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最新演講:世界新格局下的創業創新機
2020年12月19日,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陸奇在深圳做了一場主題演講《新格局下的創業創新機會》。陸奇在將近2小時的演講中,分析了當前世界正在形成的新格局以及正在被歷史加速的四大核心趨勢;他系統地梳理了創業者所面臨的完整的創業機會,包括對當下投資比較熱門的數字化、芯片、傳感器、生命科學、航天等領域的分析;此外,關於新一代的創業者要如何把握屬於自己的機會,他分享了一系列的思考模型,包括創業者能力模型、如何判斷時機、如何打造壁壘以及如何思考商業價值等。
如下爲演講文字稿
陸奇:非常感謝大家在週末抽出寶貴的時間。我代表奇績創壇的整個團隊,歡迎大家參加我們的創業者見面分享會。
開始之前,我先介紹我們分析問題的思路:任何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先要了解它的驅動力在哪裡,爲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如果發生,未來會朝什麼方向走,它的結構是怎樣的。因爲有了結構很容易看到未來,然後在結構下會形成演變的發展體系。
一、歷史進程加速,世界形成新的格局
首先,歷史進程在加速,新冠疫情是現代社會第一次全球規模的疫情。比爾蓋茨先生寫了一篇文章,他分析了爲什麼新冠疫情會帶來一個全新的格局。文章的核心是參考黑天鵝事件對歷史所造成的巨大影響,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概率很小,但是對世界影響很大。它的直接影響是,目前已經在發生的幾個核心歷史潮流都被大幅加速了,原本可能要五年、十年以後纔會發生的事情,因爲疫情的原因,時間被縮短了,有的現在就開始發生了。
這些被加速的長期核心趨勢有四種:
第一是數字化的社會基礎。比如遠程辦公、線上開會、遠程教育等,隨着疫情的加速,它們已經成爲任何現代社會必備的基礎設施,就像公路鐵路一樣。
第二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就像國防工業一樣,幫助人防禦來自大自然的災害。今天新冠這樣一個病毒,它基本上只有幾微米的體積,所存的信息量也很少,可它爲什麼能對整個地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我們在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界的關係,這會促進生命科學新前沿的發展,包括測試、疫苗和大量的藥物開發,這一系列的投入會在全球範圍內加速,帶來很多機會。
第三,可持續的新能源,這背後其實是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是必須要解決的,到目前爲止我們發展經濟都是在假設“大自然是免費的”,其實它並不是,所以我們必須進入一個新的、市場化的、可持續的關係,這將帶來大量的產業發展機會。
第四,全球經濟發展和創新的重心從西方轉移到亞洲。
所有這四個趨勢都在被加速,全球因此形成了一個新的格局。
那麼我們如何來分析這個新格局,並從中看到創業機會呢?
我們先分析一下人類歷史的進程,看看它深層的驅動力是什麼?這裡我推薦大歷史理論,其實也是我在微軟工作的收穫之一。蓋茨先生一直推薦我一系列的書,有位作者叫David Christian,他的大歷史理論的核心概念是,要研究人類歷史、判斷未來,起步要看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看它們裡面的深層結構是什麼?它的核心元素是什麼?答案是能量和信息。
人類社會發展核心永遠是能量和信息的組合,任何一個複雜體系,最終都是能量+信息,產生熵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減熵行爲,這會給我們一個最底層的原則來判斷,某件事情會不會發生,信息是不是錯了,能源是不是可以更高效地轉化,熵是不是減了,這些是驅動我們最深層的因素。
把它映射到人類社會裡面,人類社會永遠追求知識和財富,這裡財富是大家都接受的一個廣義的定義,即財富是能夠滿足人類需求和慾望的通用能力。所以按照大歷史理論推演,人類的歷史永遠在探索科學、開發技術、發展經濟。
我簡單講一下科學、技術和經濟體系是什麼,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科學是探索知識的一個體系,是一個知識開發體系(system of inquiry),核心是一組可以被否定的假設(falsifiable hypothesis),它主要是用來解釋自然現象的。
而技術不同於科學,它是基於科學,但是會不斷地自我演化,跟達爾文演化很類似,技術的演化是永遠朝着人類需求多的方向去發展。 所以技術的核心定義是:技術是基於科學的理論,用來改變自然現象,滿足人類需求的一種能力,這是最爲廣義的關於技術的定義。
技術有兩個特點:第一它是可編程的,我們必須要有一個信息的過程,去改變自然現象;第二它是可執行的,我們必須要有能源,通過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來改變自然現象。所以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跟技術的本質有關。
前面講到技術永遠朝着人類需求多的地方去不斷演化,所以發展技術一定要跟人的需求直接有關,常見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脫離人類需求只看技術,但技術永遠是跟着人類需求走,需求越多越深的地方,技術發展越活躍,所以它跟經濟體系是完全符合的。
除了科學和技術,我們再看一下市場。人類創造了不同階段的市場經濟,它是創造財富的體系,它跟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關係是緊密相結合的,三者永遠是相互交互,不斷朝着人類的需求發展。但是人類社會又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系統,我們對知識的開發是永無止境的,永遠在減熵。
3. 信息和能源是歷史發展中最深層的結構
人類歷史發展中的經濟行爲其實在過去幾千年一直變化較小,直到在過去三、四百年才產生了加速的變化。核心是因爲我們發明了新的體系,信息和能源的結構讓我們能夠更多地滿足人類的需求。下面這張圖介紹了人類經歷的三個體系,我們現在處在第三個體系,即所謂“新經濟”。
第一個體系:農業體系,核心是太陽能。從地球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免費的能源,太陽上的核聚變帶來了能夠產生光合作用的能源。因爲農業的能源是太陽,它的信息過程相對來講很簡單,它的產出(農作物)基本上是通過光合作用加上人的勞力和簡單的工具來實現的,所以在農業社會,即便人再聰明,產出永遠被有多少畝地以及一年能接收多少陽光所決定。回顧過去,農業時代的歷史都是控制土地的歷史。
