握好人工智能時代孩子的變化,並在家庭教育中積極適應這種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學習方式更加個性化。智能時代孩子的學習有了更多選擇,通過智能APP或設備,孩子可以定製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的學習節奏。這意味着孩子的學習方式、與教師和同學的關係都會發生變化,他們對個性化學習有更高要求。

第二個變化是社交方式更加人機化。智能時代孩子的社交圈不再侷限於身邊人或網友,而是擴展到與機器的交往。機器越來越像人,但是人也有可能越來越像機器,不想動腦、不想和人交往、不想付出情感,只想和電腦、智能音箱、機器人互動。這意味着孩子的人際關係會發生變化,他們對現實的人際交往可能更冷漠,家庭教育需要考慮如何彌補孩子的情感需要。

第三個變化是娛樂方式更加便利化。智能時代孩子的休閒娛樂方式更加便捷,繪畫、旅遊、拍視頻、製作歌曲都可以依靠AI“一鍵生成”……這既爲孩子打開了新的世界,也容易讓孩子滿足於虛構的娛樂世界,而忽視實踐與創造的樂趣。

第四個變化是生活方式更加遊戲化。智能時代各種遊戲元素藉助人工智能嵌入孩子的生活,有趣和好玩成爲孩子對生活的重要追求。他們可以通過遊戲軟件學知識、打卡世界名勝、體驗舌尖美食……這意味着孩子的生活態度發生了變化,他們可能更重視沉浸式體驗,對嚴肅的生活議題感到無聊,這些都對家庭教育帶來了新挑戰。

智能時代需要新型教育思維

瞭解了人工智能時代可能帶來的變化,家長要遵循一些符合與適應時代特點的家庭教育原則。

要引導孩子對待AI的態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北京、廣東、江蘇、遼寧、內蒙古等8個省份的7000餘名高中生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兩成學生用過ChatGPT等生成式AI。有的學生認爲用ChatGPT寫作文比自己思考省事多了,還有的孩子認爲以後都靠機器人做家務,不用再上勞動課了。家長一方面要接納和了解孩子對人工智能的好奇,另一方面要引導孩子對AI有正確的態度。

要與AI成爲合作伙伴。家長與AI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聊聊人工智能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孩子一起嘗試使用各種家用智能設備,既享受智能育兒的便利,也以此與孩子建立密切的情感聯結。

要“富養”孩子的精神世界。人工智能時代,家長要重視孩子的精神滋養和審美體驗,不讓孩子被智能設備或數字化產品異化,要避免過度追求物質文明的“非人化傾向”。

要重視孩子的情感滿足。情感支持是每個人獲得安全感、幸福感的基礎和來源,家庭也是孩子獲得情感滿足的重要場域。人工智能不能代替現實人際關係帶給孩子的情感滿足。家長還要注重其他人際關係如夫妻關係、隔代關係、鄰里關係的建設,使家庭生活更有溫度,讓孩子從中獲得情感支持。

要樹立家庭教育新思維。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更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敢於創新、自主性強、善於解決問題的綜合型人才,這要求家長改變傳統教育理念,樹立新型教育思維。例如更重視孩子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自主能力、社會情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去養育孩子;尊重孩子的天賦特點,選擇適合孩子的多元教育方式;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看見孩子的需要。家長自身也要不斷提升數字化素養,與孩子一起共享智能生活,也在此過程中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本文系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短視頻生態下少年兒童政治引領的創新策略研究”[批准號:24SGC115]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23日 第04版

作者:孫宏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