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口AI英語高培生:讓孩子多跌倒幾次,這是一生的財富

2020年10月28日,2020本站教育金翼獎論壇“如何從小爲孩子賦能未來”在本站北京公司盛大舉行,多位教育行業不同賽道、不同機構的權威專家進行思想碰撞。巧口AI英語創始人美國楊百翰大學博士高培生先生在論壇上做了精彩發言。

巧口AI英語創始人、美國楊百翰大學博士  高培生先生

本站教育:首先想先聊一聊未來30年中國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

高培生:現在再規劃未來30年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說句實在話有點像算命,其實我們也不知道未來30年是怎麼樣的,但有一些東西,作爲未來人才的核心和基本,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就是德智體美勞。德智體美勞肯定沒錯,但我們還要提煉一下在德智體美勞的基礎上加點什麼,我想有三點:

1、百折不撓的抗挫折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爲什麼我這麼說?90年代初時美國的教育研究會做了一個長達五年的跟蹤研究,研究當時在科學領域、藝術領域、運動領域裡最傑出的20個人,跟蹤五年,基本把家底都翻了個遍,親戚、朋友、老師、同學,甚至包括他們的日常,他們想發現這20人有什麼共同的地方,使得他在各個不同的領域裡能夠成爲傑出的人,最後發現實際上不是他們在各自領域中的天賦或專業技能,而是他們在各自領域裡堅韌不拔的習慣以及抗挫折力,在抗挫折的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使得他們成爲自己領域裡最傑出的人。

無論社會科技未來怎麼發展,要成爲未來人才的話,這是必須要經受的,而這一點其實也是中國教育非常缺乏的部分。

2、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一點也是我們缺乏的,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耶魯大學的前任校長,他在耶魯大學擔任過20年的校長,他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畢業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學到很多專業技術和知識,這是耶魯大學的失敗。這聽起來像是一個三本學校校長對孩子沒學到知識的開脫,但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他提到了終身學習的能力,他另外說過一句話,“耶魯培養未來的領袖,我們主要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打下終身學習的基礎”。大家都知道,知識的迭代很快,可能現在你學的知識,經過兩三年迭代就落戶,現在大學生學的知識到他大學畢業時可能就要被淘汰了,不夠用了,這時你進入社會應該以什麼心態去工作?我們非常高興能跟這樣的教育家合作,他也促成了我們跟耶魯大學的戰略合作,我們有一個“耶魯大學青年領袖培養獎學金計劃”,每年有18個名額給中國的孩子,全額獎學金,而且只給中學生和高中生(高三生不要),選拔和培養未來領袖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還有一句話是耶魯大學校長說的,我們不應該是教太多知識的學校,而是應該教會學生能夠適應任何領域的工作。這聽起來像金庸小說,學了很多招數,最後無招勝有招了,我覺得有道理,其實就是終身學習的能力。

3、我們在培養未來人才時要讓他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他要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這很重要,因爲這是他真正努力堅持不懈的根本。

本站教育:以前家長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在我們都不知道起跑線在哪裡,我們應該如何爲孩子做準備,爲他們培養未來能夠在社會立足的素質呢?

高培生:如何爲低年齡孩子賦能,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有很多智慧,中國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你給小孩子培養什麼,七歲給孩子培養什麼,在這個基礎上定型以後,他未來成爲什麼樣的人差不多就會有一個大致判斷,其實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儘管當時是老祖宗的經驗積累。

美國一個非常著名的當代教育家、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做過一個研究,他發現17歲人的智力水平如果是100分的話,4歲時孩子的智力已經達到50分了。也就是說在17歲的100分中有50分是在4歲前完成的,4-8歲又完成了另外的30分,也就是說,80分是在8歲以前完成的,最後的8-17歲只完成了智力發展的20分。

這說明什麼?“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道理的,在這個階段我們如何培養?智力能不能培養?其實是有培養、有提升的,當然也有天生因素。中國也有一句古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很傑出優秀,大了以後不一定有太多出息,其實這就跟我前面說到的挫折教育、終身學習能力相關,如果你在7、8歲時已經是神童了,受到了各種讚譽,這個過程中如果受到了一點挫折,失去了光環,從此可能會一蹶不振,那就“大未必佳”了。

