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美國將因香港問題制裁至少12名中國官員,外交部迴應
(原標題:外媒稱美國將因香港問題制裁至少12名中國官員,外交部迴應)
據路透社7日報道,美國正準備對至少12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理由是他們涉嫌在取消香港反對派議員資格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路透社稱,美國可能最早在週一採取這項針對中國共產黨官員的行動。報道還援引兩位消息人士稱,至多14人將面臨資產凍結和金融制裁等措施,包括中國全國人大代表和中國共產黨黨員。
“你提到的所謂的決定還沒有正式的公佈,”在12月7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在迴應路透社記者相關問題時表示,“如果報道是屬實的話,你也可以想見中方的立場。”
華春瑩強調,之前中方已經多次表明,中國一直堅決反對並強烈譴責美方借香港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對中方人員進行所謂的制裁,我們已經就此多次向美方表明了嚴正的立場,並已經做出了一些正當和必要的迴應。
華春瑩重申,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憲法、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有關規定,就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作出決定,是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香港法治和特區憲制秩序的必要秩序,合法合理,不容挑戰。華春瑩進一步強調,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無權說三道四,橫加干涉。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插手香港事務,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停止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繼續採取堅決反制措施,捍衛國家的主權安全利益,維護中方人員的合法權益。
“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可以再多說幾句,希望路透社也可以加以充分的報道。”華春瑩進一步表示,你知道,公職人員宣誓效忠國家制度是國際的慣例。根據統計,在聯合國193個成員當中,有177個國家在憲法中都明確規定國家公職人員宣誓制度。在美國國會,議員必須效忠美國憲法;在英國,任何人拒絕效忠女王將無法就任議員。
“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的公職人員,立法會的議員當然必須要真誠地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華春瑩表示,我想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對包括議員在內的公職人員違背誓言、背叛國家的行徑視而不見。
華春瑩說,事實上,根據我們的瞭解,美國國會和英國下議院歷史當中分別有20多名和50多名議員,因爲違反議會的規則、持雙重國籍或者叛國而被取消了資格,所以美方在這一問題上對中國的無端指責,充分暴露了他們的雙重標準。“我們再次敦促他們認識到他們的錯誤的言行,立即停止干涉香港事務。”
推薦閱讀:
美將着力防止兩岸統一?拜登暗示團隊將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直新聞按】隨着拜登上任日期的臨近,拜登政府將會採用怎樣的國家安全和外交策略,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已進入拜登國安顧問團隊的退役美軍上將麥克里斯特爾近日宣稱,中國軍事實力發展速度,美國必須在軍事和地區盟友上加大投入。麥克里斯特爾還大肆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稱可能一覺醒來,中國大陸已經在臺灣問題上“生米煮成熟飯”,統一臺灣。
奧巴馬政府時期,麥克里斯特爾因對拜登出言不遜而被迫辭職,如今能夠重回拜登國安顧問團隊,有分析指這說明拜登與他已經冰釋前嫌。國觀智庫副總裁、退役海軍上校田士臣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麥克里斯特爾重回拜登團隊背後,更多是從“軍事安全和國防安全”等角度去考量的,麥克里斯特爾可以在軍事行動層面提供更多專業意見。
麥克里斯特爾此次特別強調了臺灣問題,背後是否透露出拜登政府想在亞洲集結盟友威懾中國的信號?田士臣表示,不管是競選演說,還是一系列採訪,拜登都明確了他上臺後的重點是要加強與盟友夥伴關係的協調,在這一點上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10月初美國防部發布了首份《聯盟與夥伴關係發展指南》。這份文件的主要觀點是:在大國競爭時代,美國有必要在全球範圍內鞏固並加強其聯盟及夥伴關係網。田士臣認爲,拜登的想法跟這份文件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拜登政府將延續這份文件。
△國觀智庫副總裁、退役海軍上校田士臣
麥克里斯特爾重回國安顧問團隊 更多出于軍事安全角度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丁舒航:麥克里斯特爾現在重回拜登團隊背後有着怎樣的原因和考量?現在他在拜登團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國觀智庫副總裁、退役海軍上校田士臣:據說麥克里斯特爾當時被解僱的時候,奧巴馬其實是很糾結的,奧巴馬在一些著作裡面,也專門提到了自己當時的糾結,包括當時的國防部長蓋茨,對麥克里斯特爾還是非常肯定的,他的能力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他能回到拜登團隊,一方面由於確實當時的辭職事件是存在一些瑕疵和問題的。另一方面,麥克里斯特爾已經向拜登示好,他很早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明確表示是支持拜登的。
所以我認爲此前他可能由於批評拜登,兩個人結下了樑子,被各方解讀,但實際上兩人應該是沒有核心矛盾的,他回來是一種很正常的迴歸。
那麼他扮演一個什麼角色呢?從他的背景上看,他是一個陸軍軍官,尤其是他當過特種部隊的司令,我認爲可能更多的是從軍事安全、國防安全,從這個角度出發,而不是從政策角度出發的。更多的是,他可以在軍事行動層面,提供自己的專業意見。另外按照美國的這種“旋轉門”的體制,出來以後再旋轉進去,這也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考慮。
拜登政府在臺灣地區將繼續打“模糊牌”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丁舒航:這次麥克里斯特爾特別強調了臺灣問題,並稱擔心中國“生米煮成熟飯”。他爲何會有這樣的一種猜想?背後又是否有着美國想在亞洲集結盟友威懾中國的信號?