第二個體系:工業時代。工業時代的核心是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的流通,它的能源和信息結構又完全不一樣,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一開始是煤炭,通過機械方法轉化能量,做有用功,之後是將石油天然氣變成電能,通過電機、電子設備來做能量的轉化。
信息的過程更復雜,對人的技能要求也更高,因此這一時期誕生了人類社會的一系列機構,包括大學等。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廚師、裁縫、設計師等。對比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的兩個曲線(上圖紅色和綠色曲線)可以發現,農業時代的S曲線非常(紅色曲線)扁平,產出有限,工業時代(綠色曲線)就快很多。
第3條 藍色的曲線代表着我們今天所處的、速度最快、最振奮人心的一個時代,可以把它叫做新經濟。它是個信息時代,而什麼觸發了這個時代?答案是在上個世紀中葉我們發明了通用計算機,它可以讓我們大規模地獲取信息,通過計算來設計、模擬、預測、做自動化等等。所以這個時代創造財富的核心是通過數字化加上新的能源,應用新的技術,來快速地組合資源創造財富。
往後退20年看,當時世界上市值高的的公司都是以製造和能源爲主的公司,而當下市值高的公司都是數字化驅動的公司,核心就在於數字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用一部分的能量,通過大規模地資源組合來滿足人的需求,從而大大加快創造財富的速度。
任何一個時代它都有一個主流,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是數字化的能力,加上新的能源、新的技術和人的創新能力,這樣只憑大學裡面學習技能就完全不夠了。更核心的是通過對需求的敏感觀察,快速重組資源來創造價值,所以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關注的。
4. 以Deepmind、OpenAI爲代表的新一代研究型創業企業在涌現
剛纔講到的是歷史進程的核心驅動力與深層結構,接下來我講一下第三層因素。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發展體系,它往往是所謂的“形成體系”(emergent)。
(1)科學與技術的發展
首先我講一下科學是怎麼發展的?科學其實很早就開始了,在古希臘就有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人在研究科學,但是沒有系統化的發展。
科學真正系統化的發展是在文藝復興時代,當時在佛羅倫薩有社會的需求,足夠的需求造成了足夠密度的一羣人開始做實驗,建立大學,工程師作爲一個職業也出現了。
接下來兩三百年的歷史中,科學的方法論形成了。基礎科學,特別是牛頓等科學家建立的基礎,使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在西方開始大規模傳播和運用。
第三個發展階段是“當代研究型大學+國家實驗室”,由政府支持、科學家自驅動。這種大規模的科技發展模式,它開始於上個世紀二戰結束以後的美國。我們推薦一篇歷史文獻(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作者是範內瓦·布什(Vannevar Bush)。當時羅斯福總統曾請他寫過一篇計劃,內容是二戰後美國如何保持領先。他提出的核心概念就是“國家支持研究性大學和國立實驗室”,關鍵是國家投入但讓科學家自主驅動,這開啓了大規模主流科學技術的推廣,尤其是工程技術和人才的開發。
這裡強調一點,當初在1944-1945年有很大爭議的一點就在於:研究內容是由科學家自己決定,還是政府決定,最終選擇是科學家自主驅動。這個體系持續到今天,效果也非常好,但是也需要演進。
今天,除了“國家支持研究性大學和國立實驗室”,大企業在做一些彌補,像谷歌、阿里巴巴等大企業,它們也開始做很多科研,但是以應用科研爲主。
除此以外,我們會建議大家關注一個點:有一波年輕的長期使命驅動的研究型創業企業在開始成爲重要的前沿驅動力,例如DeepMind,OpenAI,SpaceX,這些都是小公司開啓的,但是它們有長期的、宏大的使命,它們走得比大公司還快。
所以,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人工智能前沿到底是誰真正在驅動?答案是有一些大公司,也有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但其中跑得最快的卻是DeepMind、OpenAI這樣的研究型創業公司。
DeepMind可能大家最近都知道,AlphaFold對蛋白質摺疊有巨大的突破,OpenAI的GPT3對創新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SpaceX對航天發展的貢獻,這些都是新一代的emergent的體系在形成。
同時數字化技術和交叉學科在大大加速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比如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等。我們活在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時代,如果觀察每個科學領域,它們幾乎都在高速發展。
(2)科學技術與市場
這裡我再講一下市場的重要性。某種意義上來說,市場是一個很大的優化器,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市場上可以做,往往可以走得更快、影響範圍更廣。市場核心的一點是它把每個人出於個人目的做的事情,變成對別人有用的。
市場上往往有非常好的信號來判斷某個技術是否有活力,是否能滿足很多人的需求。但市場缺了一個環節,它假定了“大自然是免費的”,這是我們全球都需要去做的,包括中國也提出了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因此,很多人預測未來十年最大的產業之一就是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性,比如碳中和與ESG的市場化。
同時,數字化的能力在驅動市場高速發展,比如數據已經被國家列爲核心生產要素。數據的資產化有很多創業公司也開始在做,這將會進一步驅動數字化經濟的發展。所以市場是一個非常大的體系,在不斷的演變和成長。
(3)開源開發是更優越的開發方式
關於開源開發,我們都認爲對於技術而言,開源開發是越來越主流且更爲優越的開發方式。過去三四十年,IT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開源軟件,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也離不開開源的數據。今天中國及全球芯片的發展離不開開源的芯片體系,生命科學也是如此。開源不純是市場,它更是一個社區和市場相交合的組織形式,我們認爲開源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發展體系。
