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美國的中國政策與臺灣利益
(圖/達志影像)
臺灣社會對於美國總統選後拜登政府的亞太政策與對臺立場的差異多有辯論。筆者認爲,基於國際關係慣例與禮儀,臺灣政府一直是持平與美國各政黨交往,因此與其爭論誰更挺臺灣,或可從美國國際戰略規畫藍圖切入,探討如何在大國戰略中找到與臺灣利益一致之處,尋求共榮共贏並鞏固臺灣的不可替代性。
美中關係從戰略伙伴轉爲戰略競爭格局的典範變遷是一個進行式,在此國際大環境下,美國國家利益的考量是如何維持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以及如何在印太戰略中有效因應競爭對手動態、有效與盟國發展合作。因此臺灣如何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繼續扮演角色纔是問題的核心。
以11月20日將召開的「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爲例,此次會議美方由主管經濟成長、能源及環境事務的國務院次卿柯拉克主談;臺灣則委派經濟部陳正祺政次率團參與實體會議,視訊會議則由經濟部王美花部長領銜,偕行政院鄧振中政委、財政部、國發會、科技部、教育部代表與會。臺美雙方將就全球健康安全、科學與技術、5G乾淨網路、供應鏈、投資審查、基礎建設及能源等議題展開討論。此次會議有下列戰略意義:
第一、證實了臺美經貿對話是按部就班進行,絕非之前謠傳的「落空」;而且會議主題遠超過經貿、公衛與科技範疇,而是一個更廣泛的臺美產業發展戰略合作的契機,可謂爲日前「臺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後,臺美產業經濟戰略合作的里程碑。
第二、臺美產業經濟戰略合作是臺灣從國家隊升級爲亞太區域隊的重大契機。相對於RCEP可能在11月16日簽訂,這個涵括東協10國以及中、韓、日、紐、澳5國的區域經貿組織,將是全球最大經濟規模、人口數量最多、出口總額佔臺灣外銷總額近65%的巨型多邊FTA,預期將吸引美國、歐盟及東北亞3國中、日、韓等企業擴大投資。
而臺灣因爲不是RCEP成員,因此臺灣石化業下游、工具機、紡織等產業首先將面對3~5%的關稅差距,這將導致臺灣產品銷往中國大陸時競爭力不如東協國家,臺灣產品銷往東協國家的競爭力也不如中、日、韓,而臺灣消費品牌在東協國家的佈局也不如中、日、韓。但若臺灣與美國合作亞太區域隊,佈局打入東協乃至於RCEP市場,這將是臺灣新南向戰略的關鍵突破。
第三、臺美深化產經同盟、價值同盟是超越美國藍紅兩黨的國家政策。拜登在10月22日曾以〈爲我們家庭更繁榮的未來〉爲題投書檯媒《世界日報》,文中稱許臺灣是居領先地位的民主政體、主要經濟體與科技強國,也是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的典範。
拜登還強調,他當選後將強化與臺灣的關係。但拜登在同一篇文章中也提及,他也會在符合美國利益的領域與中國合作。
從拜登的投書我們可觀察到幾個重點訊息:一、拜登有意向臺灣社會表達重視與承諾。二、拜登將自由、民主、人權放在重要的位置。三、拜登重視臺美生技醫療合作。四、美中之間既有競爭但也保留合作的可能。
誠如11月10日布魯金斯歐美中心主任Tom Wright在一場視訊會議所指出,「拜登政府將對美國盟國做出更清楚的承諾,減少美國同盟中的不確定性。」就此點觀察而論,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將更穩定、可預測。
我們預期「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不是美國政黨輪替就人去樓空的政策;拜登政府甚至會強化臺美經貿戰略伙伴關係,強化臺美科技產業供應鍵的建構等。美臺之間可合作的不只是防疫、生技醫療合作,還有更廣泛的產業科技升級以及區域經貿戰略合作,因爲臺美之間不僅有產經同盟的基礎,更有價值同盟的連結。正因如此,拜登政府有理由持續支持價值理念相符的臺灣。
就當前情勢而言,臺灣利益與美國利益的契合程度更高,而且還有加溫的趨勢,我們也不必意外拜登政府可能與中國達成某種妥協,但這不必然以犧牲臺灣利益爲代價。
臺灣要在變動的大國關係中超前部署,找到自己的有利位置,一方面要強化臺美之間雙贏的部分,強化產經與價值同盟的不可替代角色,另方面則要認識到兩岸關係同樣是競爭中存有合作空間。
臺灣社會共同的標準應是,在符合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對兩岸政治對話、兩岸經貿與社會交流持開放態度。(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