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大逆轉:暴雷中的地產公司,能活過來嗎?

1999年5月19日,這是一個讓很多老股民終生難忘的日子。

那一天,低迷兩年的中國股市在絕望中爆發,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大A指數從1047點上漲到了1756點,漲得讓人頭暈目眩。

很多老股民因爲那波行情,一舉彌補了多年的虧損,重新燃起了希望。

24年過去,歷史在2024年的9月26日再次上演。

短短几天之內,中國股市的各個板塊都創造了歷史最大單日漲幅的新紀錄。

滬深成交額甚至在一天之內突破2.59萬億,創下了A股自誕生以來,最大的歷史成交金額。

很多人形容,現在股市行情已經進入"武則天守寡階段"——失去李治(理智)。

本輪救市和1999年那次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1999年帶動行情的,是以綜藝股份、上海梅林、清華同方爲首的科技網絡股領漲。

但這一次,是以證券和地產率先啓動。

這個邏輯是和當前國家有意刺激股市和樓市的意圖是分不開的。

其實在今年5月,政策上就密集出臺了一輪刺激地產的動作,當時不少地產股都有了100%以上的漲幅,但很快就落回去了。

緊接着,就是房價的再次下探。

房價下跌,對於沒上車的人來說是好事,但從消費上說,問題很大。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國的房子是過剩的。

因爲很多城市的居民,手上都有三四套房產,對於很多家庭來說,買房子,已經一種儲蓄,一種習慣。

所以房地產市場,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金融市場。

既然是金融市場,一旦房價下跌,就會面臨一個問題:全體有房人的財富,在縮水。

有房的人畢竟是大多數,而且還是有能力消費的中產。

這些人財富一旦縮水,會怎麼辦?

內卷、拼命工作是一方面,以此可以緩解自己的焦慮,同時節衣縮食,也不敢消費。

物價指數連月下跌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所以,提振股市,促進房價止跌,就是這波刺激的主旋律。

股市樓市聯動,本次刺激的核心手段,就是通過強有力的政策,讓老百姓手裡有錢,敢消費。

股市由央行直接下場,"5000億不夠再來5000億。"

可以說是給中產投資者精準發錢。

很多股民在短短几天就回了一年的本,有的甚至聲稱實現了財富自由。

三根大陽線,讓不少人顛覆了三觀,一下子從"股黑",變成了"牛吹"。

國慶期間,不少證券公司的經理都在喊忙——很多新股民紛紛諮詢開戶,業務多得辦不過來。

信心是股市回暖的重要源泉,也是這波券商股大漲的邏輯所在。

而在另一頭,地產的啓動更爲有力。

26日,高層會議的表述出現很多新東西,比如對於房地產,不提"高質量發展"了,而是直接"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要回應羣衆關切,調整住房限購政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

對於貨幣政策,也不是"穩健精準",而是明確"實施有力度的降息"。

說白了,就是要堅決遏制房價下跌的趨勢,想盡一切辦法,鼓勵大家買房子。

9月29日,樓市更是密集出臺利好政策,三大一線城市集體出臺樓市新政,基本明確了首付款只要15%,同時放鬆限購門檻。

基於此,港股10月2日的地產股直接像吃了瘋心藥一樣。

很多公司單日漲幅超過了100%,個別甚至高達300%,一天就漲了3倍。

在這波漲幅中,無相君注意到,越是業績已經暴雷或是瀕臨暴雷的地產股,漲得越兇。

比如融創中國,今年上半年收入直接腰斬,企業直接虧損150億,但港股10月2日單日漲幅卻能高達75%。

反觀處於盈利狀態,財務健康的龍湖集團,同日漲幅只有24%。

爲什麼越是業績不好的地產股漲得越兇,主要還是因爲股價已經跌到瀕臨破淨,且資本看好這些公司可以起死回生,正所謂"風浪越大,魚越貴"。

不過,股價的提升真的能讓這些地產公司迅速起死回生嗎?