(4)早期創業生態是連接科學技術與市場的紐帶
最後是講一下我們今天交流的主題——早期創業生態。如果站在未來回看歷史,當下哪個環節是最需要發力的?答案就是早期創業生態。因爲早期創業生態是科學技術與市場經濟之間的核心連接。
今天的VC模式只有60多年的歷史,需要更進一步的開發,從而能讓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好創業者。同時我們堅信社區更是重要的一環。
5. 新時代的主旋律:“中國+技術”是最大的市場機會
在歷史加速下的新格局裡,它的主旋律是什麼?我們認爲毫無疑問是“中國+技術”。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非常驕傲的成績,它本質上是“中國+開放市場”,下一階段是“中國+技術”,在歷史上這是巨大的市場機會和發展機會。
首先分析一下,我們的創新體系基礎基本到位了,我們有足夠的人才、資本、技術和足夠規模的市場,包括大家都在講的雙循環。但是技術將會成爲一個主要的驅動力,因此我們必須在新的全球格局下,大規模地自建核心技術以及生態。有些技術和生態需要五年、十年的時間,但有大量的需求。
縱觀歷史,驅動創新速度的是城市要有足夠密集的人才、創業機會和市場機會,以及供應鏈、流量、設備等配套。在中國,大都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都有機會提供超高密度的創新環境。
同時,中國的宏觀因素跟全球所有的市場比是最豐富的,因爲中國是結構化因素最多的一個國家。第一個因素是消費升級,一般宏觀上能拉動經濟的就是消費;另外,中國的城市化還有幾十年要走;同時中國的人口還在增加。第四點是多元化的結構。這一點我在美國工作期間體會比較少,只有在中國才能體會到它所孕育的機會。
爲什麼中國能夠長出拼多多和美團,而美國長不出來?目前全球的創新體系基本是以美國爲主,但是美國並不是理想的創新目標國家,因爲美國都是工業化的,農業也已經工業化,這就導致勞力非常貴,有些創新長不出來。
中國是唯一一個除美國之外擁有有大規模技術、互聯網公司、開發人員和設計能力的國家,歐洲以及其他地方都沒有。同時,中國有一線二線三線等多個經濟形態階梯。如果把中國高密度的創新能力跟階梯型的經濟形態結合,我們創新長出來的結果會非常豐富,而且非常適合溢出到全球其他國家,因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跟我們的國情更接近,比如他們的農業也沒有完全工業化。
我想強調一下,在國際環境上,經濟中心向亞洲轉移是一個被加速了的歷史趨勢。創新中心轉移,中國+技術所蘊含的機會,毫無疑問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機會。
同時,中國的創業團隊在地域和全球性的溢出能力是非常強的,所以我們是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好的環境裡面。關鍵是在這個格局下,如何抓住具體的創業機會?
二、新格局帶來的創業創新機會
1. 創業的本質是用技術打造產品,用產品試探市場,滿足人們需求
在任何一個歷史環境下,創業的核心是永遠不變的,即優秀的創業者用技術打造產品,用產品試探市場,滿足人們需求,從而創造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創業者需要同時判斷好技術、產品、市場三個要素,只有技術上可實現、需求真實存在、市場能形成盈利,這三者同時滿足時(即圖中三個圓圈形成交集的地方),創業成功概率才能最高。
首先,第一個圓圈是技術,技術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判斷,每個核心技術都遵循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趨勢,除了少數偶然情況,比如一個神奇的科學家突然發現突破性的東西,在多數情況下,技術基本是穩定地在發展,都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創業者可以判斷某個技術在今天處於什麼狀態,以及五年後可能的發展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對技術發展拐點的判斷,即某樣技術從早期探索變成可商業化的時機點,這有一定難度。比如量子計算和腦機接口技術,它們基本還處在早期階段,但是可能已經接近可實用階段。
第二個圓圈是需求,需求可能是最難判斷的因素,雖然它的基本結構是穩定的,包括羣體需求與個人需求,人類需求的結構我們也可以分析。但是最難的地方是判斷現在的需求和未來潛在的需求。
比如在2007年第一個蘋果手機誕生時,電話都打不通,根本說不清楚它到底滿足什麼需求?還有特斯拉,它在滿足什麼新的需求?我們也沒法準確地描述。
第三個圓圈是市場,市場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可以參考一些結構化的因素,比如產業鏈、上下游、資本市場、供給需求、流通端等。我們還要看市場所處環境,包括政策環境、國際環境、國內環境等,基於這樣大環境的判斷,我們可以系統地觀察到機會點在什麼地方。
接下來,我們對技術、需求、市場做更深入的剖析。
2. 數字化、新能源、新技術加速發展的前沿
在技術方面,首先我們時代主流的技術驅動因素是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其實是有規可循的,它基本是由平臺來驅動,由數字化的深度和廣度而延伸,基本上每隔12年左右會有一個新的平臺。(下面這張圖基本展示了技術驅動創新前沿的大框架)。
我們經歷了PC個人電腦時代和PC互聯網時代,今天所處的是移動互聯網和雲的時代,下一階段將是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及5G時代,之後是AR、VR、腦機接口、量子計算、區塊鏈等新前沿。
數字化平臺本身結構,平臺分前臺和後臺,前臺是人和數字化平臺交互的能力,後臺是整體計算的規模,包括信息的密度、信息總量,以及信息傳輸能夠覆蓋的地域等。
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兩個最大的歷史突破。人工智能它核心是一種新的計算體系,它能把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融合在一起,任何行業都將被改變,這也是爲什麼全世界那麼多國家都在拼命投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則是更大的計算能力上的突破。
技術驅動的創新是數字化和其它技術發展前沿的組合。
其中第一個技術創新前沿是新能源,我們前面講了當下的化石能源已經讓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接近無法再持續的狀態,所以能源的再生是非常核心的。所以新型電池包括下一代的氫能源將是一系列創新的機會點。
