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成績出爐,孩子若考砸了,建議家長讀一讀這篇文章
半期考剛剛結束不久,家長對孩子的半期考成績有欣喜交加的、也有忐忑不安的。
孩子每一次的分數起伏,都像是家長們心頭的潮汐,忽高忽低的。
你的孩子,在這次半期考試中,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學習節奏?
半期考之後,無論成績如何,都已成過往,家長們此時最應該做的,是對這段學習之旅進行一個回顧和反思。
孩子成績進步了,就把經驗提煉出來,然後把這些學習經驗傳承下去。
孩子成績退步了,就要剖析原因,深挖教訓,不貳過。
如此才能助力孩子更上一層樓。
01 孩子考砸了,家長常見的3種口不擇言的情況
在一個班級裡幾十個孩子當中,總會有名列前茅的佼佼者,也會有暫時落後的所謂“學渣”。
孩子考試成績理想還好說,家長孩子的心態都很平和、全家其樂融融。
就怕孩子考出一個班上墊底的成績,這會讓很多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家長抓狂。由於家長口不擇言,讓本就情緒低落的孩子徹底陷入絕望,從此一蹶不振。
家長常見的口不擇言的情況有以下三種:
◐ 一是質問孩子:你就考這麼點分數?你讀什麼書啊!真不是讀書的料……
潛在的後果是:家長這麼質問孩子,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我真的很差嗎?我真的不行嗎?”進而削弱他們的自信心。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將徹底歸零。
◐ 二是對孩子抱怨:我們對你付出這麼多,你卻考成這樣,對得起我們嗎?
潛在的後果是:孩子可能會覺得“你們的付出是爲了我,如果我考不好,就是對不起你們。”這樣的責任感對於孩子來說過於沉重,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學習本應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非對家長的回報。
◐ 三是拿孩子和別人進行比較: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每次都考得那麼好,你怎麼就不能像他一樣?你不覺得丟人嗎?
潛在的後果是: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往往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而不是盲目的攀比。
我們要明白,考試不僅僅是爲了得到一個分數,更重要的是通過考試來發現孩子的問題和不足。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能對孩子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02 引導孩子圍繞試卷分享得失成敗
成績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它並非衡量孩子全面發展的唯一標準。
我們應理性看待成績波動,避免過度焦慮或動輒發怒。
每次考試後的指責與爭吵,只會讓孩子對考試產生恐懼心理,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倘若我們對孩子的成績感到焦慮不安,那麼首要任務是調整自己的心態。
以平和、淡定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學習成果,關注他們的努力與進步,而非過分糾結於分數的高低。
當期中考試試卷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需要讓孩子圍繞這份試卷進行如下方面的分享:
待孩子分享完之後,我們再與他一起進行一個整體回顧。
這樣的探討與交流,不僅是在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更是在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將視線投向學習的過程。
要讓孩子深刻領悟,唯有將學習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做得盡善盡美,方能收穫理想成績。
學習,本就是一場關於積累與沉澱的旅程,待到時機成熟,自會迎來瓜熟蒂落、碩果累累的喜悅時刻。
03 尊重孩子的差異,以包容心態去接納他們的不完美
每當考試成績出來之後,很多家長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的孩子進行比較。
在對比中,往往以貶低自家孩子的情況居多。
這就失去了合理對比和正常競爭的意義。
正常進行對比符合大多數人的心態,競爭也是人之常情。
但過猶不及,如果我們過於強調對比,不僅不能激勵孩子,還很有可能打擊到孩子的自信。
我們關注成績的差異,並非是爲了攀比,而是爲了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發現自身的不足,並從他人身上汲取智慧與經驗。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對比與反思。不妨讓他思考:
這樣的思考與實踐,將有助於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去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學會欣賞與借鑑。
考試不僅是對孩子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更是對他們心理素質的一次磨礪。
我們要關注孩子面對成績時的心理變化,引導他們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
讓孩子明白,和中考高考這種大考不同,對待平時的考試成績不能有患得患失的心理,要學會調整心態。
面對成績,我們要引導孩子去分析背後的原因。
對考得好的孩子,我們要讓他們知道這是平時努力與正確方法的結晶,鼓勵他們繼續保持優勢。
而對於考得不好的孩子,我們更要給予關愛與支持,幫助他們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潛能與特質。
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差異,以包容的心態去接納他們的不完美。
同時,我們還要去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閃光點,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與鼓勵。
04 要懂得欣賞孩子的獨特性
事實上,單一的成績並不能定義一個人,我們應學會欣賞孩子的獨特之處。
如果孩子身心健康,能夠追隨自己的興趣和激情,那麼,即使他們暫時在學業上暫時表現平平,也完全可以成爲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個體。
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就像有些人天生擁有學習天賦,有些人則擅長體育。
而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可能並不適合每個孩子。
某知名作家張女士曾分享過她與自己孩子的故事:
她與丈夫都是知名大學的畢業生,在適當的年齡迎來了他們的孩子。
他們也和普天之下的父母一樣,想培養出學科優等生。
然而,等到孩子上學後,在學業上並未展現出特別的優勢,至少在當下是如此。
起初,她感到十分焦慮,爲孩子報名了各種補習班,甚至請了一對一的私教,自己也傾盡全力輔導。
但即便如此,孩子的學業成績仍然不盡如人意。
每次家長會,她總是低調地坐在一旁,希望不被老師注意到。
但拋開成績,她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其他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現。
雖然學業上不算出衆,但孩子心地善良、體貼入微,他始終保持着努力上進的態度。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班級選舉中,孩子以高票當選爲班級的文藝委員。
當被問及爲何選擇他時,同學們紛紛表示,他樂於助人、性格開朗,且富有藝術創造力……
這也讓她開始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
退一步來講,教育的目的,無非是幫助孩子未來能夠獨立生活,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如果孩子擁有善良、勤奮的品質,未來即使從事一份普通的工作,又怎會擔心無法立足?
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回到家中是一個溫暖的伴侶、一位慈愛的父親(或母親),在家人需要時總能夠伸出援手……
孩子若有這樣的人生,難道不也是一種美滿嗎?
結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引導。”
長久以來,我們總是難以接受孩子可能終將平凡,然而,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這恰恰是生活的常態。
不可否認,期盼孩子出類拔萃,特別是在學業上的成就,是每個爲人父母者的共同心願。
我們需要明白這一點,單次考試的分數,並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能力與潛力,我們應以更寬廣的視角來審視孩子的表現。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的支持和慰藉是他們最寶貴的力量。
無論成績如何,家門打開時,送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給孩子加加油、鼓鼓勁。
相信假以時日,孩子能遠遠超越過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