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保障房,撼動不了樓市!
最近,廣州的購房圈裡,"配售型保障房"成了最火的關鍵詞。
大到各大媒體平臺,小到微信羣聊,無一不在熱議這個話題。
或許是因爲市場關注度太高,就在今天,這份《徵求意見稿》結束時間竟然“續杯”了5天(原定15日結束),讓更多人有了發聲的機會。
關於這項新政策,市場上衆說紛紜,最普遍的一個觀點是:配售型保障房的出爐,將會給市面上的剛需房帶來致命一擊。
在集體渲染下,不少購房者對“配售型保障房”的認知,似乎開始偏離了正軌。
配售型保障房,真的會取代剛需商品房,成爲未來剛需購房者的首選?
今天,來說點大家不那麼愛聽,但又不得不面對的樓市真相。
配售型保障房,究竟是什麼?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說白了,就是保障房換了個名頭和玩法。
保障房,在廣州並不是新鮮事。廣州一直都有相對成熟的保障房體系。
自1986年起,廣州就先後建設了一批解困房、安居房、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限價商品住房以及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等。
1996年,那時候稱之爲“解困房”,顧名思義就是解決困難戶的住房問題;
到了1995年,保障房又換了個名義,被叫做“安居房”;
到了2007年,廣州又推出經濟適用房,比如大部分人所熟知的海珠二手小區聚德花苑,就是政府推出的經濟適用房。
經過五年的推行,經濟適用房項目在2012年按下了暫停鍵,不再新建經適房。直到2020年,隨着廣州最後一批剩餘的經濟適用房的推出,這一住房政策才正式落下帷幕。
相比安居房、經適房,更爲現在的購房者所熟知的保障性住房,應該是共有產權住房。
2018年,廣州在南沙試點,推出了第一批共有產權住房。
目前共有產權房已不再推新,此前已建好的部分共有產權房,也將轉爲配售型保障性住住房。
也就是說,最近推出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政策,本質上是一次廣州保障房體系的迭代更新。
配售型保障房的四大特點
既然不是什麼新鮮事,爲何能在市場上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呢?
原因有4點。
一、現在推出的配售型保障房,地段比以前更好了。
根據徵求意見稿,配售型保障房將會按照職住平衡的原則,優先選址於公共交通便利、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較爲齊全的區域。
比如說今年新開工的五個項目,海珠新滘西項目在中海大境旁邊,天河奧體新城項目在天河壹品附近,荔灣葵蓬南項目隔壁就是保利和頌和中海浣花裡。
基本都在中心區核心熱門板塊。
二、未來配售型保障住房的售價比較低。
配售型保障房的定價原則是“保本微利”,根據市場預測,價格可能會在同地段商品房的5-6折左右。
三、配售型保障住房的准入門檻不高。
具體而言,除了必要條件“以家庭爲單位,3年內無房產”外,滿足以下兩者之一即可申請:
1、擁有廣州戶籍並連續繳納3年社保;
2、非廣州戶籍但在本市工作,符合人才標準,並連續繳納1至3年社保。
相比之前“戶籍需滿10年”苛刻的共有產權房申請條件,配售型保障房的門檻低了不少。
四、2024年,廣州擬籌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不少於1萬套,接下來還會加大供應。
在地段優勢+價格優勢+低門檻准入+大批量上市的基礎下,就有聲音提出:
未來,配售型保障房將會成爲剛需的福音,代替剛需商品房市場的主流。
剛需的福音確實是,但對市場的影響,說實話,不會太大。
它撼動不了市場
先來說一下“量”的問題。
一萬套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量很大?將會對剛需市場產生巨大的衝擊?
不至於。
2023年,廣州全市二手住宅共成交86947套,新房住宅共成交74486套。換句話說,短短一年,廣州的住宅需求量就高達16萬套。
先不說1萬套配售型保障性會不會一下子推出市場,哪怕推出市場,那也只佔了市場的一小部分,杯水車薪,對市場影響有限。
更何況,根據官方數據,過去36年中,廣州已經陸續推出了超35萬套保障性住房,平均下來大概也是一年一萬套左右,保障房供應量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而且,普通人猶豫買不買配售型保障房的理由,太多了。
2007年,因新一批的經適房因設在鬧市,廣州就曾出現“萬人排隊搶購經濟適用房”的場面。
但是,在熱度過後的2008年,廣州市的經濟適用房就嚴重“遇冷”。
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大部分經適房位置不好,二是經適房業主本身只擁有有限產權,未來房產轉讓將會有所限制。
地段方面,配售型保障房有所改善,但轉讓限制、無金融屬性等問題依舊存在。
根據細則,廣州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需要適應3年封閉期,3年後可以在內部流轉平臺出售。超過1年沒有沒有人購買的,可以向專營機構申請回購。
這裡有兩個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第一,配售型保障房的內部轉讓價格,不得超過原購房價格。
第二點雖然超1年賣不出,可以向專營機構申請回購,但回購的價格是由雙方協商的,不得高於按照每年折價1%的價格。
跟商品房不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是完全沒有金融屬性的!不管樓市怎麼漲,它也不會漲一分錢。
大家不要低估了人性,“既要還要”是天性。
配售型保障房無法升值這一點,會勸退不少人。
雖然大家嘴上都喊着:有房子住就可以了。但真的要花個上百萬買一套不會漲的房子,沒多少人願意。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政策的提出,必定要經歷不斷的完善過程。
雖然政策層面考慮到了種種,但實際落地的過程中,還是有可能會出岔子。
比如,之前的共有產權房,近期就爆出了“回購”的問題。
廣州共有產權房榕悅花園的業主,買房已經兩年,但現在想賣房,卻找不到退出途徑。
關於這個問題,領導留言板曾有官方回覆:
對於已購共有產權房業主,“可以向代持管理機構提出轉讓所持產權份額的申請,受讓人應當具有購買共有產權住房資格,代持管理機構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代持管理機構提出轉讓所持產權份額的申請”,這個話,是不是相當熟悉?
大家可以往上翻一翻。配售型保障房,要退出,除了轉讓外,是向專營機構提出回購申請。
說實話,專營機構是否能夠真正落實回購,還需要後續有力的監督政策。
雖然配售型保障房短期內可能會吸引一定關注,但從長遠來看,其對市場的影響有限,商品房依舊會是購房者選擇的主流。
它更多會朝着既定的方向走,讓真正想買房而不得的中低收入家庭,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