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產業體驗時代的未來:擁抱雲端、解讀數據、創造需求

記者洪聖壹/上海報導

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EM)在稍早以「體驗時代的製造業」爲主題,舉辦全球大會,現場向 1,700 名合作廠商與 40 位媒體與分析師,公開了有關「智慧製造」、「價值製造」的發展藍圖,強調現在是每個環節都必須可以「客製化」、而且「與時俱進」否則就要面臨淘汰的命運。

這場活動仍由達梭系統大中華區總裁張鷹主持,這次展覽着重啓示、行動、探索、創新、圓桌論壇等五大面向,提供電子化、數據應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最新科技,讓現場分析師、開發者進行更深度的交流。

雲端應用已經普及化

談到智慧製造,目前包括鴻海富士康、三星電子、LG、HTC 等廠商,其實都已經完成智慧工廠的初步建造,現場分享經驗的則是與達梭系統關係相當深的華爲公司,該公司目前僅有 2,000~3,000 名員工,卻可創造出 6,000 億人民幣的設備產值,擠身全球前三大智慧型手機出貨的廠商。

在華爲負責生態合作伙伴系統建設的何非表示,現今的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都面臨着一大困境,就是發現技術升級的需求,並希望從製造過程當中降低成本,藉此提升自動化能力、強化整體競爭力,然而迫於改良成本的關係,遲遲無法進行技術升級。

何非指出,未來五年公有云的滲透率越來越高,這當中託管私有云早已迅速成長,華爲認爲工廠的 ROADS (即時、供供應需求、全在線、自助、社羣化)體驗是目前所有廠商應該要着重的事情,透過完整建構雲端服務,纔能有效面對即時的變化。

華爲總共 18 萬員工,但從事製造的員工只有 2,000~3,000 人,華爲從中製造了 1.5 億部手機、全球超過 40% 以上的基站有線與無線產品等等,這些離不開技術化產品化跟標準化等三大面向。不但如此,華爲認爲,唯有把經驗輸出給所有合作伙伴夥伴,纔能有辦法共同成長,其解決方案就是把設計、認證、生產、製造與所有服務都放在雲端,協助企業成長。

在這個做法當中,華爲把這些年來積累的經驗、大數據建構在公有云平臺當中,形成一個育成平臺,讓各家合作伙伴可以中提取關鍵數據、並分享自己的開發經驗,在共同的資源當中成長,並且在成長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敲門磚跟解決方案。

達梭在這個領域也有很強的經驗,像是透過 SAP、ERP 等系統,讓達梭與華爲雙方共同構築完整的生態鏈,藉此協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達到訊息畫的改造,協助合作伙伴轉型升級、實現企業成長。

創新來自需求、創造需求才是王道

達梭系統DELMIA執行長 Guillaume Vendroux 表示,在 2000 年的時候,許多新進經濟體,包括中國、印度都加入這場爭奪戰,那時候做的事情,是提供產品,當時的市場稱之爲「推進式市場」,那個時候供應鏈很穩定,多數廠方只需關注如何讓機器有效率動起來、如何讓物流順暢的流動。

十年以後,來到 2010 年,情況發生非常大的改變,產品上市週期變得越來越短,自動化的發展,已經不需要很多人工,生產數據上開始出現所謂的「3D EXPERIENCE Twin」,原本線性的供應鏈不再滿足市場需求,產業必須要將所有跟生產相關的人事物加入進來,並協同整個供應鏈、服務端進行管理,而且製造商也需要改造、生產商的反應速度也要夠快才能解決需求問題

到了現在 2017 年,人們需要的不再只是產品,還要加上「體驗」跟「差異化」。

爲此,製造商全面進入「體驗時代」,必須要不斷地重新調整,首先要針對供應鏈、價值鏈不斷重組,而且需要迅速、同步對市場變化做出即時反應,有時候必須要按照客戶訂製的訂單來生產、要對市場作出迅速回應,更要主動滿足市場需求。

