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帶來離職潮!年內251位公募經理離職 創5年新高

(原標題:年內251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創5年新高,結構性行情推動離職潮,有績優則奔私,更有業績不佳離場

臨近年末,業內頻現基金經理變更。12月24日,匯添富等6家基金公司先後發佈旗下基金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

業內人士就表示,基金經理流動行業長期存在的現象。當前市場表現非常好或非常差時,基金經理流動都會增多。事實上,近年來基金公司投研人才頻繁流動其實早已不再是新鮮話題。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年內已有138家基金公司變更基金經理,其中新聘468人次,離任251人次,相較去年同期繼續小幅增長

上述背景下,一方面,在今年以來的結構性行情中,基金經理“奔私”勢頭再起,年度基金經理離職人數有望創近5年新高。另一方面,行業頭部效應愈發明顯的趨勢下,由於平臺效應遠不如頭部基金公司,中小型基金公司受到離職潮的衝擊實則更爲嚴重,未來彎道超車壓力料進一步加大。

年末屢現基金經理變更

12月24日,匯添富等6家基金公司先後發佈旗下基金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

其中,匯添富移動互聯股票證券投資基金原基金經理楊瑨因公司內部工作調整原因離任,因此匯添富基金新聘張朋爲該產品的基金經理。資料顯示,楊瑨於2010年8月加入匯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至2017年1月擔任公司的TMT行業分析師,2019年1月開始管理匯添富移動互聯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而張朋曾在東方證券、光大證券、申萬菱信基金工作,並於2020年7月加入匯添富基金。

除匯添富基金外,博時基金、嘉實基金、天弘基金、長盛基金、淳厚基金也發佈公告稱,已爲旗下部分基金新聘基金經理。如淳厚穩嘉債券、長盛盛世靈活配置混合、天弘多利一年定期開放混合等產品均有新任基金經理到崗。

除上述公司外,年內變更基金經理人選的基金公司已不在少數。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年內已有138家基金公司變更基金經理,其中新聘468人次,離任251人次。而去年同期,則有134家基金公司新聘450人次,離任225人次。

不難發現,年內公募行業新聘、離任基金經理的數量較去年同期均有小幅增長。進一步來看,2016年至2019年全年,全年離職基金經理人數分別爲156名、170名、190名、233名。這意味着,本年度基金經理離職人數或創近5年新高。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一基金分析師認爲,基金經理變更是行業長期存在的現象。市場表現非常好或非常差時,基金經理流動都會增多。牛市是主動跳槽的基金經理多,熊市則會讓無法適應環境的基金經理離開。“比如2014下半年至2015年中的大牛市,在納入統計的142家公司,在市場上漲的10個月裡,平均每個月有23位基金經理離職。在之後下跌的半年時間裡,平均每個月有22人離職。而2016至2017年行情較爲普通的時候,每年有159人和170人離職”。

不過,與以往主動選擇“奔私”不同,在今年市場的結構性行情中,不少離職基金經理是被調離崗位。不難發現,結構性行情既考驗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還需要一定的運氣,多數離職的基金經理因業績不佳黯然離場。

行業競爭壓力加大

隨着近年市場發展火熱,公募基金經理崗位變動也越發頻繁。事實上,延續2019年的基金經理離職潮,今年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變動也較爲頻繁,這一現象在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中顯得格外突出。

由於平臺效應遠不如頭部基金公司,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基金經理離職率相對較高。數據顯示,以年初的基金經理總數爲基數計算,華潤元大基金、金信基金等7家公司旗下基金經理離職比例超過20%。某公募產品部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倡導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基金經理離職率超過10%,投資成績必然打折扣。可見,在行業頭部效應愈發明顯的趨勢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受離職潮的衝擊更爲嚴重。

“公募基金行業近年來持續快速增長,新的競爭對手不斷涌入,馬太效應逐步加強。而行業變動幅度提升,機會多,也使得基金經理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出於個人發展考慮,導致部分人才跳槽成爲常態”,某業內人士評價道。

事實上,“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優秀基金經理作爲基金公司的“核心資產”。但隨着公募基金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不少業績並不突出的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則逐漸被市場遺忘,陷入份額持續縮水的怪圈,面對份額僅幾千萬份甚至幾百萬份的基金,旗下基金經理無奈只能選擇離職。

此前,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一基金分析師就曾表示,從部分小公司的情況來看,目前的困難是平臺的發展跟不上人才的成長速度;對部分大公司而言,則面臨着企業文化、薪酬制度晉升軌道無法滿足所有基金經理的個性化需求,“整體而言,基金經理的流動是市場資源自我配置使然,對行業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不利影響或有限

近年來,公募行業人才流動趨勢加劇,而離任的基金經理去往何處也備受市場關注。相關數據顯示,這些公募人才離任後,多數在同行或者私募行業甚至券商中流動。

從2007年起,包括趙軍江暉、陳家琳、王亞偉邱國鷺鄧曉峰楊東在內的多位公募基金大佬出走私募。2018年之後,“公奔私”的話題一度沉寂,直到今年林鵬離開東證資管“奔私”後又火速“轉公”,“公奔私”和的現象又在業內再度引發關注。

對於2020年再度演繹牛市纔有的“奔私”大潮原因,濱利投資基金經理樑濱表示,2020年公募基金普遍業績明顯優於私募,之所以更多的公募資管人才創業做私募有兩方面原因,優秀的業績極大增加了資管人才的自信心,另外則是市場環境不斷改善。

不過,針對基金經理離職後的“出路”,有業內人士坦言,“有能力奔私是少數的,更多的會跳到一些規模稍小的公募平臺,去獲得更爲靈活的考覈機制和發揮空間。”

而對於公募基金持有人來說,最關心的問題還是業績的持續性。明星基金經理離開之後,投研是否後繼有人,能夠持續帶來可觀的回報。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投研實力較強的公司,基金經理的業績不僅是依靠個人,也依靠公司投研團隊。這樣即便基金經理離職,新任基金經理也可以得到既往的支持,基金受影響的可能性比較小。因而單一基金經理離開確實可能產生一定影響,但是在團隊成熟度已經較高、制度保障依舊高效的情況下,其實不利影響事實上也是有限的。

不過,從行業整體來看,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下,基金經理羣體或將加速換血。再這樣的背景下,面對頭部基金不斷髮力佔據市場的大部分份額的情況,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投研能力、渠道資源等方面稍顯不足,加之人才流失問題的日益嚴重,未來彎道超車壓力料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