國觀智庫副總裁、退役海軍上校田士臣:我先回答你後面那個問題,其實這已經是既定的戰略,肯定是這樣做的,美國國防部的戰略文件已經出來了。第二,拜登其實不管是競選演說,還是一系列採訪,也都明確他上臺後的重點就是要加強與盟友夥伴關係的這種協調,而且按照美方的戰略文件,他認爲其盟友的這種關係,對他來說就是一種非對稱優勢的作戰力量。他把這個看得地位很高。所以說在這一點上,他肯定是非常明確的,會加強這方面的努力。
關於具體的臺灣問題,按照我的理解,麥克里斯特爾這種想法一方面是看到了大陸實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作爲一種安全上的這種考慮,也都是正常的。但是我覺得他的基本政策,就是在臺灣地區繼續打“模糊牌”,不會有很大的這種調整,不管是原來拜登的一些國防顧問還是一些議員,他們也都明確稱這種政策爲“豪豬”,意思是增強臺灣的防禦能力。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丁舒航:拜登尚未就職,國安團隊成員已經發出了這樣的聲音。可視爲拜登團隊開始逐步顯露自己對華立場的信號嗎?
國觀智庫副總裁、退役海軍上校田士臣:一個政府,它的最終政策定向,需要有一些文件出臺,一些正式的演說,比如重大的戰略調整,它都會藉助一個場合作一個正式的聲明。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好說拜登的政策有什麼定性,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對華政策方面,它實際上是有繼承性的,有很大的這種連續性。在特朗普時期,他很多情況上就延續了奧巴馬時期的國防政策,所以這方面我認爲拜登政府也會有很大的這種繼承性。而且這方面是屬於跨黨派的共識。
美將統一協調高級領導人軍事外訪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丁舒航:此前,美國防部頒佈首份《聯盟和夥伴關係發展指南》,您曾分析認爲這份報告針對中國的意味明顯,但目前國內在政策分析時對其關注較少。想請您分析下,這份指南哪些要點值得我們留意?
國觀智庫副總裁、退役海軍上校田士臣:我覺得這個指南它指出了4個核心的支柱,包括軍售,包括我們中國的術語叫“外訓”等,但是最核心的一點是高級領導人的訪問,也就是高級領導人的軍事外交,這一點我覺得是我們尤其應該注意的。
它之所以要做出這種調整,就是因爲考慮到之前的這種高層交往都是隨機的。
現在它要專門建立數據庫,把這些不同層級,不管是國防部的也好,軍民融合領導也好,把這些人的高層互訪協調起來,就是有目的在開展這種高層交往,必然在外交上對我們形成很大的這種壓力。相當於說白了,原來是誰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現在有協調的,按計劃的,針對中國開展高級的軍事將領的這種外訪,這個是尤其需要我們注意的。
坦白講,原來我在外事部門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的出訪是照顧性的待遇性的出訪,但是如何加強計劃性,加強針對性,讓高級軍事將領的交往更有目的性,這也是我們應該向美軍學習的一點。
拜登政府將延續《聯盟和夥伴關係發展指南》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丁舒航:這份指南是在埃斯珀任內發佈,在您看來,到了拜登時期,這份報告的影響力有多大?中方又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好應對準備?
