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臺股反攻 滬港通添變數資金迴流臺灣
【文/陳怡如】
九月二十八日凌晨,由學生團體發起集會,醞釀一年多的「佔領中環」行動正式啓動,當天香港政府出動防暴警察,對集會羣衆施放胡椒噴霧、投擲催淚彈,民衆撐傘抵擋的畫面傳送到全世界,這場香港「雨傘革命」已引起全球媒體高度關注,也撼動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恆生指數兩個交易日大跌七四五點或三.一%,原本受到「滬港通」吸引到香港的資金,也有迴流臺灣的可能,疲弱的臺股有希望因此絕地大反攻?
香港佔中,最終會如何落幕,對臺灣來說,絕對有政治上的借鏡作用。但撇開政治層面不談,就經濟因素方面,臺灣相對上更有自主性;佔中發生後,資金在香港的安全性將產生疑慮,臺灣則有勝出的機會。
今年四月,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滬港通」,滬港兩地的監管機關和交易所立即着手籌備,預計在十月二十七日正式開通。「滬港通」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海外的人民幣有投資管道的迴流機制,中國境內的資金也可以投資港股,在總額上限之內,買賣金額是不受限制的。
「滬港通」之後,會接着「深港通」,大陸股市等於是透過香港,間接地國際化,過去想進去大陸股市卻進不去的外資,將可以把資金停泊在香港,操作大陸和香港股市的投資,如此一來,香港理所當然成爲國際資金前進中國的資金池。
尤其香港原本就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除了資金進出自由之外,企業利得稅是一五%與一六.五%兩種,個人薪俸稅採累進計,標準稅率是一五%,累進稅率則是二%、七%、一二%、一七%。在投資股市方面,香港沒有證所稅,現金股息也完全免稅(H股和紅籌股配合中國稅制課一○%股息稅)。所以,可以看到,香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持股比例都非常高,上市公司的高息率也是投資人偏愛的族羣。
資金自由度高且稅負成本低、大陸股市基期低,在「滬港通」的效應下,香港成了強力吸鈔機。
相較之下,臺灣將股息納入個人所得課稅,所得愈高、稅率愈高,也就是說雖然有股息扣抵,但是扣抵後個人的股息收入被課的稅率最高將達四○%,富人稅過關之後,稅率更將提高到四五%。且明年開始,股利所得可扣抵稅率減半,再加上二%的二代健保補充費,以及證所稅「大戶條款」等等。
可以想見,有錢人在臺灣的稅負加重,尤其對於股市進出的大戶簡直就是懲罰。自古以來,「錢」總是跑得比「人」快,臺灣課重稅,要這些大戶們不出逃都難。
香港的「滬港通」跟臺灣的「富人稅及大戶條款」,兩者之間產生了多麼強烈的資金移轉效應,從兩岸三地股市的量價變化,很清楚地可以看出來。
自四月宣佈,醞釀了三個月,「滬港通」輪廓清楚之後,七月由上證指數連續長紅攻上二二○○點帶動發酵,資金流向就明顯畫出一條路徑了。
從今年一至九月的股市成交金額,七月之後,大陸、香港兩地股市逐月增加,日均量也是節節上升,尤其大陸股市放量速度之快,滬深兩地的日均量從六月的一六二○億元人民幣,到九月的日均量已經擴大至三六四五億元人民幣;香港放量的速度雖然沒有飛快,但日均量也從六月的五一四億港元,擴到九月的七五九億港元。
反觀臺股的成交量在七月衝到三.二兆的高峰之後,八、九月的量縮得很快,日均量也從七月的一四六五億元臺幣(集中市場一一六一億),滑落到九月的一○一七億元臺幣(集中市場八一二億),創下今年最低。
兩岸三地股市成交量的消長,意味着錢從臺灣流向中、港,人氣高低立判。
量能的增減,自然也反應在股價上,今年以來上證指數漲了一一.七二%,但是至上半年上證指數還下跌三.二%,第三季一口氣又漲了一五.四%,深圳綜指也是在第三季大漲;香港股市上半年也是表現平平,第三季開始發威,直到九月恆生指數衝上高點二五三六二點時,第三季恆生指數的漲幅有九.四%之多,但自高點拉回修正,又碰上佔中事件,恆生指數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跌回年初原點。(全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798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