因此廠商要自己構建訂單來主動創造市場需求才是上策,以此爲前提,製造商必須要使用新一代系統,目前已經有多家中國企業與達梭系統合作,爲了迎接中國製造2025,透過 3D EXPRIENCE 來做調整,希望能即時滿足不同需求,這包括對於整個單品做出即時迴應。

爲了解決「可持續性」跟「立即反應」的問題,現場展示了智慧製造的模型,包括3D列印廠、展示間、工廠、風力發電廠房,而這還是未來迎接智慧製造最基本的需求。

智慧製造的核心-數據分析

在智慧製造當中,數據是整個生產發展的核心,當你談到生產效能的時候,就需要仔細瞭解每個區域、每個機器的運作效率,對工作狀況、機器產生數據進行分析,另一方面是組織機構的突破,當然管理層需要一些指引,讓他們瞭解他們的決策對生產效率有什麼影響。

供應商角度來看,應該打通各個部門壁壘跟界線,實現無縫串接。在達梭系統當中,可以提供客戶接近一億種零部件進行規格界定與供貨流程決定,甚至物料供給週期也都一目瞭然,打通供應商跟需求商的關係,可以整合資源,實現價值最大化,進而圍繞着生產核心進行所謂「戰略採購」。

以現今多數智慧工廠爲例,管理者收到市場回覆的數據,在以往若工廠沒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幾乎是直接放棄或介紹其他廠商給客戶,現在可以將案子轉往 3D 列印廠建模,接着透過工作計劃表瞭解原料人力等數據跟流程等資料,而這些資料其實是供應商與需求商通力合作而來,接着就可以透過 360 度的流程再現,確實瞭解產品的可行性之後,再執行生產,最後提供市場差異化的服務,這個過程說來複雜,但在工廠端,大約 1~3 日就可以完成。

在這整個智慧工廠當中,「風力發電」則是讓工廠可以保證永續、而且是以環保做的方式作業。管理者可以從中即時瞭解風力發電的數據,操作過程完全使用機器人。在工廠端則可以透過模擬器,可以連結外部使用數據,搭配現在的廠房生產狀況來進行虛擬調節,進而確保即時生產管理沒問題然後做出正確的決策,像是在生產挖土機,也可以瞭解哪個零部件跟環節之間發生狀況,藉此調整生產內容。

來自福特汽車的變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創新,其實是全球亟需推廣的問題,像是董事會、總控臺方面,每個部件做了最優化的處理,而來自客戶提出的要求,可以在生產將告尾聲的時候,把這些需求加進去,透過 3D 列印做出來,實踐理念上的測試。

生產製造方面做了技術升級之後,可以很快放進去生產優化進行即時演示,生產數據也會進行生產反饋,透過生產流程上的調整,完全不浪費資金。

在這方面,達梭系統 EXALEAD 執行長 Morgan ZIMMERMANN 找來福特汽車動力總監 Adrian PRICE 談福特汽車智慧製造,以及如何使用數據來進行智慧決策。

根據 Adrian PRICE 的介紹,福特汽車在重慶廠擁有 2.6 萬名員工,以生產汽車爲例,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僅原料與人力等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品質又是第一要務,而速度卻又是整體生產的關鍵需求,所以必須快速利用數據分析,並當背景資料、確實反映在整個供應鏈當中。

爲此,福特汽車開發了所謂的「福特生產系統」,實際驗證之後,這套系統已經在內部運行,能夠有效管理內部生產流程,進而把生產現場數據,重新比對經銷商、客戶、顧客數據,然後快速做出反應。

Adrian PRICE 分享一個所謂的福特品質的系統數據,當中可以看到生產與噴漆過程中的生產數據,得到這些數據之後,就可以放到生產背景去了解,然後跟汽車連接在一起、進行數據解讀,解讀過程可以福特汽車是利用達梭系統的 3D 解決方案,讓每個部門能夠在線上很直觀的瞭解汽車哪個零件需要改進,並且確實讓生產製造與客戶端通力合作,讓所有人用同一個語言、在同一個平臺上溝通跟對話,藉此實現來自客戶端的需求。此外,在物流系統方面也可以使用3D 模型即時追蹤物流的方向,並瞭解工人如何進行現場維修跟替換。