大家其實沒有意識到特斯拉公司的使命,但它其實寫得很清楚,它是一家能源公司,汽車只不過是第一個應用。今天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家“能源公司+軟件可以更新”的技術驅動設備公司,未來市場空間和市值非常大。中國也有一系列的公司有這樣的機會。當然也有新的能源形式,長期來看我們希望能夠達到可控核聚變,因爲它是效益最高的,科技也在朝這方面走。還有一個核心要做的就是碳捕捉和碳捕捉以後的存儲,它的產業化值得每個創業者關注,在全球範圍機會也非常大。
新的生命科學也非常振奮人心。因爲過去100多年,科學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對物理世界認識很多,但是對我們自己認識卻不夠。這一點很快會改觀。因爲數字化和數據融合,以計算驅動來做合成生物、藥物發現和蛋白合成等等在快速地形成,以及我們的數字化觀察體系包括感知能力、低溫電鏡、質譜等在不斷髮展,它會誕生一系列新的治療方法,包括基因治療、免疫治療、再生醫學、納米藥物、質子化療等精準醫療。在接下來的10-20年裡,會是非常有潛能的創新和商業化的賽道。
材料科學也會發生類似的變化。材料科學基本上是研究原子、分子的結構,用什麼樣的工具和工藝,可以讓我們建立想要的結構,這些結構有什麼樣的特性可以讓我們用於建築或者穿戴等等,這些也開始高速發展,也會進入長期數據和計算驅動的一個學科。
另外一個非常大的領域是航天,包括星際探索、航天產業、新一代的通訊、地球感知體系、地球環境數字化等。我們對地球和環境的理解還比較有限,不過這些也很快會被改變。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和商業發展,通過創業,在接下來5-20年,讓整個地球可計算的能力非常強,很多運用都可以系統化地往前推進。
3. AI商業化落地及創業創新的發展趨勢
接下來我們具體這個時代最大的驅動力——數字化前沿:AI的發展。
任何一項技術的發展,在歷史上永遠是依賴路徑的,AI將主要是在雲和移動生態之上來發展的AI時代。
數字化的進展由平臺驅動,任何新的平臺一開始起來,早期創業公司和大公司基本都是做基礎技術的開發。今天AI很多創業公司都是在開發基礎技術,包括芯片、傳感器等。
同時有早期應用開發,等到有足夠的應用和足夠的基礎,就會形成爆發,這時候平臺就發展起來,生態也發展起來了(商業模式加上平臺會形成生態),在生態環境下會帶動更多的產業發展。
(1)移動和雲的時代
我講一下雲和移動時代,因爲這是非常活躍的數字化技術的創新前沿,很多創業公司可以在這裡做。
首先講一下雲和移動時代的核心點:它的前臺和後臺,看一下兩者組合在一起,給了我們什麼樣的能力,使得我們可以去數字化以前不能被數字化的東西。
移動和雲的時代,前臺的核心是手指觸摸加上相機、定位,我前面說2007年第一個蘋果手機出來,我是屬於最早一波買的,當時只能AT&T可以用,電話基本打不通,只有6款固定的應用,但大家仍然激動,因爲它開啓一個新的時代——手指和屏幕的觸摸,手指可以真正開始工作,這就是一種定義性的體驗。
所以蘋果開啓了一個時代,我們可以把計算裝在口袋裡,它可以24小時跟着我們。蘋果本質上是一家手指與屏幕交互的公司,就憑這一點可以做到世界最大。因爲任何一個數字化的時代,它的起步是人和數字化世界之間的交互,比如微軟本質上是一個鼠標鍵盤公司,企業信息管理、信息流通、企業的流程都可以做,微軟也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
從發展方向上看,增加交互能力是趨向,比如現在蘋果把激光雷達都放在口袋了,交互感知能力在手機上一定會延伸,因爲激光雷達可以做相機不能做的事情。
再看一下移動和雲時代的後臺,後臺是數據中心。這主要是谷歌驅動的,在歷史上也非常了不起,它的定義性能力是把一個大的倉庫建立成爲一個計算機。今天我們都在朝着雲原生方向走,雲是一個更優越的計算體系。我前面講到,每個國家數字化的基礎就是雲原生的服務,所以移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雖然人工智能很火,但移動依然是有大量創新空間的一個生態。
(2)人工智能時代
我們今天看到的人工智能時代,它本質是從2006年Hinton開啓深度學習突破開始的。深度學習本質上是一種新的計算體系,它可以把物理界和自然界的信息眏射到一個重疊的向量空間裡,通過深度學習很快地抽取它的重要特徵,用這些特徵解決我們想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快速表達、快速獲取知識、快速解決人的需求,這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人工智能時代,它的前臺是所有模態的傳感器和傳動器都可以被開啓,今天的創新目前聚焦在傳感器的很多方面,比如攝像頭、熱成像、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基於此,很多交互的形式都被打開,對話交互、視覺交互、觸覺反饋交互,所有人能夠做的交互,人工智能時代將完全打開。
回顧一下歷史,蘋果做的就是把手指交互做好。因此,可以想象,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能夠做的事情。現在很多設備,比如說智能音箱、IOT設備、自動駕駛車輛、機器人、嵌入式工業設備都在早期,未來都可以形成很大的產業,需要有耐心的創業者去打磨。
人工智能的後臺,開啓了智能雲、智能邊緣計算、5G的智能網絡、芯片等,所有這些都要重做一遍。中國自建芯片生態,其實從歷史上時間窗口來看正好,X86和ARM這些體系架構本身就需要改變,今天所謂的異構計算纔是未來真正的主流計算,所以芯片整個會重做。如果要做芯片,機會有很多,當然中國的芯片機會更多。
除此以外,還有系統底層軟件、開發工具、新一代的數據管理體系等,這些非常重要的創新也會發展起來。所以創業公司在這裡的機會也非常多。
未來的人工智能生態需要平臺,我們需要定義性的體驗和定義性的能力,這點還早,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相應的平臺,但這只是時間問題。有哪些可能出現的定義性的體驗?我們認爲,一輛真正可以在路上開的車、一個完全智能化的學校、一個自動化的醫院、一個完整的家庭智能機器人、生命科學裡面一個完整的可以讓藥物開發在體外做的流程等,這些都是定義性的體驗或能力,因爲它們都可以延伸,通過商業模式,都能形成產業生態。所以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可以產生的生態很多,並且都是很大的產業生態。
後臺能力方面,目前還在早期發展,前面提到了深度學習、智能雲,未來會誕生有延伸能力的平臺,比如視頻原生平臺,或者是大模型加大算力的平臺等。
數字化的範圍,AI數字化的範圍是把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連在一起。大部分的環境可以從數字孿生進入到數字原生,一輛汽車、一個房間本身都可以數字化。當然數字孿生也很重要,可以做模擬分析等等,但是數字原生更是未來的、長期的重要機會。
(3)人工智能之後更前沿的數字化
接下來講一下人工智能之後我們能看到的更前沿的數字化。交互的方法包括AR、VR,最爲重要的是腦機接口,最終人和計算體系的交互可能就是腦機,對方可以直接知道我在想什麼。腦機接口技術雖然離商業化還有一段時間,但是創業公司也不少,能夠商業化落地的項目也越來越多。