同時,即使在小時候,8歲、10歲時很優秀,但那時候體現的優秀更多是機靈,並不代表你有很多知識儲備和能力儲備,如果沒有終身學習能力,只是躺在8歲的成就上,未來一定不會成爲成功的人。在這一點上,我們在提高學生的智力、孩子智商的同時怎樣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抗挫折能力非常重要。

我們巧口有一個公益性的國際競賽,這個國際競賽非常殘酷,叫亞洲盃英語拼字大賽,沿襲美國的Spelling Bee,考官在場上說一個單詞,你要根據發音把這個單詞拼出來,你可以問各式各樣的問題,然後去了解這個詞到底是什麼,這是非常好的比賽。中國孩子關於競賽方面的鍛鍊是非常缺乏的。不說批評吧,中國的孩子缺少競賽,我們反對把競賽跟升學掛鉤,但我們不應該禁止競賽。因爲我看到了太多美國孩子在低年齡層小學階段參加各式各樣的比賽,比賽都是社會比賽,人家也不會跟升學掛鉤,但這個過程中父母如何培養你面對挫折、怎樣調整正確心態,然後再往前走,取得成功。這方面我們可以說中國把升學和功利性競賽放到了一起,但我們真正培養孩子能力和性格的競賽應該更多,哪怕就是體育競賽,我們要有很好的體系,比如8歲的孩子在美國練網球,區域裡可能是排第五、第六,往後可以在州里排前十,但州里前十能夠決定你未來成爲網球專業運動員嗎?不一定會,但這是你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

在這一點上我們見到太多中國家長在面對孩子挫折時的各種狀態,給大家舉個例子,當時我們比賽在海淀,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孩,大概8歲左右,她參加了比賽,據她們家裡人講,帶過來時,海淀區英語比賽基本上該得的獎她都得過了,因爲我們這個獎是國際的,也想來試試。最後這個8歲的孩子在一個非常簡單的單詞上錯了,大概學過英語的孩子都能說出來,但她在這上面出錯了,家長打死不接受這個結果,因爲她被淘汰了,家長說這麼簡單的單詞我的孩子不可能出錯,一定是你們的比賽出了問題,好在我們的比賽是全程錄像。最後家裡人拉着孩子氣沖沖地出了比賽賽場,打亂了整個比賽,出了考場。這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如果你的孩子在這麼小的時候面對這樣的挫折,家長都沒有好的引導方式跟心態的話,你說你的孩子在未來經受更大、更重要的挫折時她會怎麼面對?

同樣一個比賽的另外一個案例,因爲當時我們是送到美國去參加決賽的,這個孩子得了中國的冠軍,正常他應該去美國參加比賽,但因爲一些其他因素,他不能去美國參加比賽了。家長怒了,我已經是中國冠軍了,當時你說應該去美國參加比賽,爲什麼不讓我去?我跟他說:首先你要做好最壞的準備,可能你的孩子真的不能去,那你怎麼對他說,因爲生活中可能會有各種不如意的事,但我們要從正確的方式去努力爭取,有幾件事我們一起想辦法:

1、找到中國駐美國的領事館,讓他們溝通。我已經是中國冠軍了,那邊不讓我去是什麼原因?

2、美國還有一個系統,可以聯繫美國當地的國會議員,給他寫信,說我們碰到的這個事,同時我們也去努力,也可能不一定能去,但要努力。

最後努力以後這個孩子最終還是成行了,我說成行或不成行其實只是結果,但這個結果其實不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未來要申請美國的或國際的名校,你把這段經歷寫出來,說我經歷了這種挫折,我以這種心態、這種方式去面對這種挫折,如果你的考試成績沒有別的孩子好,可能美國名校也會認爲你的能力、你的抗挫折力比別的孩子好,而優先錄取你。所以面對同樣的問題,如何引導孩子,這是非常重要的話題。

