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化身雙語國家的成本效益(林建甫)

正德高級中學將轉型增設國小部,舉辦雙語小學堂體驗營活動 。(家長提供/吳敏菁彰化傳真)

最近拜讀臺大廖鹹浩教授在本專欄所寫的〈擁抱貧乏與平庸:「雙語國家」的高燒〉,文中提到的諸多問題,心有所感。我就以經濟學「成本、效益」的觀點來狗尾續貂,進行論證。

首先,依據教育部課程綱要,小學三年級學英文即可,但許多縣市的確從小一就開始學英文。例如臺北市從91學年度起便全面推展與落實英語教學,從小一到小六,每週都有2至3節英語課。但是這樣的學習跟其他國家相比呢?

臺師大英語系陳浩然教授曾公佈亞洲各國的國中小英語授課時數狀況:臺灣、中國和南韓都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安排英語課,國小授課時數以韓國200小時最多,其次是中國190小時、臺灣150小時、日本100小時;國中授課時數以日本350小時最多,其次是南韓340小時,中國315小時,臺灣僅250小時。

另外,我從教育部網站找到一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英語文》,其中談到:國小的英語文教育,口語部分應至少會應用300個字詞,書寫部分則至少會拼寫其中180個字詞。國中應至少學會1200個字詞,並能應用日常溝通中。高中每一冊的字彙不宜超過600字,教材內生字儘可能選用常用4500 字。

然而,一般有考英檢的人大概都知道,如果想拿到多益550分(相當於英檢中級),約需要4500~5000字彙量。如想達到多益750分(約英檢中高級),則需要7500~8000字彙量。如果想挑戰更高目標,如多益900分(或英檢高級以上),字彙量則要到1萬~1.2萬左右。我在合衆國際社( UPI.com) 2016年的調查報告中查到美國英文母語人士20歲字彙量是4.2萬字,60歲字彙量是4.8萬字。

在臺灣,我們的母語是中文,沒有英文環境,要達到英文流暢的地步,例如英檢高級以上,非常困難。這也說明在臺灣,縱然大學、研究所畢業,都難以享受英文閱讀樂趣。因爲要看懂普通的英文報章雜誌,最少要有2萬個單字量!若指望和歐美才俊並駕齊驅,那必須攻克5萬字的山頭!也難怪政府機關、學校系所根本很難弄出中文同步的英文網頁。那個成本都非常的高。

對比中文字,兩岸三地都有統計常用字,臺灣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爲4808字,中國大陸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常用字集爲3500字,香港的常用字字形表爲4759字。其實如果是要看報章雜誌,那所需的字數更少。基本上只要3000字就完全沒有問題。

所以中英文的不同在於,英文字字彙量極大,因爲拼音文字,造字相當簡單,字根字首拚一拚,一個新字就跑出來。反觀中文字,是方塊字,造字不易,因此我們是用組合的詞彙來表達,詞彙量是相當大。各種新舊詞彙、流行話、慣用語、方言俚語、舊詞新說隨緣起滅,積漸成解,更是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但在中文的環境,大家沒有問題。我們更可以輕鬆地享受閱讀的樂趣,可以反覆吟誦令人陶醉的詩詞歌賦。

中文字神奇的是,從漢代以後,筆畫以曲線爲主的小篆逐漸被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的隸書取代。到了唐代之後再演化成楷體或行楷,迄今幾乎一模一樣。但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西方莎士比亞時代 (明朝萬曆年間)的英文跟現代英文差別已經非常大,遑論更早之前的中古英語或古英語。可是漢唐留下來的文字就沒這個問題,基本上我們大都看得懂。有些文言文行文簡練,典故雋永、對仗駢驪、音律工整,雖經千年的歲月,如今讀來仍讓我們與作者心靈神會。從文言文閱讀中可以學習到文字的美感與語感,而摘抄的優美語句更能夠豐富我們的文學人生,效益非常大。

因此,我非常贊成廖院長文末說的:「若要大幅度強化英文教學,勢必從國文課中挪用更多時數。中文能力因此必然繼續衰退,而英文能力也與母語人士距離尚遠,其結果便是兩頭落空;粗陋的語言必然無法進行高階的思考,當然更無法創造」。(作者爲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