還有量子計算,量子計算裡面定義性的能力,可以說是量子優越、量子霸權。潘建偉團隊做的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量子計算機,就是做Gaussian boson sampling(高斯玻色採樣)這一個物理任務,可以驗證比傳統計算機有巨大優勢。量子計算機,區塊鏈的開發,量子優越、以太坊等,這些都是定義性的能力,可以開啓未來非常大的商業化的賽道。
4. AI及前沿數字化創業創新領域
下面具體講一下AI時代的創業。
目前創業基本上都在第一步——基礎前沿技術。比如芯片,芯片裡面不光是GPU,FPGA、ASIC等,CPU也有很多,特別是蘋果最近做的M1,包括芯片工業存在的所謂chiplet,今天英特爾、Qualcomm、AMD做的基本都不能滿足客戶需求,越來越多的在用chiplet、common substrate來做,但蘋果不等了,自己做M1了。以前大家都說CPU算了,讓英特爾做就夠了,但是現在CPU也被顛覆性創新了。
GPU、ASIC、FPGA就不深入討論了,特別是模數一體,硅光組合,這裡我們強調一下電子和光子。我們過去的數字化基本上是電子爲主,計算都是電子,現在趨勢很明顯,光子會成爲主角,今天好的傳感器基本都是以光爲主的,硅和光幾乎越來越多,底層有一堆開發的創業機會。
這裡我講一下垂直行業。因爲創業團隊進入的賽道是垂直行業的賽道,所以AI創業者需要關注的點,就是所處的行業生態。
今天AI技術的滲透,還沒有足夠到可以爆發的時候,還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或更長。回顧一下歷史,今天數字化主賽道的爆發是依靠微軟和英特爾用三四十年的時間,把PC送到每個家庭,讓手機進入每個人的口袋裡面。我們讓AI進入每一條流水線、每一個廠房,也將需要5年、10年、20年時間,所以現在不是爆發的時候,但是仍然值得我們去撬動。但要做好思想準備,解決開發週期長、銷售成本高、風險資本不夠耐心等一系列的挑戰。
另外人工智能創業比較容易做的是在雲和移動的賽道里,因爲它的迭代週期非常快,渠道都有,完全是數字化的,用AI做SaaS、產品創新、內容推薦、視頻理解、直播、自動化等等,所以這一節基本概括了前面講的人工智能創業的新領域。
5. 新格局下C端需求分析
我前面講的都是跟技術有關,技術判斷相對容易,需求判斷則難一些,但是需求判斷也有一些結構化的工作可以做。
首先我們看一下C端,本質上可以把人羣和人每天的24小時分一下,你就可以有一張表:老年人、中年人、小孩分別做什麼,他們有什麼需求,以及如果創業的話,我們可以怎麼切入。
這也有一些結構化的規則可循,比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裡我推薦給大家一個觀念——用戶永遠不滿足,這是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寫給投資者的話。這也詮釋了爲什麼今天像Zoom這樣的公司,可以成功做起來,尤其在已經有很多做視頻會議軟件的環境下,因爲這就是一個沒有被滿足好的需求。
以前我們在YC投資也會有這個感知,如果一個賽道不斷有創業者涌入,很有可能這個需求沒有被滿足好。不要因爲看到某賽道已經有產品就不做了,因爲用戶永遠不滿足。
新格局當然有很多加速機會,這裡我選幾項講一下。
第一,通訊是人類永遠的剛需,視頻爲先的時代到了,特別是異步實時,過去的視頻通訊走不到主流,因爲它是同步的,人的協同代價太高了。如果視頻可以做到異步通訊,這將是一個了不得的變化。
第二是社交,我們永遠看好新一代的社交,因爲社交是一代一代的,今天的主流社交,年輕人不會去用,下一代不會去用。此外,內容也在發生迭代,比如從文字圖片到視頻,社交也會因此而變,所以社交永遠有機會。
第三是娛樂,特別是內容推薦、視頻、直播、遊戲,這是我們長期一直看好的,因爲長期來看,人越來越大的剛需是消磨時間,且新一代數字化的工具和流程能更有效地去製作好的娛樂內容,所以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商機。
第四消費,在中國會帶動很多所謂的新消費。
最後還包括教育和醫療。在中國,這兩點需求遠遠大於供給,機會本身就在,用技術或新的方法,更好地滿足教育的需求。所以C端我們會建議創業者用系統方法做類似的分析,然後看新的格局下有哪些是被加速的機會。
6. 新格局下B端需求分析
B端的需求分析不一樣,首先大B和小B很不一樣,在美國還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同時服務大B和小B。因爲產品文化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但是任何企業的核心需求是一樣的,即降低成本、提高產出。它需要將數字化、自動化、信息化,用於生產、銷售、客戶管理、員工管理、供應鏈、資金管理等方面。
大B企業的信息化和自動化,更長期是企業的智能化,是一個非常主流的賽道,核心要解決的是銷售,這在中國有更多挑戰,但需求很明顯。
小B最強的剛需永遠是獲客,對於現金流的需求、財務管理、營銷管理、業務流程的自動化相對來說較少。
企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是我們非常看好的,因爲數字化到了一定程度以後可以開始做自動化,相當於一樓搭好搭二樓,這需要時間,但是目前自動化的機會越來越多。企業之間的流通,包括產業互聯網、供應鏈、數字化、管理,都是非常好的機會。
再講下農業,農業基本上沒有被數字化,因爲電腦、鼠標、鍵盤沒有辦法數字化農業,它只能把辦公設備數字化,即使手機也沒有辦法數字化農業。農業數字化需要更多傳感器埋在地裡。所以農業很特殊,它是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一起做,所以農業類創業公司有創造高價值的機會。
最後,在中國很大的一個需求點,就是企業數字化的基礎建設,包括基礎雲原生的服務和設施、低代碼無代碼、開源開發等,這是我們在奇績創壇非常看好的一個長期賽道,特別是在中國的環境下,有大量的需求和機會。
7. 新格局下市場環境變化與創業創新機會
講了技術判斷、需求判斷,下面簡單說一下市場結構如何判斷。
市場結構裡,需求端其實不用多說,中國的需求一直在往上走,供給方面,服務業、製造業,特別是服務業值得大家關注,流通上物流、人流、信息流會自然加速。
人口方面,二胎政策、老齡化,這些會讓中國的人口增長,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也是不可忽略的驅動因素。
資本方面,全球資本環境短期內會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因爲疫情造成大量的QE放水,放水完了資本市場需要實體經濟來支撐,但是長期我們需要關注中國的資本市場,可以讓創業公司在國內退出,有獲得更好的資本支持的機會,這個趨向一定會發生。
三、把握好屬於創業者的機會
前面分析了歷史發展的進程,以及在中國宏觀上的創業機會,接下來我們會分享創業者如何把握好這些機會。我們的建議是先要回答五個問題:到底決定做什麼(what)?爲什麼這件事情有價值(why)?爲什麼現在是進場的好時機(why now)?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好(how)?爲什麼我們是能夠做好這件事的團隊(why us)?