國觀智庫副總裁、退役海軍上校田士臣:這個文件肯定會延續下來,因爲它本身像我剛纔所說的,跟拜登的執政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拜登本來就是要加強同盟國的這種協調,這跟這份文件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這方面我覺得他不會有大的調整,會堅持這個文件。
而且還有一個因素,這個文件是埃斯珀主導的,埃斯珀又跟特朗普是有矛盾的。所以從第一點來講,拜登上臺以後肯定有一個“去特朗普化”的這種過程,那麼拜登要“去特朗普化”,恰恰這份文件是不屬於特朗普的東西。從這一點上來講的話,拜登政府也會去繼承。
(來源:直新聞)
拜登上臺對中美關係是好事嗎?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都持懷疑的看法。但是過去四年,中美關係經歷了建交40年以來的最低谷,未來四年,還能更糟嗎?
見證了中美關係40年起起伏伏的美國前資深外交官傅立民(Chas Freeman),他也是尼克松總統訪華時的首席翻譯這樣告訴我:“拜登會有興趣與共和黨人妥協,因爲兩黨唯一的共識就是中國。對於拜登來說一開始就從中國着手來拉攏兩黨是非常誘人的選擇。”
曾經與拜登在奧巴馬政府一起共事的前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Victoria Nuland)認爲:拜登和他的團隊已經在變化,民主黨接觸俄羅斯和中國的方式比過去更加有組織,有結構,強硬有力。
N年前小王專訪時任希拉里發言人紐蘭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則更樂觀,他認爲目前的白宮易主,不管對誰好,都是一個機會,但並不是說拜登上臺以後就一定中美關係都全面的改善,如果你這樣想是不合理的。
拜登親自闡述對華政策
在成爲美國推定總統候選人後,拜登上週第一次公開闡述了他的對華政策主張。他說這是一個簡單的主張:美國需要確保世界其他國家和美國一起,讓對手理解某些明確的界限。這也是美國要重新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原因之一。拜登將在上任第一天就加入世衛組織和《巴黎氣候協定》。
拜登在大選前10月25號接受CBS六十分鐘採訪裡說:"目前美國最大的威脅是俄羅斯,可能破壞美國的安全和同盟關係。而美國最大的競爭者是中國,如何處理對華關係將決定中美將繼續作爲競爭者,還是最終在軍事領域陷入更嚴重的競爭。”
而美國如何在競爭中獲勝?拜登10月22號以《爲我們家庭更繁榮的未來》爲題在世界日報撰文談到美國在實施對華政策時指出,要專注於提高美國的競爭力,振興美國的實力,重塑美國在海外的同盟關係和領導力。
拜登競選網站的外交政策中寫道: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拜登奉行的外交政策是有利於美國中產階級的外交政策,要贏得與中國或者其他任何國家的競爭,美國都必須提高創新能力,團結世界民主國家打擊破壞經濟規則的行爲。
總的來說,拜登取勝策略就是:迴歸國際多邊合作、加強美國經濟和創新實力。但是這兩者誰優先?拜登團隊的顧問之間存在分歧。
“復興”和“改革”派
在拜登的陣營中,也存在對華政策的兩派人物,一派被稱爲“復興主義”,另一派叫做“改革主義”。復興主義希望儘可能將對華政策帶回2016年前,圍繞強有力的多邊外交和對經濟全球化的支持,讓美國在全球發揮領導作用。復興主義的代表是拜登的長期顧問,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布林肯(Anthony Blinken)。
華盛頓外交界公認的帥哥
改革派則強調加強美國國內經濟的發展,他們認爲外交政策需要在建設美國中產階級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深入思考, 而蘇利文(Jake Sulivan)就是改革派的代表。
蘇利文是希拉里的人
但需要強調的是,這兩派的政策並不衝突,只是優先級別上存在差異。兩派都維護“拜登主義”的基本宗旨:加強美國領導力,重塑同盟關係,聚焦國內經濟。
有華府觀察人士認爲,拜登上臺後,他在對華問題上佔有優勢,這要得益於特朗普實施的關稅政策,給了拜登更好的籌碼。因爲拜登不需要立即撤銷關稅(雖然拜登並不贊成關稅施壓),除非中方能夠採取行動迴應。