本站教育:在現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已經不再像過去只要家長和學校帶孩子就夠了,現在是學校、社會、家長、機構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可以算得上未來精英人才的孩子,因此我們特別想探討一下,在這個培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同的環節都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高培生:其實這是系統性的問題。比如我們說家、機構、學校、社會,說句實在話,整個社會環境對於家長和學校教育很困難,社會由各式各樣的人組成,會前我還在跟白老師討論,因爲在低年齡層時媽媽起到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的主要角色,所以她會花更多時間,但陪伴完以後孩子來到社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着,最後跟媽媽之間發生衝突,那怎麼辦?在社會上看到爸媽教給我的東西跟社會上很多人的行爲不一致,我應該怎麼對待?其實這是一個很系統的問題,我覺得家庭還是主陣地。

作爲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要怎樣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當然家長自己本身要學習,很多家長有孩子時其實沒準備好,孩子真正來臨以後可能會手足無措,當年輕人準備成爲父母時應該“持證上崗”。我們應該做怎樣的家庭教育,家長不會,那就要選擇機構,很多家長自己不會教育,花錢把孩子送到學校,指望學校所有事都幹了,把孩子送到機構,也讓機構把所有事都幹好。但其實言傳身教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到晚在自己房間裡打電子遊戲的父親很難培養出自我約束力很強的孩子,如果母親一天到晚在麻將桌上,指望孩子能自主學習、閱讀讀書,這是不可想象的,父母怎樣言傳身教呢?

我出國的時候在飛機上,很多中國成年人其實都不喜歡讀書,我們在飛機上看到很多外國人安頓下來以後一般都會掏出一本書讀下去,這是很明顯的對比。還有,飛機上哭鬧的孩子基本都是中國孩子,同樣年齡的美國孩子,如果不生病的話,你很少看到他哭鬧。因爲家長在教育過程中設定了很多規則意識,“不能影響別人”的規則是你不能打破的,如果你違反了這個規則,對不起,你要受到懲罰。這種懲罰不是體罰,而是你喜歡的東西在這一個星期裡不能碰,因爲你犯錯了。那就是在公衆場合不能大聲喧譁,影響別人。有很多細節,我們只是舉個簡單的例子,家校共育,社會一起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一時半會兒也說不完。

本站教育:不能打着素質教育的旗號又回到功利競爭的賽道上去。

高培生:我其實挺反對提“素質教育”這個詞的,因爲一個人沒有素質就不成爲人嘛,這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應該具備的能力,只不過你要把它分別出來,培養這個就叫素質,那個就叫應試或技能?其實這個是相連的,在我看到的案例裡,優秀的學生從來都不是死讀書,都是學習很輕鬆,掌握了很好的學習方法,當然了,他的學習方法是不是來自於他本身對於學習的專注,找到了方法,或是找到了這門學科的方法。不一定,他可能是在學鋼琴的過程中,也可能是學其它東西的過程中對學業學習起到正面的促進和影響。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在中國從來都是對立起來的,其實這個東西不應該對立,而應該一致。

這一點體現在英語上尤其明顯,聽說是素質,考試成績是應試,實際上今天進來時我就聽到了一個案例,一個家長爲孩子去美國讀書要考託福,爲了成績達到100分以上,花了10萬,我說現在你知道要花10萬,而且說句實在話,如果美國的大學機構知道你是按這種方式學來的話,它可以不認你的成績。因爲中國的雅思成績曾經被拒絕過的,因爲要根據你的歷史成績,原先只有這麼多分,突然增長了這麼多分,但語言學習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這個程度,你是有針對性的,認爲你是作弊,所以不認你的成績。他是可以的,因爲他有自主權。

回到剛纔那位學生,如果在孩子學英語的過程中一開始就把聽力和口語融合到他學英語的過程中,讓他聽得懂、說得好、考得棒,把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未來考託福需要花10萬嗎?也可能前期只要花一兩萬,甚至你只要關注他的學習方法就可以達到同樣的結果。所以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從來不應該對立起來,我們的教育功利心太強了。

