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難搞定?家長這樣做纔是明智之舉,建議提前瞭解
“這樣的日子,何時纔是個頭啊!”
最近在微博上,我無意間翻到了一位父親的無奈發聲。
他的兒子剛踏入青春期,近半年來,父子間的關係如同緊繃的弦,隨時可能斷裂。
每當放學回家,孩子總是徑直躲進自己的房間,彷彿那扇緊閉的門隔絕了外界的一切。
偶爾的交流,也只是爲了索取所需,稍有不順,便面色陰沉得可怕。
父親曾多次嘗試與兒子促膝長談,但每次都如泥牛入海,得不到任何的迴應。
孩子的沉默與冷漠,讓做父親的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敗。
看着曾經與自己無話不談、親密無間的兒子如今變得如此疏離,這位父親滿心焦慮、萬般無奈。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總能讓家長們陷入一場又一場的“苦戰”。
曾經那個依偎在懷中的小天使,突然間彷彿變成了渾身是刺的“小怪獸”,叛逆、敏感,一言不合便怒火中燒。
面對這樣的轉變,又有哪位家長能夠泰然處之呢?
遇到這樣一個情緒多變、難以捉摸的孩子,我們作爲家長,又該如何去引導他們,與他們共度這段特殊時期呢?
01 與青春期孩子正面對抗,只會兩敗俱傷
由於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營養的改善,現在青春期其實都早已提前了,許多孩子在小學高年級就已經踏入了這個特殊時期。
這也讓很多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家長打了個措手不及。
我們要看到,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大,行爲難以預測。
他們一方面渴望獨立,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追求自我和個性;
另一方面,又由於大腦前額葉皮層等區域尚未發育完全,他們在情緒管理和換位思考方面仍存在困難,容易衝動和偏激。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選擇以硬碰硬的方式進行教育,那麼親子關係勢必會陷入緊張和對立。
在一部名爲《成長的煩惱》的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令人深思。
13歲的男孩張曉明正處於青春期,他對於母親的過度關心和干涉感到極度反感,母子之間矛盾重重。
張媽媽是個細心且嚴格的母親,她總是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去發展。
然而,孩子卻常常與她的期望背道而馳,這讓張媽媽很有挫敗感。
一次,張媽媽得知學校有一個數學競賽,她認爲這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於是毫不猶豫地給張曉明報了名。
但當她告訴孩子這個消息時,張曉明卻堅決反對,他甚至大喊:“我死都不會去參加的!”
張媽媽被孩子的態度激怒了,她一氣之下摔碎了張曉明心愛的模型。
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張曉明,他衝進自己的房間,反鎖了門,整整一天都沒有出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母子倆的關係降到了冰點。張媽媽無法理解,爲什麼曾經那個聽話懂事的孩子會變得如此叛逆和難以溝通。
而張曉明在接受採訪時坦言:“我最反感的,就是媽媽總是強迫我做我不喜歡的事情。她從來不問我的想法,只是按照她的意願來安排我。”
當被問及何時最不願意與父母交流時,他表示:“每當我心情不好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她總是嘮叨個不停,這讓我更加煩躁。”
張曉明的經歷並非個例,而是衆多青春期孩子的真實寫照。在這一階段,父母的強制和壓迫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和對抗。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我們試圖通過強制和壓迫來讓他們屈服,那麼最終只會將他們推得更遠。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沒有真正的贏家。
02 青春期碰撞,父母以退爲進是智慧之舉
心理學上的“蝴蝶效應”告訴我們,“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這意在指出,微小的變化可能帶動整個系統的巨大連鎖反應。
在育兒領域,這一理論同樣適用。家長對待青春期孩子的微小態度和反應,都可能對他們的成長軌跡產生深遠的影響。
到底是選擇與孩子硬碰硬,導致關係緊張、矛盾升級,還是選擇以柔克剛,促進和諧共處,這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渴望被尊重、被理解。
因此,作爲父母,我們需要摒棄強硬對抗的做法,以更爲柔軟、包容的方式與孩子相處。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
1.保持沉默與適度妥協
張阿姨的女兒今年剛升入初中,面對青春期的種種挑戰,張阿姨卻顯得從容不迫。當我們向她請教秘訣時,她淡然一笑:“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學會閉嘴和讓步。”
她解釋道,自從女兒進入青春期後,她就很少再對女兒進行無謂的說教和嘮叨,而是更多地選擇傾聽和理解。
同時,對於女兒的一些合理堅持,她也會給予適度的妥協和支持。這種看似“無爲”的做法,卻讓母女關係愈發地和諧融洽。
過多的言語干涉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和叛逆,而適時的沉默和妥協則能夠傳遞出我們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2.角色轉換,成爲孩子的“並肩戰友”
心理學教授李鬆蔚在分享自己與青春期孩子的相處經驗時提到:“家長要嘗試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去理解他們的世界。”
爲此他建議家長們放下身段,與孩子成爲朋友,共同面對成長中的困惑與挑戰。
以網絡遊戲爲例,李教授指出,如果孩子沉迷於遊戲,家長不妨試着去了解遊戲背後的吸引力所在,甚至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遊戲的樂趣和意義。
通過這樣的方式,家長不僅能夠增進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有位家長就成功運用了這種方法。她的兒子在青春期時非常迷戀一款網絡遊戲,而她沒有選擇簡單粗暴地禁止孩子玩遊戲,而是主動與孩子一起玩遊戲、討論遊戲。
在共同的遊戲過程中,她不僅瞭解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需求所在,還成功引導孩子將興趣從遊戲轉向了更爲有益的學習領域。
最終,她的兒子不僅順利度過了青春期,還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理想的大學。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需要學會以退爲進、以柔克剛。
通過保持沉默與適度妥協、角色轉換與並肩作戰等智慧之舉,我們可以與孩子建立起更爲緊密、和諧的關係,共同迎接成長道路上的種種挑戰。
結語
《青春不迷茫》一書中提及:“青春期,如同翻涌的海洋,既深沉又洶涌。那些表面叛逆、冷漠的孩子,其實內心深處正渴望着父母的溫暖與支持。”
當孩子以倔強的姿態和尖銳的言辭與我們對抗時,那背後隱藏的,往往是一顆期盼理解與關愛的心。
身爲父母,我們的責任是給予孩子肯定、激勵與尊重,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分量,從而勇敢地面對挑戰,享受成長快樂。
願每一位孩子都能順利渡過青春期的波濤洶涌,蛻變爲更加璀璨、自信的自己,迎接未來的每一個晨曦與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