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對產業,打開局面(現場評論・督戰未摘帽貧困縣④)

因地、因時、因人制宜,方能選對產業、打開局面、精細發展。從脫貧實踐中不難發現,發展產業不僅要考慮一時一地特色,更要有眼光長遠的佈局,促進可持續發展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南端的和田地區,有5個縣尚未摘帽脫貧。筆者來到洛浦策勒于田墨玉皮山等縣採訪,常能看到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和田地區的扶貧產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發展產業,關鍵是如何選擇扶貧產業。首先要因地制宜。和田地區整體氣候區位條件相似,重點發展羊、驢、兔、鴨、鴿、菌等特色種養業。但每個縣的情況又有所不同,選產業就應各有側重。比如,皮山素來把驢當代步工具,就引進龍頭企業優化完善養殖產業;策勒耕地少,主要依靠對口幫扶和各類招商,引入電子產品組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給當地羣衆提供一些就業機會。整體一盤棋局部有特色,不失爲一條因地制宜的產業路。

有了合適的產業,發展起來還要因時制宜。于田縣天津對口援助下,在縣裡25個掛牌督戰貧困村開設了“庫爾班扶貧手工坊”,一方面結合本村傳統優勢,另一方面則融入“時”的因素。比如夏瑪勒巴格村的手工坊,有標準化生產的流水線,平時做木搖扇等民族手工藝品,到了玫瑰花采摘時,再靈活改裝成玫瑰花加工車間,既不耽誤農時,又能長效產出。產業發展中找到並尊重時序規律,最大限度利用好天時之利、發揮好產業優勢,讓羣衆一年四季都能增收,進而分享到產業發展紅利

產業是脫貧的關鍵,人是關鍵中的關鍵,扶貧產業要因人制宜。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和田地區培育出一批“大而強”的產業,輻射帶動周邊數千名貧困羣衆走出家門、脫貧增收。而一些上了年紀、缺乏技能的羣衆致富增收問題,同樣不能忽視。墨玉縣胡木丹村60歲的麥提圖爾迪・阿依麥麥,年紀大了走不遠,家裡還有生病的孩子,怎麼致富是個問題。村裡建起了林下養雞合作社,給他帶來了脫貧希望。如今,在樹下支起拱棚養尼雅黑雞和金雉雞,有防疫站技術的支持,有村集體幫扶銷售,麥提圖爾迪有了穩定持續的收入。

其實,村裡像麥提圖爾迪這樣的老人有70多位,昔日“牆根曬太陽,等着送小康”,如今“人人長技能,天天有錢賺”,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變。產業帶動,不僅拔窮根摘窮帽,更重要的是扶起志氣,實現“造血”。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產業扶貧的陽光照亮了更多地方,惠及了更多羣衆。

因地、因時、因人制宜,方能選對產業、打開局面、精細發展。從脫貧實踐中不難發現,發展產業不僅要考慮一時一地的特色,更要有眼光長遠的佈局,促進可持續發展,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找準產業、持續推動,才能爲鞏固脫貧實效、銜接鄉村振興不斷注入動力。

作者爲本報總編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