其實歷史上,民主黨比共和黨更加保護主義。傅立民說,他希望拜登把關稅作爲籌碼來解決兩國關係中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是他擔心科技戰已經鎖定了,不會消失。這基於兩個原因,一是在美國支持這麼做的人不會改變他們的想法,二是中國已經知道美國不是關鍵商品和服務可靠的供應商,作爲防衛雙方都會把自己鎖定在科技戰,短期內不會結束。
拜登的對華政策顧問,前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指出,民主黨已經廣泛對中國在經濟領域的行爲達成了共識,這一點與特朗普政府是一致的。拜登領導下的美國將會擴大政府所支持的活動,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5G等戰略高科技領域與中國競爭,目的是在遏制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同時,減少相互依存。
拜登在關鍵議題的立場
一個公開的秘密是:特朗普計劃在任期最後兩個月的時間裡,制定一系列強硬外交政策,以鞏固他的政治遺產,並且讓拜登上臺後對他的政策難以逆轉。可能採取的行動包括針對中國個人和實體進行更多的制裁和限制等等。
傅立民說,他不確定拜登能夠緩和中美關係,因爲這一部分將取決於未來兩個月特朗普會做什麼。特朗普政府內有人決心要鎖定對中國的敵對態度,比如貿易顧問納瓦羅。
臺灣是傅立民最擔憂出現誤判的問題,特別是在未來兩個月,特朗普可以對中美關係造成很大的傷害,如果他這麼選擇的話。拜登一旦真的受阻,就會損失很多時間。這段時間,我們已經看到特朗普炒了國防部長,美國政府陷入“困惑”的狀態。這是很危險的,因爲其他國家可能會想要利用這個時機。
在傅立民看來,大陸有兩個原因會想要對臺採取行動,一是美國正在廢棄中美關係正常化時管理臺灣問題的協議,目前這個問題更加難以管控。第二是臺灣自己沒有展現出對大陸的妥協。
1979年拜登作爲參議員時曾投票支持《臺灣關係法》,承認一箇中國原則的同時,推進美國與臺灣的非官方關係。不過2001年,時任參議員拜登撰文表示美國沒有保護臺灣免受攻擊的義務,美國總統不應該更屈從於臺灣,這可能讓美國自動捲入戰爭。
2001年,拜登在華盛頓郵報發表臺灣政策文章
雖然作爲推定當選總統的拜登,還沒有在臺灣問題上表達過立場,但一個明顯的信號的民主黨2020年黨章中刪除了提及“一箇中國”的相關內容。
在南海問題上,奧巴馬和特朗普政府立場是一致的。在特朗普時期,美國加強了在南海挑戰中國主權主張的行動。雖然拜登至今並沒有在南海問題上作出公開表態,但分析普遍認爲他不會逆轉特朗普政府時期在南海實施的軍事行動和政策。2013年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時,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曾直接警告中方美國不會承認中國防空識別區,將繼續在東海地區進行航行。
2016年時民主黨黨章中簡要提到,要保護南海的航行自由;2020年民主黨黨章更加明確對所謂中國在地區的“軍事恐嚇”行爲發出警告。在拜登勝選後與日本首相菅義偉通話時,拜登也再次強調了釣魚島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
拜登已敲定國務卿人選
拜登的對華政策班底都是大家熟悉的面孔,這些人大多是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干將: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布林肯(Tony Blinken),前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鮑爾(Samantha Power),前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賴斯(Susan Rice),多尼倫(Tom Donilon),以及前面提到的亞太事務高級官員蘇利文(Jake Sulivan)。
在拜登勝選前,民主黨參議員以及前高官就開始了暗中較量,爭相刷存在感,希望成爲拜登的國務卿人選。《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維爾在9月曾撰文支持該州民主黨參議員庫恩斯擔任拜登的國務卿。猶太人觀察網站在5月就曾刊文稱讚庫恩斯是國務卿的最佳人選。庫恩斯在一份聲明中曾表示,自己與拜登的外交政策非常相似,看法非常一致。拜登有很多國務卿人選,但如果拜登考慮他,庫恩斯將感到榮幸。
