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年輕人突破內卷與躺平的思維(林建甫)

大陸年輕人在購物。(藍孝威攝)

因爲疫情,國內5月失業率陡升至4.11%,6月再到4.8%,是金融海嘯後新高。今年學生畢業離校,正逢廠商受害、經濟困頓,找工作大不易。最近華人世界流行「內卷」與「躺平」,前者指向「過度競爭」,後者爲「退出競爭」。這兩個詞是當下中國大陸90後甚至00後們的熱語,反映出年輕人對社會競爭白熱化的挫折感。

內卷 (Involution)出自拉丁語詞彙「involutum」,可翻譯成捲入或糾纏。在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界多有討論,有過密化,重複勞作、發展遲緩的意思。在網路上,「內卷」這一詞出現了語意偏移,有用來指內部惡性競爭,也有充滿看不見隧道盡頭亮光的無奈,甚至是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因爲套用程式執行迴圈 (Do-Loop) 的概念,人生就如不斷迴轉的陀螺。忙、茫、盲而無所成。

早期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在《農業的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中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認爲長期精耕細作投入大量勞動力卻沒有經濟提升的現象。書中提出「農業內卷化」的觀念,用以解答爲什麼爪哇沒有產生農業進步以及工業革命的發生。

我認爲以經濟學來講,內卷背後雖說是高度一體化的無用競爭,其實就是邊際效用遞減,邊際成本遞增。這是很基本的經濟定律,前者說明消費者消費產品到一定的程度後,增加消費量則其滿足感會逐漸地減低,簡單的例子如喝汽水;而後者則是生產者在生產產品到一定的限度後,則生產成本會隨着產量增加而增加,因爲資源的有限,規模的侷限等等。

農業的問題,爪哇是可以突破的,就如全世界農業就業人口都已經大量減少,農產品的產量還在創新高。找到方法,應用新科技就可以突破,解決內卷化,不是問題。

准此,年輕人內卷化的困擾也是可以擺脫,更不用再無助地躺平。首先競爭看來很嚇人,如何突破心理障礙?俗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經濟學中也有比較利益法則,比較就是不要管絕對,而是可以找到「相對」的有用。這個社會上即使有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也無法包攬所有事情。那麼每個人只要找到自己「相對」上具有優勢的工作,透過分工合作,雙方均可受益。

例如,理科不好的人,可能語文天分高;體育不好的人,可能音感很好,唱歌曼妙;什麼都比不上別人的人,總有幾樣比較不差的。依此,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應該致力於發掘、培養自身的「比較利益」專長。人人只要發揮「比較利益」,一定可以在社會上找到立足之地,進而發揮所長,促進社會進步。

其次,參加教育訓練,讓自己有所突破。以一個教育工作者而言,我認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難免遇到撞牆期,但轉換心境,尋找不同的參考書籍,聽聽別的解說,尤其是高手的看法,一定可以讓問題得到解答,增進自己的功力。最怕的是灰心喪志,沉淪而萬劫不復。

另外,當然挫折背後一定有大環境的問題。有時我們會覺得渺小得如一顆小螺絲釘,無法撼動大局,就只好隨波逐流。但其實不用那麼悲觀,對年輕人而言,年輕就是本錢,還是有無限的可能。重點是,要時時努力,準備好了,機會來了,用力把握,抓住就可以順勢脫穎而出。切記,人生不會永遠在逆境,但機會是不等人的。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問題。王永慶小時候窮到只能當米店的送貨員,郭臺銘創業時靠的是母親標會給他的10萬元當創業基金,但他們都苦過來,克服挑戰,成就事業,成了一代首富。

現代的物價、房價都很高不利創業,但新的就業服務、創業輔導、共享辦公室,還有很多機構及加速器亦持續提供技術、資金、法律、市場等幫忙年輕人創業圓夢。所以現代的年輕人不必內卷、躺平或自怨自艾,瞭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腳踏實地,努力去闖,皇天將不負苦心人。(作者爲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