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泉州彩扎世家三代傳承初心不改

曹淑貞大師工作室裡的“小流水線”。吳冠標

中新網泉州2月6日電(孫虹 吳冠標)春節將至,僑鄉福建泉州年味漸濃。在位於老城區水門巷的曹淑貞大師工作室時,曹淑貞一家依舊忙碌着。

“因爲疫情影響,今年彩扎花燈預訂量比往年少了。”作爲福建省物質文化遺產(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曹淑貞認爲,彩扎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並不侷限於花燈,還可以作爲收藏的工藝品,或是贈送的禮品。“這也會是未來彩扎傳承發展的一個趨勢。”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曹淑貞正在製作彩扎。吳冠標 攝

彩扎興起於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由紙紮演變而來,紙紮品多用於紅白喜事場合,也就是俗稱的“糊紙”。後來經過發展,材料上由過去僅用紙紮發展成爲使用土、蠟、搪塑絲綢布料等,因此被稱爲彩扎。“泉州彩扎”於2019年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966年我進泉州工藝美術公司跟隨老藝人們學習彩扎、花燈,1969年開始獨立製作至今。”曹淑貞告訴記者,以往她學藝時彩扎材料是通草,但通草較脆且易損壞,所以後來她將材料改爲醫用棉布、絲綢以及紙板等等,大大增加了彩扎工藝品質感,形態也更爲生動。“例如製作綵鳳,如果翅膀用通草,那很容易軟塌下來;而我選用了紙板,就可以讓翅膀更硬朗,體現出展翅飛翔感。”

曹淑貞的女兒李靜詠是泉州彩扎項目市級傳承人。圖爲李靜詠在爲“鳳凰塗色。吳冠標 攝

除了將製作材料進行改良,曹淑貞還將彩扎工藝融入傳統花燈之中,起初是浮雕式的彩扎,後來是立體的人物、花鳥動物彩扎。她希望,以傳統民間故事爲題材,利用花燈爲載體,能讓更多人能夠知道彩扎、瞭解彩扎。

“這是我的創新,我也期待新一輩人能繼續創新,將泉州彩扎這種傳統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曹淑貞如是說。

將彩扎技藝融入傳統花燈之中。吳冠標 攝

讓她欣慰的是,女兒李靜詠以及外孫莊穎毅,都發自內心地熱愛這一門手藝,並且立志將泉州彩扎以及傳統花燈繼續傳承。

李靜詠是泉州彩扎項目市級傳承人,她繼承了母親衣鉢,傳承彩扎與花燈工藝。“小時候還沒有接觸到花燈,就先接觸到了彩扎,看母親在工廠做彩扎時便喜歡上了這門手藝,之後慢慢的學習過程中,也從愛好變成了職業和習慣。”

曹淑貞的外孫莊穎毅在教導小朋友們製作彩扎花燈。(受訪者供圖) 鍾欣

“做藝術的人總是要有一點瘋狂的。靈感稍縱即逝,一旦有了靈感,我便會閉門謝客,把自己關在小屋裡創作,直到把自己的靈感轉化爲精緻的工藝品。”李靜詠笑着說,“有時做菜中突然有了靈感,就立刻動手,結果菜都糊了。”

正是因爲有着這股“瘋”勁,李靜詠在學習母親技藝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件件優質的作品。例如她近期的得意之作《唐伯虎點秋香》花燈,這盞花燈上面部分針刺孔雀開屏,中間部分是走馬彩扎“唐伯虎點秋香”,下面部分則是刻紙竹鳥花草,在一盞無骨花燈上融入了三種工藝,令人大開眼界。

爲了傳承彩扎和傳統花燈工藝,曹淑貞母女倆還經常舉辦非遺課程,或者與學校合作,將彩紮帶入校園。而隨着第三代傳人莊穎毅彩扎技藝的進步,她們也會將帶着莊穎毅一起教導孩子們製作彩扎。

一家人的努力下,曹氏彩扎花燈聲名遠播。2005年以來,便經常有海外部分院校組織師生前來學習製作技藝;而作爲非遺傳承人,曹淑貞也曾遠赴菲律賓等地文化交流。在曹淑貞眼中,傳承發揚彩扎手藝是她的初心,更是她的使命,如今的她,對於下一代的傳承充滿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