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的島嶼 一座"大島"與被遺忘的歷史

尚子也從來沒有在教科書上或電視節目上看到過關於這座島的故事。她當時認爲,藝術節之所以把這座島納入舉辦會場之一,只是因爲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大島”作爲連接九州和四國地區的海上交通樞紐,取之所用,理所當然。

然而,瀨戶國際藝術節的發起人以及總策展人北川富朗卻說了這樣一句話,“一定要把大島納入藝術節,沒有大島就沒有瀨戶內藝術節”。

一座被遺忘的袖珍島

“大島”位於瀨戶內海上,是隸屬日本香川縣高鬆市的一座離島,原本是兩個獨立的島嶼,經由沙洲相連逐漸合併爲一,從地圖上看形狀酷似細長的骨頭。從香川縣的高鬆港出發,乘坐快速渡輪,大約只需要20分鐘就能抵達。

參觀必備的大島旅遊手冊 王昱

雖然名字叫“大島”,但其實這座島十分袖珍,陸地面積僅有0.62平方公里,從南到北直徑最長只有7.2公里,換句話說,成年人只要用雙腿不需要兩個小時就能繞島走上一圈。

2009年11月的秋天,距離首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節開幕還有半年。在朋友的介紹下,尚子加入了一個叫做“小蝦工隊”的志願者團隊。主要任務是在藝術節開辦前期與島民做好溝通,並在開辦期間駐紮“大島”從事導覽的工作

相比較聲名在外的旅遊勝地小豆島,和常住人口相對較多的男木島與女木島,“大島”無論從名聲上還是規模上,都是一座極“沒有存在感”的島嶼。在藝術節之前,從來沒有人談起過這座島上究竟有什麼,更無法想象在這個面積如此狹小,資源如此匱乏的地方,島上的人是如何生活。

這樣的疑問困擾着尚子,也困擾着很多初次登上“大島”的人。

藏在青松林裡的“療養院

西海岸港口進入“大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茂密的松樹林。相傳在日本平安時代末期,源氏和平氏家族之間的一場關鍵戰役—“屋島之戰”就發生在這裡。這場戰役最後以平家敗北告終,平家勇士被埋葬在西海岸一帶,後人爲紀念他們在此種植了大量的“墓標之鬆”,也由此形成了西海岸邊巨大的“青松園”。

傳說這裡的松樹是人們爲紀念“屋島之戰”而犧牲的平家勇士種下的。王昱 圖

只可惜,這段悲壯的歷史早已隨着消逝的遺蹟變得鮮爲人知。尚子在加入“小蝦志工隊”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去拜訪當地的工作人員,瞭解大島的歷史。

只不過瞭解的越多,尚子吃驚地發現,小島所埋藏的故事似乎比想象得要更加沉重和複雜。

穿過茂密的松樹林向街道上走去,一排排灰色屋頂的低矮建築出現在眼前,這些建築樣式簡單,造型雷同,並且標着數字編號,好似60年代的職工宿舍樓,整齊地沿着東海岸線依次排開。而讓人感到疑惑的是每幢房子的外面都裝置着白色的扶手護欄,而這樣的護欄不僅僅出現在房子周圍,所有通行道的兩側都能看到。

寫着編號的宿舍樓 王昱 圖

更不可思議的事是除了“宿舍樓”外,整座島上沒有商店,沒有娛樂設施,街道上幾乎看不到行人,更沒有行駛的車輛。整個社區安靜地好似一座“鬼城”,只有路口的擴音器裡循環播放着悠揚的鋼琴曲,和遠處海浪聲交織充斥着整座島嶼。

空無一人的街道 王昱 圖

尚子後來才知道這裡的“大島”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國立療養所大島青松園”。而這所療養院之所以建在這麼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只因爲它與一種人們談之色變的疾病聯繫在一起——“麻風病”。

“強制隔離島”的傷痛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麻風病在日本曾一度被視爲具有傳染性的不治之症,患者病情嚴重可致臉部及手足變形殘疾,甚至會因此失明。“隔離”被認爲是唯一可行的對策

