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綁嘴部、四肢讓綠鬣蜥慘死!林務局挨轟移除外來種計劃是兒戲

研究會認爲,政府媒體皆不應帶頭將「外來入侵種」妖魔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3日)與立委林淑芬開記者會,要求農委會盡速制定「外來入侵種動物移除規範」,明定人道移除、安樂死作業方式,並嚴禁移除動物再進入皮、肉等商業利用怒指林務局96~102年編列預算執行「外來種野生動物的調查評估與移除」共41項計劃,花費至少4,135.43萬元,耗費龐大社會成本,實際移除效果卻很有限,彷彿是場兒戲

動社說明,各縣市政府也相繼自行編列預算執行,移除物種包含中國藍鵲、白腰鵲鴝、八哥椋鳥埃及聖䴉、珍尾維達鳥、斑馬鳩、葡萄胸椋鳥、黑頭織雀,亞洲錦蛙斑腿樹蛙沙氏變色蜥、綠鬣蜥等。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部分「外來種」動物逸出變成「外來入侵種」,影響本土生態環境,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近幾年特別呼籲各國政府應制定「外來種動物進口審查與規範」與「外來入侵種動物移除規範」,同時提醒不論政府或媒體皆不應帶頭將「外來入侵種」妖魔化,影響民衆不當對待,甚至以錯誤方式虐殺或食用,造成人畜共通疾病傳播的風險

▲林淑芬與動保團體召開「移除外來入侵種動物不該毫無章法」記者會。(圖/記者屠惠剛攝)

動社直指,「外來入侵種動物」亂象,包括當林務局認定綠鬣蜥、埃及聖䴉、斑腿樹蛙等爲外來入侵種應移除,並補助各縣市政府執行移除工作時,卻未制訂任何作業及行爲規範,規定捕捉移除人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適當的捕捉工具、運送與安樂死方式及應避免的行爲,導致完全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及指引的人皆可捕抓移除,甚至以錯誤方式讓動物慘死。

動社表示,還有縣市政府常以金錢、物品鼓勵「素人」參與外來種動物移除,美其名增加移除速度,實則便宜行事,亂象叢生,更增加本土物種被誤抓的風險。如屏東縣府從2019年起,舉辦民衆捕捉綠鬣蜥換「老鷹紅豆、有機黑豆」的活動;嘉義縣府則在2017年獎勵捕捉沙氏變色蜥,以每隻可兌換5元獎勵,綠鬣蜥則依體長每隻給予150或500元獎金,引起許多村莊全員動員捕捉,沙氏變色蜥獎勵金97萬1千元額度一天內就被民衆申請完畢,甚至傳出有民衆飼養繁殖再送申請獎勵的亂象,在人人皆可抓、皆可換錢情況,民衆送來的蜥蜴究竟是外來入侵種還是誤抓本土蜥蜴,無人把關。

▲動社認爲,農委會應評估各類動物之輸入、繁殖、買賣、飼養等管理成本。(圖/翻攝屏東縣政府)

動社指出,外來種動物移除政策缺乏人道捕捉、安樂死等規範,導致移除手段、工具五花八門,無法確保移除過程動物經歷最少痛苦,坊間捕捉綠鬣蜥方法有彈弓釣竿等,捕捉後常見利用膠帶捆綁綠鬣蜥嘴部四肢,捆綁持續時間無從得知。而移除埃及聖䴉方式包含破壞鳥蛋、捕捉幼鳥、用陷阱或架網捕抓成鳥,捕捉後的處死方式有用二氧化碳使動物窒息而死,或於今年開始請獵人使用空氣槍與十字弓處死,但上述方式及工具是否得當?是否對動物造成極大的緊迫與痛苦,甚至無法有效致死,都無從確認。

動社認爲,林務局曾統計輸入臺灣的外來動物高達5101種,在商業炒作下,多數動物都可進入「寵物」市場,但行政部門針對各種活體動物的輸入來源管理如多頭馬車,權責不清、相互推諉。陳玉敏強調,飼養外來動物攸關野生動物保育、動物福利、人畜共通疾病防疫、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面向,不論爲了食用、教育、研究或寵物目的而輸入動物,一旦進入臺灣就應該確實管理,包含繁殖、買賣、飼養各階段,以降低全民將付出的社會成本,農委會應評估各類動物之輸入、繁殖、買賣、飼養、逸出後捕捉收容等之管理成本,倘若行政資源無法負荷,則應該從源頭限制,正面表列可輸入、繁殖、買賣、飼養的物種,其餘應禁止輸入、展示、買賣、飼養。

其他人也看了...

埃及聖䴉、綠鬣蜥移除成效曝 林務局駁不人道控訴:有跟專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