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讓生活更美好
人工智能(AI)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技術樂觀派認爲,AI有望成爲人類發展的新引擎,越來越多企業正涌向該領域,以期開發出更智能、更新穎的AI系統,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舒適、方便和美好。
美國《福布斯》網站在5月25日的報道中,列出了AI的幾個應用領域:從預測流行病暴發到抗擊癌症,從保護生物多樣性到減少飢餓……AI正在不斷彰顯自己的價值,幫人類邁向一個更可持續、更清潔、更健康的未來。
預測疫情
在日常生活中,AI最明顯的應用之一是醫療保健領域,特別是在疫情預測、疾病和病毒的檢測和預防等方面。
如加拿大多倫多AI創業公司“藍點”,就在利用他們的技術預測疫情併發出警報。“藍點”使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在全球新聞報道、航空數據、動物疾病暴發的報告中進行篩選,分析確認結果後,公司就會向其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客戶發送警報。該公司網站稱,其AI產品曾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暴發塞卡病毒前6個月成功發出了警報。
“藍點”在最近一輪融資中獲得了700萬美元。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卡姆蘭・汗表示:“‘藍點’利用了全球數據、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來幫助各國政府和全球企業增強抵禦未來不可避免威脅的能力,使他們能更快、更有效地應對突發情況。”
抗擊癌症
美國生物科技初創公司Viome則旨在利用AI抗擊癌症,目前已獲得4850萬美元的資金。他們研發的設備能用簡單的唾液樣本,無創篩查早期口腔癌和喉癌。
該公司稱,其用於口腔癌早期篩查的mRNA分析技術與AI平臺獲得了美國FDA的“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測試結果顯示,該技術平臺性能較高,對I期口腔癌的靈敏度超過93%,特異性接近98%。
Viome首席技術官古德都斯・巴拉瓦說:“我們使用系統生物學方法,利用最先進的AI/ML平臺,通過基因表達(mRNA)分析,深入瞭解疾病的起源和進展。”
AI領域另一個越來越受歡迎的應用是機器人醫生,預計其市場總額將從2020年的48.4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51.3億美元。
與人類相比,機器人醫生能更精確地縫合傷口、切除腫瘤,對周圍組織造成的損害也更小。如美國直覺外科(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生產的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手術平臺,就是其中的翹楚。2018年,全世界有5000多臺這樣的外科機器人投入使用,完成了100多萬臺外科手術,包括神經內科、婦科、骨科、泌尿外科、牙科和毛髮移植等。此外,在幫助戰勝精神疾病和幫助殘疾人方面,AI也發揮着關鍵作用。
據美國國立心理健康研究所統計,近1/5的美國成年人(約5150萬人)罹患精神疾病。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超過6000萬美國成年人身患殘疾,佔美國總人口的26%。
這也導致了人們對基於AI的精神醫療的需求上升,僅2020年,心理健康應用程序就獲得了12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其中一項研究爲,利用AI掃描參與者在Facebook上發佈的信息和照片,來預測他們是否有情緒障礙。
殘障人士的好助手
在幫助殘障人士方面,總部位於中國的達闥科技(CloudMinds)公司開發的導盲機器人Meta是一款智能頭盔,配備了智能傳感器,可以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安全地行走。以色列OrCam Technologies公司將AI技術用於無人駕駛汽車,幫助全世界3億盲人和視力受損者。微軟也發佈了AI應用程序Seeing AI,其使用一個智能攝像頭,爲那些視力受損的人描述身邊的人和事物。通過神經網絡技術,這款應用不僅可以翻譯文本,還可以識別人物和貨幣,掃描產品條形碼,還可以對整個場景或導入的圖像進行簡單的描述,有些功能甚至不需要聯網即可實現。
消除飢餓
基於AI的營養預警系統(NEWS)正在幫助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該系統由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開發,它會收集、分析衛星圖像和傳統數據,如降雨量、溫度和植被健康狀況,以幫助預測作物的營養價值。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的年度研究投資組合超過9億美元,NEWS是其關鍵部分。
此外,世界上40%的農作物因病蟲害而死亡。總部位於印度的食品科技創業公司Imago AI旨在利用AI提高作物產量,減少食物浪費。它將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結合起來,自動完成一些繁瑣的任務,比如測量作物質量、幫助農民識別患病植物等。
保護野生動物
AI還在保護野生動物這一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在過去500年裡,人類已經導致322種動物滅絕。截至1970年,全世界鳥類、兩棲動物、哺乳動物、魚類和爬行動物的平均數量下降了68%,世界上許多動物由於盜獵而瀕臨滅絕。
野生動物安全保護助理(PAWS)是一個AI系統,它評估巡邏和偷獵活動的信息,然後生成合理的巡邏路線,供保護機構使用。
此外,AI應用程序WildTrack正在使用“基於人工智能的足跡識別技術”(FIT),收集、分析和分發有關物種數量和分佈的數據。WildTrack總裁佐伊・喬維爾說:“我們的人工智能平臺提供了90%的準確率,部署它能以數據驅動的方式加速解決生物多樣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