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老家的廳廈

廳廈,是在一個自然村中由一姓兩姓以上合建的一個建築,也有的地方衆廳,是衆人的大客廳。它類似於祠堂,但與祠堂又有所不同,它是整個村莊一姓二姓甚至多姓家族的公共集體活動場所和中心,同時兼有宗祠、公祠等功能。我們贛南農村的自然村落裡大都建有這樣的廳廈,大小規模不等,因贛南大部分是客家移民,客家人比較團結,爲抵禦外侵,其舊式民居大都是圍屋,一排或幾排四扇三間、五間的結構,廳廈也一般設在民居的正中央,房屋有幾排,廳廈便有幾間。但它往往要比一般的屋子更華麗、更氣派。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老家的廳廈度過的,廳夏也是我兒時的樂園。歲月悠悠,滄海桑田。如今,雖然老家的廳廈已蒼老破舊,只留殘牆斷壁,但我對它依舊難以忘懷。正如有一首歌唱的:“你是我一片思鄉的情,你是我童年最真的夢……”

老家叫乾窩,因村山窩,屋門朝東,按占卜術屬“乾”方,故名乾窩。老屋是個圍屋,是殷、劉兩姓人合建的,建於清代乾隆五十八年,已有近230年的歷史。圍屋分前、中、後三排,均爲上下兩層樓,除廳廈和四邊的房子是青磚外,其餘是土磚木結構。前排只有左中右三個堅固的大門,晚上只要把這三個大門關上,外面的人很難進來,裡面的人很安全。

圍屋四角有四間小炮樓式的小屋,有槍眼,爲防外侵。圍屋的屋檐階沿都用鵝卵石鋪成,上下左右有兩條巷子聯通,若遇下雨天,你到任何一戶人家去串門,均不需雨傘斗笠,甚是方便。圍屋住着30多戶人家,160多人,殷姓佔了90%,儘管劉姓人口較少,但兩姓居民均以叔伯兄弟姐妹相稱,和睦相處。

廳廈居圍屋的正中央,前中後三間,約600平方米,前後兩個大天井。廳廈裡面雕樑畫棟,所有屋檐門窗都有木浮雕,雕刻技藝精湛,龍、鳳、鹿、麒麟等動物栩栩如生。福祿壽禧,應有盡有。廳廈首先是村裡祭祖、議事和開會的場所,每當村民紅白喜事,在廳廈擺上二三十桌,熱鬧非凡。廳廈的門口有一塊很寬的空坪,像個小廣場,前面是兩口呂字形的小池塘,也稱風水塘。門口大坪是村民室外活動的場所,也是大家晾曬衣物的地方,更是小朋友玩耍打鬧的好去處。

上廳是祭祀先祖和紅白喜事主持儀式之地,也是舊時代家族禮制和執行族規家法的神聖殿堂。在“天子壁”上設置了神臺神龕,我們的廳廈因是兩姓共建,故神龕裡有殷、劉兩姓的先祖靈牌,左邊是劉氏,因他們先開基,殷氏後遷入,故殷氏居右邊,左昭右穆,排列有序,並分設兩個香廬,也許因是兩姓,就沒有掛哪姓的堂號牌匾。

過去每當初一、十五或過年祭祖時,香火旺盛,鞭炮齊鳴。村裡人每逢婚喪嫁娶時,都要在這裡舉行儀式。男子結婚,新娘戴着頭蓋,遮着米篩由已婚女性牽進廳廈拜天地、拜祖,祈求保佑子孫滿堂,然後入新房;出嫁女則要在出嫁前到這拜別祖宗,然後戴上頭蓋,頂着米篩,哭嫁離開上轎或上車。每當哪家有新生兒出生,三朝那天便要抱到廳廈來拜祖。白事的規矩則更繁雜些。200多年來,歲月更替,生老病死,迎新送舊,這古老的廳廈不知道迎來了多少生命的誕生,也不知送走了多少族親