另一位競爭者是來自康涅狄格州的民主黨參議員墨菲,墨菲非常踊躍地在各種外交政策的論壇亮相,並且在國際事務的專刊發表文章。有知情人士稱,積極參與外交事務的墨菲成功吸引了拜登陣營的注意。
美國國會山報指出,拜登已經敲定了國務卿人選,可能在一週內就宣佈,目前呼聲最高的是前美國國務院的二把手,副國務卿以及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布林肯。他與拜登共事了幾十年,在過去四年,也一直在爲拜登的學術中心效力,爲連任出謀劃策,可以說是最深得拜登信任的顧問。
2017年小王在電梯裡遇到布林肯,他手上正拿着拜登當時的新書《答應我,爸爸》,還推薦給我說這麼書寫得特別好。這本書正是拜登紀念因腦癌去世的大兒子博.拜登的回憶錄,而博要求拜登答應自己的遺願就是:競選美國總統。
拜登2017年上艾倫秀時,拿起書深情一吻,然後老淚縱橫…
另外,前國安顧問蘇珊.賴斯,前常務副國務卿伯恩斯也是可能的人選。分析預計,拜登上任的前半年,主要精力將被新冠疫情所佔據,因此拜登需要一位既熟悉美國國務院運作,又能確保獲得國會任命投票,讓他省心的國務卿。
拜登的談判思維
無論國務卿人選是誰,最終對外交政策拍板的人仍然是拜登。拜登在擔任參議員三十多年的時間裡,是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成員,建立了廣泛的人脈,在擔任美國副總統時期,拜登也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驗。華盛頓的外交界對拜登處理外交事務普遍感到樂觀。除了美國外交政策會迴歸到有序、穩定、可預測,更重要的是,世界很多領導人都跟拜登是“老熟人”。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員歐逸文(Evan Osnos)說:“在當下美國看起來在很多方面都不再熟悉,從特朗普政治的性質到美國分裂的本質。對於美國海外的朋友和對手來說,認同的能力也是一種政治資產,這是我們經常會忽視的。”
歐逸文近期出版了一本關於拜登人生經歷的新書《拜登的人生,競選和最重要的事》,他總結道,拜登在談判時與特朗普方式完全不同,他更容易站在對方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利益,以取得對方的信任。無論是在威爾明頓還是巴格達還是北京,拜登的基本觀點就是不要告訴別人他們的利益是什麼。
曾經與拜登共事的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也指出,拜登會在談判中通過考慮對方的實際情況,瞭解對方的政治環境,他們的迴旋空間有多少,然後他會打電話給對方的談判官員,並試圖共同承擔一些政治風險,以謀求對兩國都更好的結果。
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美國大選結束後向拜登敲響了警鐘,基辛格表示今年的中美關係迅速惡化,正滑向一場新冷戰,因此雙方需要承諾“無論發生任何衝突,都不會訴諸於武力”。基辛格呼籲拜登應迅速採取行動恢復美中溝通渠道 ,否則世界將陷入一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曾作爲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首席翻譯的傅立民建議:“我認爲中國需要積極考慮如何改善中美關係,中國可以接受什麼樣的變革提議,我並不是建議中國要做違背自身利益的事情,而是也許加快一些已經在計劃中的事情,比如進一步開放,也許在中國和美國共同關切的領域採取一些行動。我認爲中美需要恢復自尼克松和基辛格時代以來我們從未真正進行過的對話,即評估世界的外交對話,哪些局勢發展是在我們看來朝向正確的方向?哪些是錯誤的方向?”
拜登已經表示他上任後的四大優先議題:第一應對新冠疫情,包括防疫和疫苗包括治療;第二是恢復美國經濟;第三是處理種族矛盾;第四是應對氣候變化。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表示,在四大優先事務中,三個都與中國有關的,屬於國際公共利益,中美應該從中尋找合作的突破口。
拜登的對華政策不會延續特朗普,也回不去2016,因爲過去四年,中國變了,美國看待中國的方式也變了, 而拜登的團隊需要爲這個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
(來源:冰汝看美國)
美擬製裁多名中國官員 中方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