1. 創業者如何決定做什麼(選擇方向)
首先決定創業做什麼。我們要從需求、技術、市場三個方面做綜合的判斷,只有三者有交集的地方纔是一個好的創業方向(如下圖所示)。
我們建議大家建立一個體系來幫助自己做出這樣的選擇,首先第一步是觀察,通過閱讀和交流來實現,比如你對直播感興趣,那麼跟直播相關的所有文章你都可以讀,跟直播相關的人,都應該儘量多地去交流,儘可能地獲得跟直播相關的信息。第二步就是思考,思考的核心工作是梳理信息,並對未來做出判斷,比如兩年以後直播會發展成什麼樣子,現在的行業還缺什麼新的企業,它的商業模式應該是怎樣的,有了對未來的判斷以後,需要設立命題,一般情況下,這個命題大概是”我可以做出XX產品,用XX樣的商業模式,建立一個XX樣的創業公司“。第三步就是儘快去驗證這個命題,去做行業研究,並訪談行業內的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儘快去驗證你的假設,並不斷迭代你的想法。
大部分的創業者往往會花半年時間甚至兩年時間做這些事情。好的創業者往往想得很深,並看得很遠,對未來有獨到的見解,並且在動手之前他就已經做了很多驗證。
這裡跟大家補充一個要點:創業在早期階段,我們不可能想得非常清楚。網上有一個視頻,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分享了一個觀點:做任何一件大的事情,你在早期是沒法想得很清楚的,如果你一定要想得非常清楚才起步,極有可能會錯失創業機會。因此,關鍵是要有勇氣去邁出第一步。
如何邁出第一步?核心是打造一個MVP(最小可行產品),也就是一個可以讓你去試的最小產品。
有了MVP以後,就需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這是唯一可以提高創業成功概率的方法。因爲早期創業能見度很低,就像你每天打開大門,能見度只有兩米,你朝這個方向走,兩米之外是陡坡還是懸崖,是橋還是平路,這些你都無法知道,唯一能提高成功率的方法就是趕快試。
但是,有時候,當你試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原來的目的地不適合了,需要改方向。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強烈建議大家:如果你已經有足夠的信息驗證原來的方向走不通,就沒有必要繼續去碰壁。也同樣需要拿出勇氣去改變方向。
很多公司都有改方向的經歷,在YC我們見過很多案例,有一些甚至在三個月內多次改方向。所以決定創業做什麼,這本身是一個不斷迭代的動態過程。
2. 創業者如何明確做的項目具有較高價值
當我們決定創業做什麼方向以後,還需要想明白:爲什麼我們做的事情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我們強烈建議每個創業者一定要投入精力做價值分析,這至少包括如下幾個點:
(1)分析商業類別。商業類別分析不是市場分析,市場由需求決定。商業類別是由供給決定的新賽道,叫category(商業類別)。你需要做一個規模和成長速度分析,其中成長速度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叫年複合增長率(CAGR),我們會建議創業者選擇的創業賽道年複合增長率至少30%以上,最好能到50%或以上。反過來說,如果你找到的賽道年增長率小於10%,即使你做得再大,估值也不會很高。
除了增長率需要比較高,賽道體量還需要比較大,就像雲和電商,它們都是體量巨大的賽道,子賽道里面的企業都可以做得很大,比如拼多多。
(2)分析天花板(TAM)
我們有一個簡單公式可以估算天花板:
P (使用價值)X Q(使用規模)
其中,使用規模(Q)是“有多少用戶/商家會用你的產品”;使用價值(P)則是“用戶用你的產品與不用的情況對比”、“你的產品和替代品對比的價值”,對比結果應該是成本具體降低了多少,或者產出具體提高了多少。計算一下P 和 Q的乘積,就可以估算賽道的總體天花板了。
(3)分析獲得價值的可能性
不少創業者可能都沒意識到,創造價值和獲得價值其實是兩件事。歷史上很多創業公司創造了價值,客戶都願意用它的產品,但是它收不到錢,公司也沒法活下去。爲了避免這個問題,創業者核心需要分析付費模式是什麼,銷售模式是什麼,是否有足夠的渠道可以賣給客戶。歷史上很多公司,他們失敗的原因就是產品賣不出去,或者市場的銷售成本遠高於獲得的商業價值。
關於觸達用戶的渠道分析,舉例來說,在美國,創業公司如果是服務中小企業的話,歷史上只有4個渠道,分別是電話渠道(電話公司會銷售電話小冊子)、報紙、谷歌和臉書,前兩個渠道今天已經不是主要銷售渠道了。
渠道很重要,因爲沒有渠道的話,產品會賣不出去,如果渠道成本過高,創業公司則會活得很艱難。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有時候可以通過創新或者產品自己做銷售,舉個例子來說,澳大利亞有家公司叫Atlassian,它是做軟件企業的SaaS,他們一開始就意識到 to B公司大部分破產的原因都是因爲銷售成本太高,所以他們很早就決定必須自己賣產品,永遠都不僱傭專職的銷售。最後他們也的確做到了,幾年前公司也上市了。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就是價值鏈結構,特別是毛利。因爲毛利就是銷售減去成本,創業公司只有創新做得好,才能獲得較高毛利,而有了較高毛利就有更多預算去做營銷和市場推廣。
除了上述分析商業類別、天花板和獲得價值可能性這三點以外,創業者還需要想清楚公司潛在的商業價值,我們做了一個比喻,用“碗裡的”、“鍋裡的”、“田裡的”這一組概念來類比公司在不同階段的價值,具體如下:
碗裡的:就是用今天的產品,按今天市場能夠觸達的渠道去銷售,假設佔領市場10%的份額,計算能獲得多少收入,以及未來5年能獲得多少收入;
