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最難訂的爆紅餐廳「廳舍餐廳」!李翰憑改變西港全因一句話

臺南廳舍餐廳,前身爲善化糖廠。(圖/陳志東授權提供,下同)文、圖/陳志東

很長的文章,主要是講一個設計師回鄉創業,開了一家很棒的餐廳的故事

一句有智慧或有遠見的話就像一顆種子,它可能開出一朵花、可能換來一個笑容或影響一個人生,甚至改變一個城市。最近聽到一個故事,故事起源的那一句話是:「設計師們,回鄉下去吧!」

講這句話的人是日本平面設計大師,也是MUJI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起因是原研哉在5、6年前來到臺灣探視正爲臺南興建美術館的日本友人,並在友人安排下爲臺南地區設計師舉辦一場演講,演講中原研哉說,身土不二、地產地銷、地方創生,這是未來趨勢,面對城鄉差距與環境議題,他鼓勵設計師們前往鄉下幫忙農夫,把城市人吸引到農村

在這場演講中,有一位設計師安安靜靜坐在後頭,他是李翰憑(音同平),臺南西港農村人,他默默聽着,靜靜想着這些年在臺南市區打拼拿過十大文創商品設計大獎,也拿過農委會百大精品獎,但同一時間,自己的西港家鄉胡麻產業卻持續沒落,北港南港東港都那麼出名,但許多人聽都沒聽過西港。40多歲的他想了又想,於是告訴自己:「回鄉下去吧!」

▲因爲一句「設計師們,回鄉下去吧!」,設計師李翰憑把工作重心轉回西港,打造出了善化廳舍餐廳。講得好像要從紐約搬到衣索比亞那樣悲壯,其實西港距離臺南市中心也不過25分鐘的車程。但難的不是距離,而是如何開始。

那時他所面對的西港,是一個許多青年人口都已外移,只剩坐輪椅的老人與流鼻涕小孩,原本村莊賴以維生的胡麻田只剩50幾公頃,在這種情況下回鄉村能做什麼?

▲胡麻就是芝麻整片胡麻田就是村民賴以維生的土地

▲胡麻花開後會結蒴果,通常一株胡麻可長40個蒴果,每個蒴果內約80顆芝麻,亦即一株胡麻約產生3千顆芝麻,這些芝麻曬乾並炒熱後榨油就是麻油

專長影像與設計,於是他還保留了城市裡的接案工作,同時從影像開始協助西港執導微電影《遇見》、《故鄉的幸福》,企劃《美味故事》書籍,策劃西港麻油節活動,並在4年多前遇到西港區農會廢棄榖倉招標,於是他標下後重新改造空間,開了「榖倉餐廳」專賣在地最著名特產麻油雞。他的麻油雞特色就是把生鮮雞腿肉跟麻油、姜、蒜等食材擺在同一鍋內,然後附上小木棒瓦斯爐讓遊客自己在桌上炒,炒完之後可以幹吃也可以加高湯變成麻油雞小火鍋

▲把食材放進鍋內讓顧客自己炒,過程中會一直散發出誘人的麻油香。

這是一個很賊的方法,因爲在那炒制過程中麻油香氣一直飄出來,除了讓顧客食慾大增,萬一真的不合個人胃口,顧客也只會怪自己沒炒好而不會怪老闆,而且顧客自己炒就減少了等待時間,緩解剛開業時人手不足的窘境,加上同桌好友一起炒一起笑鬧,用餐氣氛非常歡樂,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此過程傳遞家鄉特產麻油的食材知識同時行銷家鄉特色,於是短短几年,穀倉餐廳已經成爲西港排隊名店,吸引許多城市人特別前來。

▲把食材放進鍋內讓顧客自己炒,又有趣又可趁機講解食材價值。

透過這個穀倉餐廳,還有在地阿農兄與社區夥伴合作的藺草工坊,再加上在地松林國小食農教育、西港農會的推廣、地方許多人士與政府共同努力,加上之前一連串食安問題帶動食用油消費觀改變,現在西港胡麻種植面積400多公頃,是臺灣排名第一的胡麻產地,原本冷冷清清的街頭也都開始有了人潮,也有青年陸續返鄉。

▲糖廠裡的甘蔗鍋,充滿在地食材故事滋味。

今年初,李翰憑又標下善化糖廠裡的廢棄辦公廳舍,一個宛如廢墟的空間被他改造成「廳舍餐廳」,最特色是,他利用原本長了壁癌混凝土牆壁敲敲打打,在牆上鑿出一顆又一顆這100多年來與臺灣文學臺灣糖業相關的人頭肖像,藝術之美讓人驚歎,開幕不到半年,現在已經成臺南最難訂餐廳之一,常常連平日中午都要排隊。

▲整建之前的廳舍餐廳像是個廢墟。

▲牆上肖像是用原本長了壁癌的混凝土牆壁敲打而成,完全展現設計師功力。

▲善化廳舍餐廳牆壁上16個頭像,每個都有故事與來歷,都與臺灣糖業或文學有關。

比較感人的是,還有糖廠老員工在他們施工時每天充滿敵意來監視,等施工完成、看到昔日辦公廳未脫離歷史原貌卻又風華再現,因此回家把珍藏了數十年的糖廠老電話及花瓶都搬來,沒說要送,只說:「給你們擺,給你們擺,它們就是應該擺在這裡纔對。」言談中滿是不捨與欣慰。

一句話能帶來的影響,就像熱帶雨林的蝴蝶揮一揮翅膀也有可能改變世界。多埋一點好種子。

▲糖廠老員工看到昔日辦公廳風華再現,把家中珍藏的物件都搬來要他們擺在餐廳內,「它們就是應該擺在這裡纔對」。

▲善化廳舍餐廳價目表

▲善化廳舍餐廳的外觀,是一棟歷史超過百年的老建築。

廳舍餐廳

地址:臺南市善化區溪美里234-4號

電話:06-5812126

營業時間:每週二至週日11:00-14:00、17:00-20:30(每週一公休)Facebook粉專請點此

陳志東新書嘉南平原的心跳聲》,內有更多相關的嘉南平原物產故事。陳志東,資深旅遊美食記者,現爲自由撰稿人,看過世界大景,走遍臺灣鄉鎮,喜好觀察書寫日常生活裡的小人物及農民土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