我們還要從當前樓市的基本面去分析。

雖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但現實往往會有出入。

比如近幾年德國DAX從8800點漲到10000點,日經直接翻倍,這些都和經濟運行的基本面是脫節的(他們的GDP增速並不快)。

具體到樓市而言,目前也是這種情況。

雖然9月30日之後,各地地產市場都傳來回暖信號,比如上海"翠湖天地"兩個單價15萬的豪宅,一日售罄,廣州有樓盤1天成交達3.5億元,看房要排隊半小時。

但從一些一線記者的調查受訪情況看,樓市的回暖,可能是低於預期的。

貝殼財經的記者實地調研瞭解,網上傳言的"房東一夜之間跳漲50萬"確有其事,但是僅僅爲個別現象。

負責寶山片區的鏈家中介也反映,片區內的掛牌量明顯上漲:

"我們片區七八個店的掛牌量在1000多套,掛牌量還在增多,相比於此前700多套、800多套的掛牌量來說當前掛牌量還處於高位,還是買方市場……"

也就是說,更多的有房人是想趁着這個時機,把房子價格掛高點賣出去。

位於浦東、寶山區的多名中介表示:"房真正想賣的房東會趁着這波政策利好趕緊出手,是不會漲價的,因爲賣出去纔是目的。"

"房子再過一段時間肯定是過剩的"。

"賣掉房產後的投資收益比持有房產要高,房子不會漲那麼快。"

"新政策出來讓我每月可節省1000元人民幣左右的利息,現在也想置換新房,但肯定不是現在買。"

事實上,近兩年全國的二手房一直處於"以價換量"的狀態,尤其是一些市區"老破小",房價幾乎到了"腰斬"的地步。

戴德樑行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端認爲,近年中國樓市行業調整的局面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對市場信心的衝擊很難在某個政策節點被直接扭轉,市場各方都會更加理性、謹慎地分析預判。

雖然樓市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寬鬆、供需兩側政策齊發力都有助於房地產市場走出低迷,但還需要人口、經濟等宏觀面的不斷改善。

所以說,本次刺激可能是地產股的抄底點,但距離樓市的抄底點,還有不少的距離。

無論是在新房市場或是二手住宅交易中,"以價換量"仍將是趨勢。

不過,對於困難前行中的一些地產企業而言,股價的擡升無疑是回了一口大血。

這是一次因爲政策轉向帶來的地產股資產包重估的行情。

融創、萬科等頭部企業,在短時間實現了港股股價的翻倍再翻倍。

節前,旭輝集團發佈內幕消息,宣佈境外重組獲重大進展,與債券持有人小組正式簽訂重組支持協議。

旭輝境外重組涉及10筆高級債、1筆可轉債和1筆永續債,以及13筆境外貸款,本金總規模達68.58億美元。

能夠重組債券,對於旭輝擺脫債務困境,至少是利大於弊的。

而且近期,越來越多的房企交出了債務重組方案。

比如佳兆業境外債務重組支持協議也獲得7成債權人加入,大發地產也公佈了境外債務重組方案,遠洋就債務重組計劃展開聆訊……

不過,還有不少房企難以走出泥潭。

比如碧桂園遲遲沒未能交出境外債務重組方案,股市也一直處於停牌狀態,完美避開這次大漲。

此外,陽光100、藍光發展等房企,面對境內債違約的問題,連方案都拿不出來。

一個數據是,在2023-2024退市摘牌的上市房企,多達18家。

很多還不單單是因爲股價低迷,而是因爲債務及經營問題,被交易所勒令退市。

現在的上市房企,能夠說自己恢復元氣的,寥寥無幾。

通過對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的研究可以發現,能夠穿越逆週期的房企,必須具備兩大條件:

1.較低的負債水平。

2.高經營性收入。

所以觀察房企股價的後市行情,還是要關注這些企業的融資現金流能否好轉,能不能把負債降下來,並提升去化能力。

2023年8月,政策層改稱地產是支柱性行業的時候,融創從0.8元漲到了3.2元。

但這一調整,並沒有帶來地產銷量止跌。

過去一年多,每次地產行情的發動,都是政策轉向帶來的。

以港股萬科企業爲例,一週之內,萬科已經從4塊漲到了12塊,這個漲幅已經遠遠超過了基本面的恢復。

而在本輪刺激之後,這些面臨暴雷的地產企業也必須要苦練內功。

對於股民來說,這次大漲是20年難遇的行情。

對於內地的一衆房企來說,這也許是他們轉危爲安的最後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