鍋裡的:就是今天的產品可以延伸出來的產品,比如華爲做了手機之後延伸做電腦;另一種延伸是用同樣的基礎產品去佔領毗鄰市場,比如從印度賣到巴基斯坦,這些方式帶來的收入就是“鍋裡的”價值;
田裡的:這往往是基於你長期長出來的核心能力,溢出到新的賽道。谷歌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它的核心能力是大規模的用機器學習驅動的計算系統,它的第一個生意是搜索,第二個生意目前看來是自動駕駛,而自動駕駛本身就是大規模計算系統,用機器學習來驅動。
關於創業者如何明確做項目具有高價值,我們還需要強調一點:如果你的創業是跟信息工業,特別是數字化產業有關,我們會建議你要梳理出一個可信的公司發展路徑規劃。因爲大部分投資機構都會問:五年內能否成爲一個獨角獸?一般情況下,獨角獸簡單的實現路徑就是年收入達到一億美元,所以當你對公司的發展路徑規劃清晰後,也就能確定這件事情的商業價值。
3. 創業者如何判斷進場時機
在美國,有一個創業者叫Bill Gross,他做了大量數據分析研究創業成功的要素,結論是創業成功的第一因素是時機,也就是什麼時候進場。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下圖,它描述了任何一個技術驅動的創業公司都會經歷的曲線。
早期(上圖藍色部分)是創新者,他們是嚐鮮的人,再差的產品他都會用,所以早期有幾個用戶,信號價值不一定重要。
第二部分人叫有遠見的人(上圖左側紅色部分),他們往往是企業高管,對未來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希望找到新的技術能力,幫他實現對未來的願景。他們對價格不敏感,風險承擔能力比較大。這波人比較重要
第三波是早期採納者,這波人對技術比較開放,永遠願意用新的技術產品,但是他們一般比較務實,在企業裡會扛業績,他們是否採納新技術產品的核心判斷是:競爭對手用不用,同事用不用。所以這波人是一起過去的。他們是技術產品成功的關鍵。
有遠見的人和早期採納者之間存在裂縫(如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鴻溝“,歷史上的企業創新,大部分都死在鴻溝裡,所以時機很重要。
爲了判斷時機,另一個參考方法是看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上圖中藍色曲線)。每一代新的技術誕生後,整個社會都會特別地關注,媒體也會大量報道,但是一旦開始使用,大家就會發現體驗不合格、價格還很貴。於是社會又會進入一個唱衰期,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領域一樣。但是,唱衰的時候往往也是進場的最好時機。
喬布斯曾經有一句話,判斷方向其實比較容易,判斷時機往往很難。以蘋果爲例,蘋果永遠不是第一個做手機、手錶、平板電腦,但是蘋果選擇進場都是泡沫破滅、市場已經被教育後的時間點。
另外,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比如做腦機接口和量子計算的創業公司,他們即使知道現在進場還太早,但是爲了避免將來市場進入紅海,他們會選擇提早進入。需要提醒的是,這類創業者需要打造自身的長期造血能力,儘可能讓公司活得更久。
4. 創業者如何打造能力建立壁壘
下面說一下如何打造壁壘。創業者經常被投資人問:你到底有什麼樣的能力可以形成壁壘?大廠進來競爭,你怎麼辦?每位創業者都需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總結了幾種常見壁壘:
網絡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用戶越多,產品越好用,社交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往往可以形成 winner take all(贏家通吃)的市場,長期則是一家獨大。
強規模效應:大部分企業都有規模效應,但有的是強規模效應。比如有很多數據累積的企業,他們是可以形成很大壁壘的。
特殊能力,特別是技術驅動型創業者,可以通過專利來形成壁壘。
市場位置優勢:特別是2B企業,因爲2B銷售很難,但是成功銷售進去之後出來也很難,因爲客戶切換成本高,你只要進去就出不來,這就可以成爲壁壘。比如客戶一旦使用了你的SaaS,他需要把工作流程等很多東西重新改,所以他不會輕易買,但是也不會輕易換。
有時候壁壘是特殊資源和特殊關係,還有的時候是先發優勢,特別是需要練內功的企業,即便對手知道如何做,也得至少兩年才能做到今天的水平。長期的壁壘是品牌,但是對創業公司這需要較長時期才能形成。
5. 創業者如何打造能勝任的團隊
在描述清楚了做什麼、爲什麼有價值、爲什麼現在是進場好時機以及如何打造壁壘後,創業者還經常被投資人問到:爲什麼你們團隊可以做好這件事。早期創業團隊一定要會回答這個問題。
下圖是一個思維模型。左邊的圓圈內核是創始人團隊,我們認爲一個企業能不能走遠,本質上是由創始團隊決定的。創始人團隊有幾個能力特別重要:
第一是判斷未來的能力,對未來一定看得遠,要有獨到的見解。
第二是溝通的能力,早期溝通特別重要,想清楚、講明白是非常核心的早期能力,因爲早期獲得資源,比如融資,僱人,戰略合作等,都需要靠溝通能力。
第三是行動導向、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業公司每天都在解決新的問題,快速解決是核心,任何問題都不要超過一個禮拜,大的問題永遠可以拆成子問題。
第四是長期的內在驅動力,爲了獲得財富去創業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長期還是需要一個內在驅動力,因爲有很多時候,創業會艱難到走不下去,或者財富自由後還是需要繼續做下去。
