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中政策與大陸一中原則的博弈

(圖/美聯社)

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前夕,白宮國安會發言人柯比不願證實,但強調她有權訪臺,認爲北京不應藉機升高情勢。柯比並且警告中共恐做出軍事挑釁作爲。柯比的說法透露今年4月裴洛西擬議訪臺以來,中美進行「預防性外交」過程中的蛛絲馬跡,特別是拜習通話一些「不足爲外人道」的部分。

外界評論大都認爲,拜登無力也無意改變裴洛西的訪臺決定。「無力」是因爲受到美國政治氛圍和他本人政治實力的制約;「無意」是他認爲訪臺如順利成行,對民主黨期中選舉有利,也可提振他國內低迷的民意支持度。無論基於上述何種判斷,我認爲北京對於裴洛西訪臺,事先已做好心理和行動的準備。

拜登關心的只是避免中美兵戎相向,或許這是他和習近平通話中獲得的「保證」。中共雖然從未放棄對臺用武的主張,但從「威脅使用武力」、「使用武力威脅」到「使用武力」,中間還有一段過程。拜登政府研判習在中共二十大前,不會對臺輕啓戰端,所以對裴洛西訪臺,沒有采取軍事反制行動,「雷根號」航母甚至隨裴洛西結束訪臺後離去。

根據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的經驗,中美似乎在這場戰略博弈中,進行的仍是「戰爭邊緣遊戲」。在柯林頓政府時期,擔任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的謝淑麗曾在其專書中透露,柯林頓在1996年3月臺海危機升高時,派遣兩支航母戰鬥羣到臺灣附近,但並沒有進入臺灣海峽。柯林頓的目的只是表達捍衛臺灣的決心,因此看着中共繼續在福建沿海舉行軍演。

就我所知,當時柯林頓政府不知道李登輝總統和對岸有「密使」往來,故非常關切我方是否會採過激反應,讓危機一發不可收拾。李登輝成竹在胸,不向美方透露他心中的「18套劇本」。

兩岸目前沒有溝通管道,蔡政府依賴美國傳遞訊息,研判對岸的意圖。美國雖在兩岸扮演「裁判兼球員」的角色,但爲避免「公親變事主」,不斷對臺灣下指導棋。因此,除非獲得華府的授意,臺灣對於裴洛西的來訪,不可能有任何主動的作爲。

裴洛西訪臺讓習近平失去「面子」,但卻提供中共找到「裡子」的機會,這應是拜登政府始料未及之處。

首先,中共從「可操之在我」的部分,挑戰美國的「一中政策」,讓中共的「一中原則」,透過實踐成爲既成事實。中共的「一中原則」是由下列的三段論組成:一是「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三是「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與中共有邦交關係,故美國的「一中政策」承認前兩點,但拒絕接受第三點。

其次,中共刻意避開與美國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以軍演鎖臺並使之常態化,讓美國及其盟國的軍事介入「師出無名」。同時,中共對臺灣實施經濟制裁,也讓美國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無力提供臺灣所需的經濟補償。

最後,中共認爲臺灣問題不能「久拖不決」。習近平目前的舉動,是在片面改變美國長久以來想要維持兩岸「和而不統,分而不獨」的現狀。習近平仍強調兩岸的和平發展,但在他「打掃乾淨屋子」後,其對臺政策勢將出現從「反獨」到「促統」的戰略轉移。裴洛西的訪臺只有強化習「促統」的急迫感。

裴洛西離臺留下的攤子,將由臺灣概括承受,但收拾殘局還是要靠美國。因此,裴洛西訪臺除了增加臺灣的國際能見度外,試問臺灣得到了什麼?付出了什麼?這是裴洛西留給臺灣人民的一份答卷。(作者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