關於素質教育還有一個誤區,現在年輕家長經常會說“孩子不喜歡”,讓孩子來決定他喜歡不喜歡,對不起,除非你讓他一直玩,對於學習,一開始沒有多少孩子是喜歡的,你說孩子一開始喜歡彈鋼琴嗎?可能未來他是傑出鋼琴家,但一開始不一定是喜歡鋼琴的,你讓他嘗試,在碰到挫折時引導,讓他有成就、進步了以後你再給予鼓勵,最後讓他對這個項目、學科嚮往、感興趣、有自信,在低年齡孩子沒有判斷力的情況下問他喜不喜歡?我其實不贊同讓低年齡的孩子只是玩,要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學的過程中享受樂趣、得到自信、收穫成長,我覺得這纔是最最關鍵的素質教育。

本站教育:現在是2020年,不知道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我們要爲未來的教育做什麼準備呢?

高培生:說我們未來會變成什麼樣,要說現在我們到底缺什麼,其實整個中國的教育體系到現在爲止還是沿襲所謂前蘇聯的教育體系,跟美國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體系差不多,主要是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跟記憶程度。

70年代時美國已經在做改變了,知識掌握的程度或學生未來的能力有幾個方面,一個是知識的理解跟掌握,還有一個是知識的應用跟分析,最後是創新。每一個層次都在不同的變化,最早如果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的層次時,基本在未來他創新部分的東西可能我們是沒時間或沒精力顧及到,但美國花了20年時間做調整,現在調整以後到了什麼程度?美國的小學生都會寫調研報告、分析報告和觀察報告,我觀察昆蟲,你選自己喜歡的昆蟲,然後你寫出來,每個孩子各式各樣,不要緊,但這上面已經不是你自己說我教你昆蟲到底是怎麼回事,而是你自己去了解和發現。

方式方法上面的變化實際上是根據我們未來人才需求的變化,當年我們之所以是這種教育方式,因爲那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人才,批量化的、掌握知識技能的,最後你到崗位上去應用。未來知識的東西可能不需要太多掌握了,其實現在已經基本接近這個狀態了,很多知識到百度上可以查到,不需要用腦子記,你的腦子可以用來幹更有創造力的事情,這就是學習方法要有根本上的變化。

同時我們的教育者,比如老師,我們也要角色變化,今天你教給學生的知識也可能未來人家不夠用了,你要麼自己學習,但有個問題,你學習肯定也趕不上進度,怎麼辦?你要成爲教練型的角色。劉翔的老師不一定跑得過劉翔,但他知道劉翔在跑的過程中哪個動作出問題了,我怎麼改變能使你更好。在學習的過程中怎麼測評我掌握的情況怎麼樣,因爲通識教育永遠都需要,需要基礎的教育知識,因爲這個學習最後能讓我在經過通識教育以後具備批判性思維、終身學習的能力,如果沒有前面的知識儲備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我前面的知識學習、儲備就需要過程性測評。

對於過程性測評,現在我們的老師通過佈置作業、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來了解,如果過程不對,其實很多學生是落在後面的,這一點提到的就跟我的專業有關係,科技怎麼助力教育?人工智能怎麼助力教育,助力賦能每一個孩子,瘋狂英語的李陽老師倡導了很多年聽說訓練,但真正把英語學好的不多,因爲過程訓練的工具缺乏,過程訓練缺乏,巧口用好萊塢的語音語調、好萊塢的配音、好萊塢的動畫生成場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能立刻用人工智能發現你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用人工智能幫助你,提示問題,當時你就可以自我解決,這叫自我學習的能力,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解決不了,那大人過來後我就可以告訴你,我用大數據發現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我們怎麼讓家長參與進來、讓老師、教練參與進來,讓科技助力教育,讓教師具備使用先進科技工具的能力。

最後是英語學習,巧口提倡的是每天15分鐘,只要15分鐘,把我每天佈置的任務學完,用人工智能幫助你,湖南株洲一個農村的小學,沒有英語老師的孩子,使用巧口英語一年,竟然得到了平均成績全區排名第一的效果,每天學習15分鐘就能達到這樣的結果。

未來發展,科技可以助力教育,比如人腦插芯片,其實也是科技助力教育的重要環節。有點科幻,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