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星開講丨如何讓主旋律更走心?《光榮與夢想》導演劉江這樣“破題”
編者按:用8分鐘鏡頭集中展現紅軍長征的壯舉、用水下攝影突出湘江之戰的慘烈、用黑白瞬間刻畫革命者的犧牲……近期播出的電視劇《光榮與夢想》以宏大敘事、生動細節和電影質感,爲觀衆徐徐展開了一幅熱血沸騰的歷史畫卷。
而對於曾執導《老酒館》等熱播劇的導演劉江來說,這是他首度接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集。如何讓主旋律作品更深入人心?怎樣將歷史事件拍出史詩的感覺?近日,劉江做客人民網“文藝星開講”,講述拍攝的幕後故事以及挑戰多重“難關”的心得。
談理念:見詩、見細節、見人物
人民網:《光榮與夢想》時間跨度很長,涉及到的歷史事件及人物也非常多,您如何選擇拍攝的內容?
劉江:對我來說,這確實是最難的一點。如果把黨史面面俱到表現出來,可能拍200集也涵蓋不了。所以我堅持講故事,而且要跟着人物“走”。
我們有毛澤東等主線人物,同時又是一個羣像戲,就像一根線串起很多珠子。大的歷史事件不能錯過,但是可以有詳有略。比如,有一些開會的內容,我們用旁白加音樂這種更加便於觀衆瞭解的方式展現出來。如果是新鮮的、不怎麼爲人所知的故事就儘可能多展開,基本上是按照這樣的原則來取捨。說到底,我們作爲創作者,需要掏心掏肺掏情感,拼天分拼學識拼經驗,最後纔有可能創作出讓觀衆信服的故事。
人民網:如何將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劉江:我認爲一定要“見詩、見細節、見人物、見衝突”。比如,我們用一段8分多鐘的鏡頭來表現長征的過程,這就是一種詩化的語言,是生活中不可能看到的。還有湘江之戰,我們拍攝就花了半個多月,採用了各種機位和特技的手段再現那種慘烈,過去也是做不到的。
還有幾處,我們追求的是達到史實和史詩的交會。劇的開頭是楊開慧的遺物,而楊開慧聲音傳過來以後,切換到毛澤東在梳頭,這就是史實和史詩的交匯點。還有開國大典那段,觀衆“跟着”劇情當中的人走上天安門城樓,跟人握手,鏡頭越過他之後看到天安門廣場的那種人山人海歡騰的場面,鏡頭慢慢升起來,再從屋檐上慢慢降下來之後,看到毛澤東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些讓觀衆覺得震撼或者被打動的地方,都是用獨特的視聽語言去完成的。
人民網:您是第一次拍攝黨史題材電視劇,在人物塑造如何做好創新?
劉江:在黨史題材方面,之前已經有不少相關作品了,所以我希望更多地在人物情感方面做出突破。我選擇了毛澤東、楊開慧、毛岸英的家庭情感線作爲貫穿始終的線索,以此作爲代表來體現共產黨人的情感世界。
文藝創作考驗的是你對生活的理解能力,把偉人“普通人”的一面展現出來,這樣會更容易跟觀衆建立一種情感溝通。觀衆會覺得他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樂,但是他做出了我們做不出來的事情,就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偉大之處。
人民網:如何拉近人物與觀衆的距離,能否說一下具體的例子?
劉江:比如,當楊開慧離開她兒子赴刑場的時候,她的行爲是堅定的、義無反顧的,但我們還要讓觀衆同時看到她心碎的一面。她不光是一個烈士,不光是一個革命者,她還是一個普通的女人,是孩子的媽媽。她思念常年在外很少見面的丈夫,寫下五言詩,對他問長問短,這一面也是觀衆過去可能沒有看到的。而另一面,當毛岸英決定上前線的時候,毛澤東給毛岸英梳頭,此時平行剪輯出他和楊開慧的互動梳頭,一下子就深化了他們的情感關係。這些都是能給觀衆建立起強烈帶入感的地方。
人民網:您在創作中如何做好歷史和藝術的平衡?
劉江: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這是總的原則。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是又高於生活。高多少?這個度如何把握?都有講究。而恰恰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上,重大事件你不能虛了,虛了就改變了。所以,可發揮的空間相對是比較小的,你只能是在人物的豐富性上無限地去下功夫。
在《光榮與夢想》中,有宏大的歷史事件,也有細膩的情感戲。我們希望用藝術的手法,讓一個個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帶領觀衆更深入瞭解這段偉大歷史。
談感受:用真情實感打動觀衆
人民網:在拍攝的過程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克服的?
劉江:除了剛纔說的內容選擇的問題,在操作層面上就是時間緊、任務重。一般來說,一個4、50集的故事,200多個場景是正常的情況。而我們這個劇本跨越了35年,總共900多個場景、400多個人物。怎麼在有限的空間裡面去完成這麼宏大的拍攝,這是非常難的。我們劇組1600多個人,道具組就100多人,還不算羣衆演員。但就算是這樣,我們也都克服了,齊心協力就是要把戲拍好。這一點和劇中人一樣,他們也是有着內心的理想,所以才能堅持下來,苦一點不算什麼。
人民網:經歷了這次創作之後,您對這段歷史有哪些新的感悟?
劉江:對於我來說,這不僅是創作,同時也是被教育、被感染的過程。因爲在拍攝過程中,我需要更深入進入事件的核心細節,更深入進入人物的內心深處,不止一次感動落淚,甚至經常感覺自己在“燃燒”。
我經常會想,我們這麼熱愛自己的生命,這些革命者又何嘗不是呢?他們不是爲了自己生存去謀發展,而是爲了理想,放棄小我,追求大我,追求更美好的世界。這是我拍攝這個戲最深切的體會,把真情實感融入到裡面。可能不少觀衆在看的時候會感動,那是因爲我自己被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