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3鳴金收兵?功過尚未蓋棺論定
文/劉紹樑
《左傳》敘述春秋時代的齊魯大戰,寫了一句名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是寫歷史,講兵法,但也與經濟學上的邊際效應遞減定律(the la w of diminishing returns)若合符節。
美國聯準會正如今年稍早預告,已在10月29日宣佈開始結束「第三輪量化寬鬆」(QE3)。這項從2012年9月開始的債券購買方案是衰竭而終嗎?美國央行當然不認同,而系因總體經濟指標(包括就業數據)改善,所以官方說法是QE3「功成身退」。
在QE3鳴金之際,它的績效與副作用都值得探討。還有,QE真的要收兵了嗎?
QE績效如何 各方看法不一
QE有好幾款,不能一概處之。在2008年年底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推出的QE1,促進市場流動性,並恢復市場信心,所以即便是立場最保守的《華爾街日報》,也認同非常時期必須有非常措施。
但是2010年與2012年開始的QE2與QE3的績效如何,就比較難以評估,各方看法紛紜。從促進就業來看,QE3開始之際,美國失業率爲8.1%,現在已降到約5.8%。在QE3開始之際,美國已從最差的就業市場復甦,創造了220萬人的新就業機會。迄QE3退場之時,新就業人數累計爲260萬人;可以說QE3「多」創造了40萬人的就業機會嗎?恐怕沒這麼簡單。
在2008年年底發生金融危機以後,美國勞動市場已發生根本、結構性的變化,就是「勞動參與率」(labor participation rate)大幅降低,現在的63%已衰退到1970年代的水準。許多失業的人已經被迫退休,或是回學校進修避難。所以,用失業率來評估經濟是否復甦,其實可能失真。
另外一項指標是利率水準。QE的目的是促進銀行放款,而績效指標就是升息。但是,聯準會最戒慎恐懼的就是此事,迄今對升息時點也不露口風。聯準會主席葉倫還說現行的實質零利率政策會維持「相當時日」(a considerable period)。但如果QE3功成可以身退,應該是可升息,可見QE3的績效也無法藉此印證。
如果說歐洲沒有導入美式QE,因而它的狀況更糟,用這種論調來反證QE在美國有效,對嗎?「比下有餘」的確是事實,但是要說有因果關係,就不易舉證。歐元區本來就在基本面上做得比美國差,譬如限制競爭的障礙較高,租稅負擔較重,勞工法令也較僵化。另外,歐洲的金融改革比起美國,也只是杯水車薪。所以,即便歐洲央行已經進行兩次壓力測試,大部分歐系銀行都過關,市場仍不太信服,覺得檢視標準可能像美式QE:太「寬鬆」。
其實,在QE逐步退場的同時,歐元區面臨僵持性衰退(stagnation)的風險愈來愈高,推動「歐式貨幣寬鬆」(即EQE)的呼聲迭起,各方密切注意歐洲中央銀行(即ECB)的動向,畢竟ECB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曾以「不計一切代價」(whatever it takes)的心戰名言,壓抑歐元區金融市場的動盪。
歐元區現在的確有一些「QE前症候羣」的詭異現象:區內各國公債的殖利率水平反映.....
劉紹樑現職:中華開發金控資深副總經理經歷:開發科技顧問公司董事長、臺大國企所暨東吳法研所兼任教授、行政院經建會亞太營運協調服務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