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姓名是警訊!輕度認知障礙懶動腦 失智風險高4.3倍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內科主治傅中玲醫師。(圖/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67歲的陳先生是一名退休生意人,雖然健康狀況良好,但近兩年卻發現智力有衰退的現象,不只會突然忘記朋友的名字,還會忘記太太交辦的事情,就連平常在練的外丹功,順序也記不太起來。種種困擾讓他十分焦慮,在前往臺北榮總求診後,發現他得的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一種介於老化與失智之間的狀態,只要持續動腦,仍有很高的機率不會轉化爲阿茲海默症。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傅中玲主治醫師表示,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簡稱MCI)是一種記憶力功能退化的疾病,基本日常生活功能正常,可能在複雜的測驗上有障礙,但因未達失智標準,日常生活仍可自理。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與失智症患者腦部構造的區別。(圖/記者嚴雲岑攝)
傅中玲說,陳先生在2年前來門診就診時,在簡易智能測驗(MMSE)的滿分爲30分,且在腦部振磁造影檢查,也未發現管理記憶的海馬迴沒有萎縮,但請他記12樣物品時,20分鐘後他卻只記得4樣。由於陳先生在確診爲「輕度認知障礙」後,依然無改活躍個性,有空便與朋友相約爬山健行,沒事還會下下棋,2年後再行追蹤,雖然其MMSE分數降到27分,失掉的3分全屬記憶部分,腦部正子斷層攝影也出現失智症患者特有的「類澱粉堆積」現象,但目前仍與正常人一樣生活,並未惡化到無法自理。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65歲以上的老人中,約有8.04%罹患失智症,還有18.8%有輕度認知障礙,依此推估,臺灣目前約有24萬失智患者與57萬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相當於苗栗縣的總人口數。輕度認知障礙個案,每年約有10~15%轉變成失智症,比一般老人的1%高出了10倍,尤其是「單純失憶型」患者,將來演變成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最高,但傅中玲也強調,「並不是所有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都一定會變成失智」。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醫師合影。(圖/記者嚴雲岑攝)
「北榮自2012年10月起收治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每年追蹤一次,目前完成一年追蹤者共87人。在這羣平均年齡74歲的患者中,只有24人轉成阿茲海默症,其餘仍在控制中。」傅中玲說,在北榮追蹤的案例中,沒有規則持續做腦部活動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阿茲海默症發生率,比持續動腦的患者高出4.3倍。另外,研究也發現,參與MMSE分數較低者,其後轉變成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比較高。
隨着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失智海嘯勢必會對未來造成極大的挑戰,由於輕度認知障礙轉變成失智症的比例確實較高,傅中玲也建議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至少可做一次認知檢查,並持續規劃腦活動如閱讀、玩牌下棋、填字遊戲、數獨、玩股票、彈奏樂器等,若發現出現記憶衰退時,應及早就醫,將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減到最低。
▼傅中玲醫師解釋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的區別。(影/記者嚴雲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