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遊騰緯翻譯「山瘟」 帶原住民文學走進英語世界
臺灣文學外譯計劃由駐英代表處文化組結合臺灣文學館、英國異鄉客出版社與英國文學翻譯中心等機構,精選5部臺灣文學短篇作品,推出專案「假想ká-sióng」。(中央社)
文學翻譯家遊騰緯參與臺灣文學外譯計劃,翻譯原住民作家魯亮.諾命(Lulyang Nomin)作品「山瘟」,並於11月由英國異鄉客出版社出版上市。遊騰緯並受邀到英國諾威治駐村一個月,與當地交流並參與新書宣傳。
這項合作計劃由駐英代表處文化組與國立臺灣文學館、異鄉客出版社(Strangers Press)、英國文學翻譯中心(BCLT)等機構合作,精選5部臺灣文學短篇作品,推出專案「假想ká-sióng」。
遊騰緯畢業於政治大學英文系、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曾譯有「音樂之戰」、「藝術家之死」,並與多個藝術場館合作,包括國家兩廳院及臺北當代藝術館。本次翻譯的「山瘟」(Mountain Rat)爲2021年「原住民華語文獎創作獎-小說」得獎作品。
2021年,駐英文化組協助與英國當地機構討論合作,與臺灣文學館共同推動外譯計劃,執行爲期3年的人才培育,遊騰緯是第2屆工作坊學員。
今年,他從工作坊中脫穎而出,被分配到「假想ká-sióng」中的一文,並受邀到英國國家寫作中心(NCW)駐村一個月。
遊騰緯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他平常文學翻譯以英翻中爲主,會接觸到中翻英純屬巧合,本次負責的「山瘟」是他第一部中翻英作品。
他表示,身爲非英文母語人士,在從事中翻英的工作會相對吃力,也常遭到質疑。
除了在諾威治(Norwich)駐村外,遊騰緯與另一位駐村譯者許勝吉還到了英國里茲(Leeds)、牛津(Oxford)舉行研討會。遊騰緯說,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便是身爲非英文母語者,在翻譯成非母語的文字時所面對的困難。
他表示,母語不一定能保證好的寫作,翻譯工作還需要經過專業訓練。每次翻譯工作對他都是新的學習,像是這次特別觀看許多驅魔相關的英文影集,以確保翻譯用語在英文語境是合理的。
遊騰緯說,翻譯不太可能是百分之百照鏡子,仍需經過調整,纔不會讓翻譯後的文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難以被理解。像是書中提到日治時期部分,他會用「解壓縮」的方式適當插入解釋性句詞,讓英語讀者即便不懂相關背景,也能順暢閱讀。
值得一提的是,遊騰緯表示,原住民文學常常強調身體部位,像是提到主角搓揉「耳朵」時,便以耳甲、耳舟、耳輪等詞彙,細膩地描繪所觸及的部位。此處他便需要經過轉化,否則逐一翻譯耳朵部位,看起來會像「醫療用語」。
遊騰緯也提到臺灣與英國、美國翻譯市場的不同。由於英、美對翻譯文學需求較小,譯者除了要說服出版社翻譯書籍的重要性,還需協助出版前後宣傳活動;臺灣則多由出版社主動找到譯者後開始翻譯。透過這次經驗,他也學習到如何與出版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