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一粒紅藜,讓排灣族青年年收入400萬

吳正忠(中)帶動部落青年返鄉,如今年收入400萬的他說:「我要讓部落的人看到,不打零工,也可以在部落好好過日子。」(圖/商業週刊/攝影程思迪

文/賴寧寧

臺東縣南迴公路旁的大竹村,是近兩年很夯的養生糧食紅藜的故鄉。紅藜,有穀物紅寶石」之稱,不止因它的紅色外殼,更因它的價格、營養成分是所有穀物最高而得名。

一斤紅藜要價600元,比頂級稻米貴5倍,爲什麼?「產量少、營養成分高是兩大主因,」農委會水保局臺東分局王志輝說。紅藜是臺灣原生種,是上天賜原住民的禮物,但它從來不受重視,連原住民部落也少人種植。

一個熱血排灣青年返鄉打零工,意外發現「紅寶石」

「紅藜以前是原住民用來趕小鳥的,」大竹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金福說,原住民主要糧食是小米,鳥喜歡吃小米,不喜歡紅藜,因此,原住民通常會在小米田周圍種整排紅藜,做「紅衛兵」來保護小米。它是田間配角,原住民除了將紅藜釀成酒,過去很少拿來食用。

讓「紅寶石」暴紅,從產地到餐桌,有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排灣族青年吳正忠,一位是水保局分局長王志輝。

31歲的吳正忠9年前從都市返回部落,靠打零工爲生。5年前,他翻開家中舊照片,找到一張他小時候與紅藜的合照,媽媽告訴他:「這是Djulis(排灣族對紅藜的稱呼)。」這是他第一次知道紅藜,是族人百年來的傳統作物。

他上網查資料,找到屏東科大的研究報告,發現紅藜的營養價值高,決定當農夫種紅藜。收成後,他賣帶殼的紅藜給盤商,一斤只賣80元,但他發現盤商加工去殼後,一臺斤卻賣到600多元。於是他自己嘗試脫殼、包裝,走出部落銷售,到臺東市著名景點鐵花村擺攤。

一個雞婆公務員串聯部落,把紅藜變南迴特色產業

兩年前,王志輝調到水保局臺東分局當分局長,某天,他在鐵花村遇見吳正忠,名片上寫着「熱血青年」,讓王志輝對他印象深刻,當下買了一包紅藜。一位熱血原住民,碰上一位雞婆官員,南迴的紅藜聚落就這樣紅起來。

他召集水保局員工組了「紅藜團隊」,開始在南迴沿線的部落趴趴走,鼓勵部落農民種植紅藜。大竹村是第一個示範區,這裡原本以種植小米爲主,兩年多來,部落因紅藜收入倍增,「我們這裡的老人,收入最差的,一年15萬,最好的有5、60萬,」張金福說,以前原住民老人家只能依靠老人津貼,或靠子女奉養生活,每天閒晃沒事做;如今,老人家因紅藜而忙,年輕人因紅藜返鄉,全村900人,有300人投入生產

王志輝還想辦法打開行銷通路。他採用在地名號的策略,例如三星蔥、麻豆文旦,將紅藜正名爲「臺東紅藜」。他並透過知名農產電商「臺灣好農」網站,幫大竹村銷售紅藜,沒想到不到3個月就賣完,讓農民信心大增。

他賺來的全拿去租地復耕土地,吸引年輕人回鄉打拚

有一次電視臺找吳正忠上節目,主持人脫口稱他「紅藜先生」,腦筋靈活的他,乾脆在臉書上用「紅藜先生」名號賣紅藜,更被桃園一家生技公司找上,以「紅藜先生」爲品牌,合作生產紅藜面膜酵素及點心,銷售紅藜系列商品,他去年更成立「都藜氏公司」,當起老闆。

問他現在一年收入多少?「400萬啊,」他阿沙力的說。他把賺來的錢,又統統投入購買設備、租地,一步一步讓部落土地復耕。

如今,「紅寶石」在南迴沿線燦爛發光,吸引更多青年,投入這產業。下一階段,王志輝說,紅藜將朝擴大種植面積,與大廠契作,讓訂單、價格趨於穩定,這樣,會有更多部落青年返鄉,更多人安居樂業

【更多報導

BBC爆紅影片:爲什麼亞裔女子就是「褓姆」?「不經大腦」的直覺正是歧視之所在

職場遺忘的八年級生!「大學玩四年」是對自己人生最大的報復

「房子本來就不是給領薪水的人買的」中國旅行社總經理戳破:臺北房價根本沒泡沫!

夜市牛排、百元小火鍋...都是膠水黏的重組肉?營養師:別傻了,不是你想的那樣!

快收藏》「壽司薑片吃」非常不專業!遊日超過百次達人:7個壽司店必備知識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