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難民危機緣何難解
11月26日,黎巴嫩看守政府外交部長沙爾貝勒・韋貝表示,自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黎巴嫩一直是主要接收流離失所的敘利亞難民的國家之一。數量龐大的難民羣體不僅面臨生存困境,也給收容國帶來了巨大的治理壓力。
敘利亞難民問題可謂由來已久。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後,衝突導致數百萬敘利亞人逃離家園,前往他國尋求庇護。截至2019年底,土耳其境內的敘利亞難民人數已經高達370萬,黎巴嫩接收了近100萬難民,約旦、伊拉克和埃及也分別接收了70萬、25萬和15萬難民。除了前往周邊鄰國,敘難民還開闢了兩條前往歐洲避難的主要路線:一條路線取道北非的利比亞,前往意大利和法國;另一條取道土耳其,橫渡東地中海到達希臘,再北上進入歐洲。
數量龐大的難民,給周邊鄰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政治壓力。比如黎巴嫩總人口只有600多萬,已難以管控大量涌入的難民。土耳其也多次宣稱,如果歐洲國家不提供財政補貼,土將不再管控難民數量,任由其涌入歐洲。歐盟內部也在如何安置難民的議題上出現巨大分歧,“自由”“人權”的政治理念受到衝擊。
處理好敘利亞難民問題,對於阿拉伯國家以及歐盟來說都至關重要。但是難民問題的真正解決,仍然面臨着諸多現實挑戰。
一方面,難民救助資金仍然杯水車薪。雖然敘利亞難民收容國和捐助方都在作出努力,人道主義資金也達到了一定規模,但是與需求相比,資金缺口仍在擴大。而且一些難民收容國在救助物資分發、資金救助和幫扶措施方面,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敘反政府團體控制下的難民營得到了更多援助,進一步加劇了難民危機的解決難度。
另一方面,難民迴歸困難重重。儘管敘利亞重建已經緩慢展開,但是敘國內衝突仍有爆發的可能。在一些國家的支持下,敘西北部地區長期被反政府武裝和一些極端組織佔領。不久前,美國也通過了旨在制裁敘利亞的“凱撒法案”,給國際社會參與敘利亞重建設置了障礙。面臨戰爭威脅、缺少就業崗位和發展機遇,敘利亞難民即使返回家園,也很可能不得不再次離開故土謀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敘利亞難民問題持續惡化,根源在於某些西方國家的霸凌和肆意干涉。難民問題若要真正解決,必須支持“敘人主導、敘人所有”的政治進程,解除對敘利亞單邊強制性措施,根除敘利亞境內的恐怖主義,並全力改善敘利亞經濟和人道局勢。(王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