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盛宴背後 隱藏着消費者困境

邊廂全球車企“千帆競渡”的上海車展剛剛落下帷幕,那邊廂各界大佬爭相造車的消息又在刷屏:繼百度小米官宣”之後,360、創維滴滴、OPPO、小牛電動等又傳出“下海”造車的信息。恍若一場汽車盛宴開席,觥籌交錯的是資本、是技術,而最應成爲主角的汽車消費者卻在失語,在這個速度時代如何做理性的消費者儼然成爲一道難題

如果探究汽車業熱度空前的原因,不難發現,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疫情之下“風景這邊獨好”,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讓中國有望成爲全球汽車市場更加強勁的動力引擎。與此同時,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技術創新,因而成爲全球汽車業最重要的試驗場,更將成爲全球汽車技術的創新高地

然而,正是在這個汽車業從未有過的快速發展時代,疊加中國市場購買力的迅速加強,熱情不斷增長的汽車消費者卻面臨着至少三重困境:首選是選擇之困,選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選造車新勢力還是老牌車企?是否選擇自動駕駛……如此之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新技術、新品牌讓不少消費者犯了“選擇困難症”,如何選擇安全、適用而又彰顯個性專屬車並非易事;其次就是使用之困,選擇了各種新技術加持的車型的消費者發現,僅僅有駕照並不能馬上就開着新車上路,需要適應新功能帶來的各種新問題,有些問題甚至不在廠家的告知範圍之內,還有的功能花了大價錢也只好閒置;最爲重要的就是維權之困,拉橫幅、坐車頂這種操作都已見慣不怪,特斯拉車主車展維權雖然掀起輿論大波,換來了特斯拉的道歉,但自身被羞辱、被質疑、被網暴,其維權訴求時至今日仍未有結果。

毋庸置疑,隨着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突破與應用的速度越來越快,汽車正成爲我們進入更大的數據世界的端口。然而,誰擁有數據的歸屬權使用權?如何判斷、誰來判斷責任的歸屬?安全性隱私權如何平衡?這些問題仍在等待法律法規界定。在技術快速發展、安全性沒有有效保證、問題多而管理滯後的新情況下,如何理性消費並非易事。

一份消費者購車景氣調查報告顯示,電動汽車等新能源車得到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的認可。49%的受訪者表示,所購車輛的環境友好“非常重要”,86%的受訪者表示非常看好電動汽車前景,稱其將在未來10年內取代傳統的汽柴油車。報告還顯示,對於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汽車,以及共享汽車服務,中國消費者的熱情要遠高於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

可以看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是巨大的。對於新技術的包容,求新求異的消費心態,如此友好的消費環境需要車企和有關各方共同呵護。技術應服務於消費者,而不能凌駕於消費者之上。眼下汽車業的喧囂急需沉靜,以往資本盛宴大多“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只有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技術之樓纔不會坍塌。這背後還蘊藏着新型消費模式的發展和崛起,意味着消費場景的多元與融合。在這種新的消費環境之下,消費者更應理智選擇屬於自己的車。在海量的選擇之中,安全則是重中之重,而這也應該是汽車技術的核心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