創始人團隊有了內核能力就可以不斷吸收新的人才進來,未來可以滿足客戶和用戶,去觸達市場。有內核能力以後也可以按需要建立技術研發能力、產品開發能力、以及快速迭代用產品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等,對硬件產品這裡包括供應鏈管理和渠道能力,對在線產品,也就需要相應的運營能力。
此外,還要有觸達用戶的能力,包括增長、銷售、渠道、一切能力最後都是要觸達用戶,而且光觸達還不行,還得收費,能夠盈利,拿到高毛利,只有這樣才能跑通。
所以創始團隊爲什麼能夠把這件事情做好,就是從創始人自身能力開始,判斷好未來,不斷溝通,引入新人才,打造這些能力,不斷地觸達碗裡的價值、鍋裡的價值、田裡的價值。
爲什麼創業公司估值會上去?A輪到B輪憑什麼漲一倍,就是因爲這些能力提高了、風險降低了,等公司上市後進入二級市場,風險就更低了,分析師都可以把下一個季度收入預算出來。
四、早期創業最重要的兩件事:找到產品市場匹配和更久地活下去
下面我介紹一下奇績創壇,奇績核心希望通過社區能夠跟每個創業團隊溝通,幫助創業者把握機會。我們起步是YC中國,我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把YC過去15年在美國和全球得到充分驗證的、非常獨特的早期創業公司加速的模式,進行了徹底的本土化。
我們的使命是在源頭最大化地驅動創新,我們現階段的工作主要是加速早期創業,特別是技術驅動型創業企業。我們的核心做法就是像聯合創始人一樣,幫助創業者一起解決問題。我們聚焦兩點,加速產品市場匹配和活得更久。我們的價值觀是創始人爲先,最重要是服務好創始人,我們的願景是共建繁榮的創業者社區。
我們的創業營是跟創業者一起解決問題,我們團隊比較特殊,我們團隊基本都是早期做過產品、技術開發、銷售的,我們幫助大家一起做,同時我們也請創業成功的人士跟大家做閉門分享,以及早期創業必需內容的培訓,比如企業銷售、融資、增長等。
我們做的最大的事情之一就是路演日,幫助創業團隊融資。每次路演做完了以後,每個創業團隊的任務就是當天拿200張投資人名片,聊50到60家,最後選出5到6家。在路演日上每個創業團隊講3分鐘,但是三分鐘講清楚很不容易,我們在創業營裡面通過高強度的合作解決問題,幫助每個創業團隊在三分鐘內講清楚。以後,我們通過社區和服務,長期陪伴每個創業團隊,這是我們給創業公司帶來的價值。
我們創業營裡面做兩件核心事情:
1. 創業者如何更快找到產品市場匹配
第一件事情是幫助每個創業團隊更快地找到產品市場匹配(PMF),在創業早期,這是非確定性最大、風險最高,但是價值提升最高的一環。
找到產品市場匹配是一個結構性的門檻,且越來越不容易過。因爲創業起點是一個好的想法,發明一種技術,用這個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完了就切入市場。但是,隨着教育的普及、技術的發展,好的點子越來越多,好的發明越來越多,技術和產品開發也越來越快,可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你就會卡在這裡(上圖中心位置,PMF),你要找到產品市場匹配,你要切入的市場是越來越擁擠的賽道。
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每一樣都往前移。如果有好的想法不要等產品出來纔去驗證,要做行業研究,去找人交流。有一個新技術,也不要先急着開發產品,先去看這個技術可以做什麼,先找驗證,找信息。
核心就是提前用最低的時間和機會成本去驗證這個事情值不值得做,真正能提高成功概率的就是迭代,以及降低試錯成本。
這裡有兩個重要的點跟大家講一下:
第一,什麼是真正的PMF?美國有一個投資人叫Marc Andreessen,他是發明PC互聯網的一個主要的人。他說真正的PMF有幾個特點:第一是好的市場、能夠賺錢,第二產品開始供不應求,第三競爭者開始衝進來。
所以大家核心做的驗證是第一能否賺錢,儘可能找數據、案例驗證,第二,開始滿足客戶的需求,比如原來用戶要花一個小時,現在只需要五分鐘,以前沒有滿足的或者以前被滿足不好的需求,現在被滿足了。第三,一定要看得見增長,如果看不見增長,大概率上是你產品沒有做好,或者產品做好市場沒切對,或者是僞需求。
所以真正的產品市場匹配一定要關注這些,然後是行動導向,不斷解決問題,這是我們跟創業團隊在創業過程中核心做的事情。
2. 創業者如何更好地活下去
我們在創業營做的第二件事:幫助創業者活得更久。
任何一個企業都是這樣,早期要活下來基本靠融資,早期基本是靠人,核心是想明白融資大綱,就是剛纔講的這五點(what/why/how/why us/why now)加上進展,你想清楚,跟投資者溝通清楚,比如爲什麼要這筆錢?這筆錢怎麼用?有這筆錢公司如何走向下一個階段。除了融資造血,有時候還要打造造血能力,或者其它的能力。
我們建議財務一定要嚴謹管控,保持足夠長的存活時間,做好充分準備,應對不確定性。
最後講一下我們奇績創壇的使命。我們核心的願景,不光做好每一期創業營,更重要是做好創業社區,因爲創業營只是三個月。我們希望對創業公司能夠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是創業很難,往往九死一生,需要多維度的長期陪伴,我們認爲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社區,通過開放的方法和大家一起幫助每個創業團隊。
我們經常講“惠人達己,守正出奇”。一個創業項目一定要惠人,對客戶有價值他纔會用,同時,創業也必須達己,這是自己想追求的夢。好的創業項目必須守正,必須創造真正的長期價值,同時也要出奇,做得跟別人不一樣。這句tagline代表我們的精神,希望更多的創業者能夠加入我們,一起打造一個繁榮的社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