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會如何看「統一」?
在探索馬英九如何看「統一」?之前,我們應該先看看馬英九的生長環境。馬英九出生於香港,成長於臺灣,再留學美國後,回臺灣發展。基本上馬英九成長背景在研究臺灣政治分類是屬於第二代外省人,是標準的「眷村世代」(雖然他不是出生於眷村)。這一代的臺灣外省人有着1949年至今臺灣最特殊的政治成長環境。他們在念大學時遇到「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也碰到「保釣運動」:及至1978年「臺美斷交」,再碰到1987年解嚴及開放大陸探親。他們也遇到臺灣完全喪失外交空間讓他們這一代完全無法與其它國家精英一起參與國際事務。
不論是留在臺灣念博士班或留美念博士班,這一代的臺灣外省人尤其是知識份子及後來官至外企高管或自行創業成鉅富者,都有着濃厚的中國情結,他們基本上有以下的共通點:
第一、認爲自身是臺灣未來各行各業的接班者,是國民黨的骨幹。
第二、政治上認爲只有一箇中國,這個中國是「中華民國」。
第四、認爲釣魚島是中華民國領土。
第五、這羣人只要是摯友,都是互通有無。
第六、崇尚美國,以美國爲尊。
第七、因國民黨抗日因素,基本上都反日。
基於此,在看看馬英九本身,其實是非常優秀,他一路念臺灣最好的高中臺北市建國中學,最好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當兵服預官役,負笈美國,碩士念紐約大學,博士念哈佛大學。回臺灣擔任蔣經國秘書、國民黨副秘書長、研考會主委、陸委會副主委、法務部長、臺北市長、國民黨黨主席、總統。他是標準的「海龜」成功者,回臺灣後就是從高官幹起,他是國民黨教育下的典範,也是臺灣父母期待子女唸書的模範。
這些因素塑造馬英九的做事態度,先看看他的用人即可知:
第一,沒有誰是不可取代的人
基本上這是外商用人的最高原則。無論任何人在何種位置,都是可以將其取而代之。無論誰有多大的戰功,帶給組織多高的貢獻,總部一聲令下,都將輕鬆派人替代。從馬英九一上任傳言要換掉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直到2013年9月的「九月政爭」;還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任命江宜樺爲行政院副院長與院長,2012年9月底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替換江丙坤,都可以看出只要馬有心調整人事,沒有誰是不可取代的人。
外商CEO剛上任時也是極度重用自己的嫡系人馬,在外商系統上通常可以看到負責銷售業務的主管常常就是CEO的頭號愛將,而其它的人事與財務兩大主管也大致都是忠於CEO。其實這是正常的狀況,不然身負公司最高業績重責的CEO誰都指揮不動,如何成事?馬英九第一次參選由金溥聰帶出的子弟兵如蘇俊賓、王鬱琦、羅智強等人,自然成爲馬英九最核心的競選團隊中心;再加上長期提供馬英九良性建言與獻策的學者專家如高朗、陳長文等人,構建成一股嫡系人馬圍繞在馬英九身旁提供最信賴的襄助與得到馬英九的高度信任,形成牢不可破外人難進的政治中心。
第三、馬中央最大
外商系統中總部或區域總部及各國家地區的CEO不論功勞有多大,最後都必需聽命總部決策;馬英九身兼總統與執政黨國民黨黨主席當然就是臺灣政治權力的真正中央。因此當馬英九先後任命賴幸媛與王鬱琦擔任陸委會主委,其實都是在貫徹馬中央命令,也就是像外商總部任命一個國家或地區的CEO般的權充最高當局的眼睛與執行中央的政策。也就是說雖然王鬱琦在立法院被立委質詢出無法認出全部中國共產黨政治局九大常委的個別姓名,卻也無力阻擋馬英九通過其選任極信任的CEO代理馬英九本人在兩岸事務上指揮龐大的官僚系統來實現政治理念。這個原理對應出金溥聰出任駐美代表更是將其發揮的完美無缺。
因此,可以看出馬英九會如何看統一?,可以分析出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中華民國國號
馬英九不是不跟大陸談,那爲什麼還不談,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是中華民國的國號不可變。雖然在大陸上「中華民國」亡了,但馬英九卻不是這樣認爲。基於歷史因素,馬英九認爲大陸是一時被佔據,整個中國〈內地、港澳臺〉還是會再重新統一。屆時誰統誰還未知。
第二、堅持民主選舉
臺灣自1987年解嚴進入民主選舉時代,馬英九自豪的是當蔣經國向美國媒體說明解嚴一事時,隨侍在旁的即是馬英九。馬英九留學美國認爲民主選舉是民主國家正當行爲,此點也是國民黨在臺灣一直批判大陸的主要因素。馬英九認爲如果大陸施行民主選舉,兩岸政治觀點落差就將消除。
第三、疑似「利用統一」
此點是大陸上最爲不理解馬英九的一點。因爲大陸在可以讓馬英九可以有政績的方向都發力給馬英九,卻無法看到讓利的回報。 但是馬英九卻不是認爲是「利用大陸」,而是自己的能力讓臺灣可以得到好處。像ECFA馬英九就認爲是馬陣營的功勞,服貿協議也是他的功勞,並沒有認爲是大陸讓利的因素。
第四、應與大陸平起平坐
這不是馬英九自大。馬英九認爲各個政黨一律平等,各個國家也一律平等。所以馬英九認爲不是不可以與大陸談,而是難以接受不平等的談。比如臺灣報紙都使用「馬習會」跟大陸使用「習馬會」不同,即是例子。
馬英九的觀點,大陸是不會同意;但馬英九卻認爲是正常現像。馬英九認爲大陸應以「平等」對待臺灣,卻忽視(其實是不懂)大陸讓利的益處。這也導致10月17日臺北的兩岸保險會議,大陸方面終於堅持「532」立場而讓臺灣保險業傷心不已。
第五、任內只會維持兩岸現狀
難道馬英九不想統一,成就歷史功業?當然不是。馬英九先前傳出想與大陸胡錦濤主席會面,來個「馬胡會」;現在再傳出想來個「馬習會」。
但是這個方向被美國否決,美國只想在他同意下的「臺灣問題和平解決」,對於超前美國的想法都應該毀滅。 由於臺灣只能處於美國的保護傘之下,馬英九有任何主張都需通過美國同意,其任內只能維持兩岸現狀,要如大陸統一願望實難從願。
第六、美國因素纔是重點
臺灣對於大陸,人少地稀。但自1950年朝鮮戰爭之後,臺灣被美國列入西太平洋圍堵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中,自此臺灣對外政策深受美國影響,美國對臺灣朝野民衆的影響深入各個層面,形成全球最親美的地方。
臺灣自1960年起出國留學以美國爲主,至今仍保持6成5以上的比例。從美國回臺灣的留學生掌握臺灣政經各界,因此馬英九的國際政治思維是以美國爲主,對於馬英九主政臺灣而言,其實是美國第一,大陸只有第二;美牛案相對於陸資進臺就可以明顯看出區別。
最後,臺灣綠營民衆並不須要擔心馬英九傾中賣臺,如果你瞭解以上分析,就可以瞭解馬英九隻是想替中華民國做些事但執行力不足,還有馬英九任內遇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最強盛的時代,相對於臺灣已發展至一個成熟階段,此消彼長。以馬英九老是依法任事的行爲,再加上美國因素,對於「統一」他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獨、不統、不武」纔是馬英九真正的兩岸觀,其實他只要等任期一到,就可以好好下臺養老,這才划算。
●作者董彥良,復旦大學博士,臺北市,教職。版權爲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