1907年3月19日,日本政府頒佈了被稱爲“麻風病預防法”的法律第11號,決定將全國劃分爲5個區,在各區建立隔離療養所。

“大島”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於1909年被選作負責四國和中國地區病人的“第4療養所”。1946年又改名爲“國立療養所大島青松園”。島上一排排宿舍樓似的建築就是當時療養所的集體宿舍。最高峰時期,島上有860個病牀。

“國立療養所大島青松園”舊址原貌模型 王昱 圖

“麻風病預防法”不但強制患者入所,還禁止患者外出和工作,如有違反者將受到嚴厲懲戒。隨後,又受“優生保護法”的影響,日本政府對麻風病人進一步提出了“防止不良子孫出生”的要求,對入院男女患者實施絕育手術,即便是妊娠中,也要強制引流胎兒。

據史料記載,許多患者都是在“2至3年就可以出院”的哄騙下踏進了“大島”,結果卻沒想到這一困就是一輩子。除此之外,入島時,他們還被要求籤下“遺體捐贈承諾書”,死後將遺體捐獻於醫學解剖。

從1909年至1996年“麻風病預防法”被廢除,在近100年的時間裡,先後有超過2000名患者在“大島”上離世。他們的骨灰被收納在島上的納骨堂內,然而令人唏噓的是,由於擔心自己的家人受到外界的歧視,很多人即便死後,骨灰盒上仍選擇使用假名代替。

存放去世麻風病患者遺骨的納骨堂 王昱 圖

長時間的隔離也影響了康復人員的社會迴歸。有的人要麼早已與家庭斷絕了聯繫,要麼擔心家人受自己連累遭到社會的偏見,他們大多垂垂老矣,又患有失明等後遺症,於是只得繼續留在島上度過餘生

1996年,“麻風病預防法”被廢除。翌年,各地原麻風病患者向法院提起訴訟,申請國家賠償。2001年,厚生勞動省開始與麻風病患者代表團體協商,討論針對麻風病問題的解決對策,隨後出臺了“漢生病補償法”(將帶有歧視意味的“麻風病”一詞改爲音譯詞“漢生病”)。2008年日本政府又通過“漢生病問題基本法”,爲解決麻風病遺留問題,讓患者能正常融入社會,提出設置國家麻風病資料館,普及麻風病歷史及正確知識等。同時,將6月22日設定爲"麻風病病預防法受害者名譽恢復及追悼日"。

“我們存在的證據

如今,“大島”上仍然生活着56名康復者(男性29名,女性27名),他們平均年齡爲84歲,集中居住在大島南端的療養中心,廢棄的舊宿舍樓被改造成藝術節會場,資料陳列室咖啡館。政府還在島上增設了鎮魂碑和紀念堂

2010年,在首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即將開幕之際,尚子所在的“小蝦志工隊”在海岸邊意外地發現了被遺棄的原療養所使用過的解剖臺,在徵得大島青松園自治會會長和原麻風病患者的同意後,志願者們把解剖臺搬入了會場,在藝術節期間展出,立刻收到了極大的反響。

解剖臺 王昱 圖

有日本記者採訪原麻風病患者爲何同意展出,老人說:“不管怎麼樣,這是證明我們這羣人存在過的證據啊”。

2013年,尚子在經歷過第一屆志願者活動後,正式成爲“小蝦志工隊”的主幹成員,運營着志願者官網。“小蝦志工隊”的導覽活動也從藝術節活動期間擴展至每月第二週的雙休日進行。除此以外,他們將過去的家屬留宿室改造成了咖啡店,用當地的土製作的陶器,招待來訪者,還組織島外的兒童來大島留宿的體驗活動。

“小蝦志工隊”志願者在進行導覽 王昱 圖

尚子至今還記得當初加入志願者團隊時,總策劃人北川對他們說:“要讓大島成爲大家願意來的地方,這樣大家纔不會忘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