河鋼唐鋼

除了福特汽車,達梭系統 Quintiq 執行長 Rob VAN EGMOND 找來河北鋼鐵集團唐山鋼鐵公司全球訊息與自動化部長趙振銳

根據趙振銳的介紹,2008 年以後,鋼鐵企業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爲了讓生產跟經營符合用戶需求,唐鋼過去訊息化架構,對於在有線產能約束下,有很大的差距,整個生產過程中,生產了多少、整個工序還有產品、交期地迴應也不是很準確。2014 年以後引進 APS 系統,讓系統跟品質管理能夠實現,滿足客戶需求,藉此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在此,唐鋼學習到一個好的架構能夠推動企業往好的發展,當大家都用同樣的語言溝通,所有員工就能按照客戶要求,如期達成訂單。

談到未來,趙振銳透露,接下來整個鋼鐵廠將朝向整體自動化發展,預期把下游的客戶、包括汽車製造商、設備製造商的銷售計劃串接起來,設計出客製化的生產,不過他坦承「路還很長」。

JOBY 的「價值網路」

JOBY 機械工程師 Alec Clark 指出,以目前的需求來說,要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整合所有最先進的製造技術,必且讓工程師快速完成組裝,過程中要又做出創新,那麼首要之務,就是把所有工作流程優化、瘦身。

JOBY 可說是 3D 技術的重度使用者,該公司把 3D 技術引進之後,以 90 名員工達成全球前五大市佔的小型飛機輸出公司。Alec Clark 指出,精準的 3D 模擬已經成爲該公司現在製造過程中的一個重點,透過即時模擬的設計、研發,能夠有效解決來自需求面的問題。

藉由 3D 元件的模擬,公司可以有效執行既有的生產策略,這包括增材製造、優化模具,還可以找來新的零件,讓員工可以獨立思考,並大膽採用新的模具搭配軟體,透過 3D 列印,達成新的組合。

Alec Clark 表示, 很多人希望能夠快速拿到貨,重點是要便宜,然而事實上整體設計還有品質的問題,因此他們大量引進 3D 模擬技術,然後搭配 3D 組建,達成快速、高效、而且低成本的最終營運目標。接下來當然希望能夠提供全新的材料、開發跟既有技術對接,整合上下游,包括指導原則、設計藍圖、原物料生產等各層面,在同一個平臺高度整合,希望把設計、生產製造、訊息流形成一個迴路機制,把所有產品放到雲端,這些其詞從 2014 年就這麼做了,未來會從 2 人團隊,加入更多人,不段實現產品更新。

現在處在新的工業革命當中,談的是大數據怎麼應用、人工智慧與運算能力、人機互動與連結性等領域的開發,轉而至實體分析與智慧化,這些都將爲行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麥肯錫提供的資訊指出,未來10-15 年,產業希望透過數據化來提升競爭能力的機會比率有高達 76%,希望明確的責任分配有 9%,希望能主動參與工業平臺發展得有 29%,拿中國地區產業來說,中國企業的初始狀況各有不同,因此轉型過程中會有更大的差異。

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資深營運專家侯文皓表示,在過去 30 年中國企業本身的成長,是世界第一,包括中國企業成長速度也是世界最速,過去幾年來至今,中國資本已經抵達到了高原期,中國當地產業與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相比,生產力也沒有減少,但其實在產值與創新卻有很大的落差。

爲了彌補這個落差,大數據、計算能力、聯通性與人機互動,從而到連接到實體世界、智慧化、分析與應用,倘若按部就班,確實執行智慧製造、以人爲本出發,創造價值與創新,都可能爲企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