中廳是一般的活動場所,沒有上廳那麼莊嚴肅穆,也是我們時候打鬧最多的地方。廳兩邊放着兩張五六米長的大板凳,可供人坐也可供人睡覺,木匠師傅來了更能派上用場。中間擺放着兩張油漆辦公桌,用於生產隊工分之用。桌上有一盞大煤油燈,每天傍晚有人把它點亮,直到深夜最後一個離開廳廈的人把它熄滅。

我家就住在廳廈隔壁,跨箇中間邊門就進來了,所以小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廳廈玩耍。每餐把飯端來,和小夥伴們爭搶位置,中午晚上也睡在廳廈的大板凳上不肯回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請來的木匠、裁縫、鐵匠、理髮等師傅都在這裡幹活,展現他們精彩的技藝。而每天生產隊做工回來後,男人們都在廳廈聊天吹牛,冬天圍着火盆在一起烤火,談天說地,歡聲笑語。天暖的時候,尤其是夏天,一到午後傍晚,男人們有的打着赤膊穿着短褲,搖着蒲扇,躺在涼椅上;有的則提一桶熱水,在廳廈的天井街沿上洗澡,這裡成了天然澡堂。晚飯後,生產隊的計分員吹哨,大家帶着公分薄來把當天勞動的工分計上,等年終結算,隊長則乘機把小隊第二天勞動的分工提前佈置。記得那時中廳還掛了個廣播喇叭,那是最早的村村通了,我最喜歡聽的就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晚上睡在中廳的大板凳上聽廣播,有時一直聽到“今天的播音到此結束”,直到大人們計工分結束了,父親把我抱回家。

記得那時,剃頭師傅是來得最勤的手藝人,每十天來一次,每人全年的費用在2元左右,全村男丁的名字用紅紙貼在牆上,那是爲方便排飯,每次師傅在哪家輪飯一次,便在其名下畫上一個“0”,理髮先來後到,不管老幼自覺排隊,未排到的則在大板凳上坐着等候

有時來了一兩個唱古文的盲人,晚上拉起了二胡,父親便會裝好兩鉢飯菜叫我端到廳廈給他們送去。飯後大家都來聽古文,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大都是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古文師傅邊拉邊唱,一直到深夜。

下廳比上、中廳要低兩個臺階,裝飾也簡單些。左邊放着一座石磨,右邊有一個石臼,每逢節日,特別是過年,這兩件寶貝搶手得緊。那時沒有電,全靠人工操作,鄉親們用它磨米粉,磨豆做豆腐,打馬茲米果。年關時候,排隊等候,一天24小時,十天半月也停不下來。

廳廈最熱鬧的時候,是在過年。除夕當天,大家要在這裡殺雞敬神,香火焟燭,三牲供品,一應俱全,屆時爆竹喧天,通宵達旦。

大年初一,村裡要舉行拜年活動,大家打鑼敲鼓前往村口拜社官,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拜年結束後男人們全部集中在廳廈喝酒,往往是每家提一壺米酒,三兩個最好的菜,比一比誰家的酒菜更好,比一比誰家的婦娘子更巧手能幹。

年初二大家仍然要去廳廈殺雞,因爲要祭祖。祖德流芳,宗功世澤,客家文化傳承了忠孝傳家的儒家思想。年初三之後便有龍燈獅子表演上門,那又是另一種熱鬧……

歲月流逝,鄉親們陸續搬離了圍屋,在外蓋起新房,只剩下古老的廳廈,孤孤單單地矗立在荒野之中,廳廈也逐漸不再熱鬧了。每次回老家,去廳廈拜一拜,看一看,歡樂熱鬧的場面,一幕幕彷彿就在眼前。最近幾年,老家廳廈成了危房,東倒西歪,令人心疼。今年,村民們決定集資重修廳廈,我也積極參與其中,也許過不了多久,廳廈便能煥然一新,我多想它能回到從前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