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天下事無巧不成書
本月五日,「透.南城—城市穿行四○○年」在臺南市美術館開幕。該展覽以數位科技及人工智慧展現新舊融合的新城市和舊靈魂,讓民衆穿梭在府城四百年來的空間軌跡,以及窺探智慧城市轉型的綺想風貌。
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爲尋找東方貿易據點,經歷澳門、澎湖等處後,最後自臺南安平登陸,於西元一六二四年構築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熱蘭遮城即爲我們熟知的安平古堡,它見證了府城四百年來的潮起潮落,現已經被列爲國定古蹟保護。今年適逢熱蘭遮城建城四百年,臺南市政府特別舉辦「臺南四○○」系列活動,慶祝臺南建城四百年。
你知道嗎?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紐約市,今年正好也是建城四百年!
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西印度公司在紐約市曼哈頓南方的納滕島(現爲總督島),建立荷蘭人的定居點。隔年,在曼哈頓南端建構阿姆斯特丹堡。再隔年,荷蘭人與原住民談判,爭取到曼哈頓島的使用權,並在那裡建立永久定居處,取名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數十年後,英國人佔領新阿姆斯特丹,將城市改名爲紐約(New York)。今年適逢紐約市建城四百年,紐約四百年紀念委員會特別舉辦「New York 400th」系列活動,慶祝紐約建城四百年。
遠在地球兩端的城市,竟然湊巧都在同一年慶祝建城四百年。更巧的是,當年都是荷蘭人遠渡重洋殖民屯墾,而且在將近四十年後,荷蘭就把府城拱手讓給鄭成功軍隊,也將紐約統治權交給英國。
天下事無巧不成書,當年荷蘭在地球兩端的殖民進退巧合有其偶然性,隱約中似也有其必然性,恰恰反映了彼時荷蘭海權的興衰起落。
其實,科學研究工作者在漫漫研究路上,未嘗沒有諸多巧合參雜其間。當我們在知識疆界屯墾時,孰料是否有其他競爭者也正朝着同一邊界突破呢?我們走在路上有時會撞衫,甚至撞傘,在研究路上有時也會撞題。筆者就曾有數次撞題經驗,往往直到論文投稿後,才發現其他團隊也正在同一課題上鑽研。
記得有一次,我們將某一研究成果投到一個國際頂級會議,審稿委員會來函告知有另一團隊的成果與我們相關,建議兩篇論文合併發表。當時,我們信心十足,但經驗不足,竟然拒絕委員會的建議,最後慘遭退稿。
幾個月後,我們將研究成果再精進一步,投到另一個國際頂級會議。幾星期後,委員會來函告知有相關論文,建議兩篇論文合併。這次雙方團隊學乖了,大家都立即答應,於是論文就順利被接受發表了。
當時,我們解的理論問題已懸而未決廿年,怎會如此湊巧,有兩個研究團隊在同一時間得到相當類似的成果呢?回想起來,當時應用面的需求,正好讓研究者注意到其背後理論問題的重要性,於是遠在地球兩端的研究團隊就這樣一頭栽入同一課題。
更巧的是,另一研究團隊雖然遠在美國東岸,竟有一位成員是筆者的印度好友!我們直到委員會撮合後,才知彼此正在解同一問題,大家都直呼不可思議,只能說天下事無巧不成書呀!
(作者爲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